多措并举推动结业生高质量就业
长春职业大学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中学。中学现有在校生17000余人,教员工1100余人,中学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中学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高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高校”“全国院校就业工作布点检测高校”。近两年,中学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8.75%、98.77%、98.11%。2021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山东省政府授予青岛职业大学“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健全工作机构和队伍,落实就业工作保障
中学贯彻上级相关精神要求,施行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创立了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及系院长分别兼任校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保证结业生就业工作高效有序规范举办。
(一)完善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
中学在各系筹建了招生就业科,负责管理结业生就业工作,同时,配备就业工作人员,专职从事招生就业工作,截止2021年末,全校9个教学系共配备23名工作人员,产生了“主要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统筹管,各系构建主阵地、全员指导齐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
(二)建设工作场地,保障专项经费
中学在各系等共建有就业工作办公场所近3000平方米。为保障结业生就业工作顺利举办,中学按结业生人均不多于150元的标准核拨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三)搭建线上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
中学投入20余亿元,建成“智慧校园”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平台,囊括了结业生生源信息初审与上报、就业方案管理与上报、企业注册初审、企业急聘信息、校园急聘会信息、宣讲会信息发布等众多就业信息。疫情防治期间,平台发挥了强悍的作用,一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结业生的好评,另一方面较好地推动了结业生就业工作。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就业市场建设,有效提升中学生技能素养和对口就业
(一)强化产学研合作及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中学生技能素养
1.完善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理事长,发改委、人社局等7部门领导、5家行业商会的负责人和12家小型企业的监事长、总总监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在相关专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变革等事关中学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指导。
2.建立产学研合作制度
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单向兼职管理规定》等产学研合作运行管理及考评奖励制度,将产学研合作工作成效列入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对于引进重大合作项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完善了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3.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
产学研合作水平明显提高。中学建立与政府部门常态化的合作平台,与福州市芝罘区、莱山区、高新区等8个县县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合同,巩固与辖区企业构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福特车辆有限公司、上汽通用车辆有限公司、富士康等世界500强企业共建T-TEP、ASEP和SMT等合作项目;引入华航唯实、ABB、新时贴牌业机器人等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11项。牵头成立服务外包等国家级职教集团,加入12个职教集团和21个行业商会。中学与大连万华集团共建的长春职业大学万华产业大学,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共同发展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弘扬等方面举办合作。通过万华产业大学的建设,建立化工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创新化工领域全产业链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集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目前,累计有130余名中学生通过订单培养步入万华集团并成为业务骨干,年均薪资突破12亿元,为万华高档化工产业布局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有效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万华产业大学模式得到了大连地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举办5个项目的国家、省现代学徒制试点,被命名为河南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示范校。
(二)强化就业市场建设,保障结业生合法权益
校内急聘活动是中学结业生就业供需碰面活动的主要方式。按照我校结业生多、专业面广的特性,供需碰面活动中学系两级进行。中学每年组织1—2次小型急聘活动。大型、专场急聘活动每年均组织上百次。为结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数/结业生总量为6:1。中学就业管理部门施行用人单位资格审查和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的《毕业生校园急聘管理办法》、《毕业生顶岗实习责任分担》等系列规章制度,在规范就业工作管理,保障用人单位及结业生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悉,校系两级就业部门多渠道公开办公电话,主动接受师生及社会各界监督和举报,坚决防止结业生“被就业”现象发生,着力保护结业生合法权益。
