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本文关键词:汶川,灾区,试行,地震,监测
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本文简介: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一、监测目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剧变,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未知影响。大量的尸体腐烂、废墟中的垃圾、遍地瓦砾、连续不断的降雨,为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震也破坏了正常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及时掌握
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本文内容:
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
一、监测目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剧变,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未知影响。大量的尸体腐烂、废墟中的垃圾、遍地瓦砾、连续不断的降雨,为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震也破坏了正常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为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科学合理、及时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保护灾区人民健康,特制定汶川地震灾区重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二、监测范围和频次
1、监测范围
本监测方法适用于地震灾区,重点是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
2、监测频次
蚊、蝇、鼠监测每周一次,一旦达到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则建议实施杀虫灭鼠。每次杀灭后,要进行控制效果监测与评价。
三、组织机构与分工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的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杀虫、灭鼠处理工作。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抗震救灾防病队协助实施蚊、蝇、鼠密度监测,并上报监测数据。四川省卫生厅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
四、蚊、蝇、鼠密度监测方法
蚊、蝇、鼠等至少各选一种方法。建议每个安置点都开展监测工作,监测点首选重灾区,每个区、县(县级市)至少按方位设3-5个有代表性的灾民安置点进行监测。
1.蚊虫的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每个灾民安置点配置1~3台诱蚊灯(1000人以下的灾民安置点配置1台,1000~5000人灾民安置点配置2台,5000人以上的灾民安置点配置3台)。
灯悬挂于帐篷、临时住所等室外,悬挂高度离地面约1.5米,挂灯位置要远离二氧化碳源(厨房、火堆等)环境,避开强光源(路灯等夜间长明灯),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灯布好后,于日落时开灯。次日日出时,先取下蚊笼(纱网),在笼上贴标记(日期、采集地点、灯的编号),然后关灯,收灯。将装蚊虫的蚊笼放入塑料袋内(切勿挤压),用乙醚麻醉后,做好标记,分拣蚊虫(或放置在通风阴凉且蚂蚁等昆虫爬不到的位置,送给专业人员分拣),填写记录表格(见附件1),计算密度指数。
注意:诱蚊灯放置在灾民安置点及其附近;
两个诱蚊灯之间相隔至少200米;
悬挂灯的地点要求周边5米内没有大的遮挡物,无强光源,无强二氧化碳源;
开灯时间为每天日落时,收灯时间为次日日出时。
蚊虫密度指数=诱蚊灯捕获蚊虫总数/灯数
(单位:只
/
灯·夜)
(2)人工小时法: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日落1小时(或晚上亮灯之后),用电动捕蚊器,室内分别捕蚊15分钟,取下电动吸蚊器带有蚊虫部分,直接乙醚麻醉致死后,分拣蚊虫,计算捕蚊数目,填写记录表格。可以用电蚊拍代替电动吸蚊器。
注意:捕蚊时间为日落1小时(或晚上亮灯之后)。
蚊虫密度指数=捕蚊数目总和
(单位:只/人工·小时)
(3)目测法
每个灾民安置点选4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日落后1小时,在帐篷、活动房或临时住所、圈棚等场所,借助手电观察墙壁、蚊帐后、床底下、悬挂的衣物上等部位,记录所看到的蚊虫数,一个房间(帐篷或临时住所的每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观察15分钟。
蚊虫密度指数=观察蚊总数(单位:只/人工·小时)