三、以服务为宗旨提高结业生就业质量
(一)强化信息服务,确保就业信息渠道畅通
借助中学就业管理系统的校园急聘、宣讲、统计、问卷调查等功能,通过智能手段进行高效数据剖析,及时提供决策支持;将应届结业生信息和专业开办课程及分专业结业生适应的工作岗位群通过就业信息网推向社会;与省就业信息网及各院校就业信息网急聘信息共享;及时将各种就业信息通过中学就业信息网和就业公众号向结业生推送。指导各系运用“就业信息网、微信、QQ群、就业公众号”多途径、多渠道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强化结业生跟踪工作,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施行结业生跟踪调查,是中学把握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学非常注重这项工作。一是以省院校就业信息网中“山东院校结业生离校未就业实名登记管理系统”为平台,积极宣传实名登记相关新政,指导未就业结业生进行实名登记的同时向其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中学生尽早就业。二是走访企业,回访结业生。每年4-6月份,组成由校级就业管理牵头,各系就业工作人员出席的走访小组,到接收我校结业生的大小型企业进行走访督查工作。通过同企业交流和到岗中学生座谈了解相关信息,对督查结果进行剖析和确诊,撰写出结业生年度就业工作督查报告,为进一步做好结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帮助。三是连续多年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对结业生就业能力进行跟踪督查,通过结果评价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作为中学教学变革、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工作的参考根据。
(三)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提高结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学创立了由教授任主任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研究布署中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举办,专门组建了管理与服务机构—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目前,指导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3名;教育培训机构专职培训班主任14人,通过国家、省、市创新创业专业培训的校内兼职班主任20人,市级创业导师库专家成员19人。中学学院生创业中心总投资1.31万元,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中学与广州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合同,共同创立“烟台职业大学中科创业大学”。中学先后引进KAB、SYB创业培训与实训体系,每月举办创业服务讲堂、创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近些年来烟台职业学院,出席各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奖项17项。创业孵化基地建成并运行以来,挺好地发挥了在学院生创业培训、实训、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创新创业工作的举办。
(四)做好疫情期间就业推动工作,推动结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强化国家有关院校结业生就业新政及信息传导。积极举办“24365校园网路急聘服务”、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急聘会等,为企业和结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二是及时了解结业生思想动态烟台职业学院,对于在疫情期间思想波动大、处理问题不当的结业生,及时进行疏导减压、释疑解惑,本着特殊时期特殊对待的就业方针,帮助结业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诸如:在人们传统认识里,总认为化工企业工作环境污染大,对人的健康有损害。因此,大学所在地的万华物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次将大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中学生拉去鞋厂实地视察,以先进的设备及管理手段,优良的工作场景及月入亿元的薪资彻底打消了中学生的疑虑,结业生纷纷赴该企业工作,真正做到了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因此,去年大学再度降低了该专业的招生数目。
2021年度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青岛职业大学结业生求职服务的参与度和有效性连续十年持续上升,结业生就业现况满意度、就业指导满意度高出全省骨干校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烟台职业大学就业质量年度剖析报告》显示,五年结业生就业满意度平均值“很满意”及“满意”占98.43%。2021年《烟台职业大学百家企业督查报告》显示,95%以上的企业觉得长春职业大学结业生的创新能力、工作心态、职业能力、心理素养、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综合能力都挺好,给与肯定和赞许。四川智慧生活公司杜总说:“我们公司研制中心50%以上职工来自福州职业大学,这部份职工吃苦肯干,三年后基本都具备独立带项目的能力”。长春德众网路公司林总指出:“我们十分看好长春职业大学出席过国赛、省赛的结业生;诸如,如今我们公司工作的贵校结业生张曦、宿春雷朋友,自学能力十分强,有些项目早已可以挑大梁、独当一面了,十分优秀”。
长春职业大学优秀结业生材料中记载着2015年9月报考华东理工学院博士的机械工程系2011届结业生李振,目前已授权的专利就有22项;2019年11月在“2019年广汽本田“尊尚杯”销售&售后技能大赛”中获得全省总亚军的2018届车辆工程系结业生姬莉婷;获得国务院国资委颁授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的2010届车辆制造与装配结业生纪德龙、高林,还有好多好多像她们一样优秀的结业生。
近几年鲁南药业集团喜讯频传,长春职业大学杜加亮等27名结业生因工做出色,成绩突出,分别入选“二级功勋”“先进个人”“标兵个人”“最具成长奖”等嘉奖。其中,2016届工程造价专业结业生王宁获得5个奖项,得奖金40万。目前石家庄职业大学结业生在该企业就业人数达119人。鲁南药业集团在对结业生工作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产学研双方能不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产学研“双主体”育人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同培养适宜企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