2.蝇类密度监测:
(1)粘蝇条(纸)法: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10个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以12平方米左右为一个房间计算),分别悬挂3个粘蝇条,总计30个粘蝇条,24小时后查看粘蝇条上的蝇类数量,记录粘住蝇类总数。
注意:粘蝇条(纸)要放在没有纱窗的室内。粘蝇条的表面要保持清洁,避免水及灰尘。
蝇类密度指数=粘住蝇类的总数/粘蝇条总数
(单位:只
/
条·天)
(2)
目测法:每个监测点(灾民安置点)选①厕所和垃圾堆(桶)、②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内、③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外三类环境各5处,目测苍蝇数目。每处选一点站立,观察半径两米之内的蝇类数目,3分钟之内计数两遍,以数目较高者数字为准,除以12即为密度指数。观测时间为10:00~16:00。要注意,当蝇类数量超过50只,计数时间不以三分钟为限。三类环境的蝇类密度指数分别取平均数,作为相应环境类型的密度指数,以总均数作为监测点蝇类密度指数。
蝇类密度=观察到的苍蝇数/12
(单位:只/平方米)
3.鼠类的密度监测:
(1)毒饵盗食法:在灾民安置点室内外放置至少30堆灭鼠毒饵,每堆毒饵之间相距至少5米,24小时后观察毒饵是否被鼠类取食,记录被取食的毒饵堆数。
注意:毒饵要放在毒饵盒内,作醒目标志,做好宣传,勿让儿童触及。
毒饵放置范围为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
鼠密度=(被鼠类取食的毒饵堆数÷毒饵总堆数)×
100%
(单位:盗食率%)
(2)鼠迹法:检查灾民聚居区帐篷内、周边环境、垃圾站点、厕所等累计2000延长米的鼠迹(包括鼠洞、鼠粪、鼠咬痕迹及鼠道),记录鼠迹数目。
五、蚊、蝇、鼠等密度问卷调查
各个地区的消杀队伍每周进行蚊、蝇、鼠等的问卷(见附件2)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群众对蚊、蝇、鼠等密度的反映,对蚊、蝇、鼠等控制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作为实施和评价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依据。
六、实施杀虫、灭鼠工作的参考指标
灾区媒介生物控制的日常工作以控制孳生地为主,加强个人防护,对发现的蚊、蝇、蚤等进行局部、定向杀灭。对灾民安置点、救灾营地等部位进行空间喷雾等速杀,对垃圾收集点、厕所等重点部位进行定期滞留喷洒等长效处理。采用简易、实用的方法,对蚊、蝇、鼠等开展定期、连续监测,当群众反应蚊、蝇、鼠较多,或当灾民安置点的灯诱法蚊密度超过15只/灯·夜或人工小时法蚊密度5只/人工·小时或目测法蚊密度10只/人工·小时,粘蝇条法蝇密度超过10只/条·天或目测法蝇密度超过1只/平方米时,鼠盗食率超过10%或鼠迹法鼠密度超过5处/2000米,建议对整个灾民安置点进行相应的杀虫、灭鼠处理。
七、杀虫、灭鼠效果的评价
灭效
=
[(处理前密度
–
处理后密度)÷
处理前密度]
×
100%
附件1:蚊、蝇、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附件2:灾民安置点蚊、蝇、鼠等调查问卷
附件1:蚊、蝇、鼠密度监测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市
县(区)
镇(街道)
安置点
天气状况:
(晴、阴、雨、雪)
监测人:
蚊密度监测
(诱蚊灯法)
诱蚊灯1(只)
诱蚊灯2(只)
诱蚊灯3(只)
总计(只)
蚊密度=总计/诱蚊灯数
(只
/
灯·夜)
蚊密度监测
(人工小时法)
房间1
(只)
房间2
(只)
房间3
(只)
房间4
(只)
总计
(只)
蚊密度=总计
(只/人工·小时)
蚊密度监测
(目测法)
房间1
(只)
房间2
(只)
房间3
(只)
房间4
(只)
总计
(只)
蚊密度=总计/地点数
(只/人工·小时)
鼠密度监测
(盗饵法)
毒饵总堆数
被盗食毒饵数
鼠密度=被盗食毒饵数/毒饵总堆数
(盗食率)
鼠密度监测
(鼠迹法)
鼠
鼠洞
鼠粪
鼠咬痕
鼠密度=鼠迹数总数
(处
/
2000米)
蝇密度监测
(粘蝇条法)
粘蝇条总数(张)
捕获蝇类总数(只)
蝇密度=捕获蝇类总数/粘蝇纸总数(只
/
条·天)
蝇监测
(目测法)
1
(只/米2)
2
(只/米2)
3
(只/米2)
4
(只/米2)
5
(只/米2)
平均数*
(只/米2)
蝇密度#
(只/米2)
厕所、垃圾堆
帐篷内
帐篷外
备注:平均数*即各类环境蝇密度。蝇密度#即各类环境蝇密度的平均数。
附件2:蚊、蝇、鼠等调查问卷
时间:
地点:
市
县(区)
镇(街道)
安置点
记录人:
1.
昨天晚上睡觉是否撑了蚊帐或点蚊香?
是
否
2.
近一两天是否被虫叮咬?
是
否
什么虫?
3.
你的住所或帐篷是否使用过杀虫剂来灭蚊蝇?
是
否
4.
您的住所或帐篷里是否有苍蝇?
有(多
少
)无
5.
你家里的物品近期是否被老鼠咬过?
是
否
6.
你最近几天看到过:鼠粪
鼠洞
鼠脚印
听到过鼠叫
7.
最近几天是否见到过老鼠?
是(白天
晚上
)否
8.
你现在是否采取了灭鼠措施?
是(投鼠药
用鼠夹
鼠笼
)
否
9.
是否在聚居区内见到过粘蝇纸?
是
否
10.
是否在聚居区内见到过晚上诱蚊灯亮?
是
否
11.
您的住所或帐篷周围经常有小的积水或积水的瓶瓶罐灌吗?
是
否
,但有空瓶、罐可能积水
12.
您的住所和帐篷周围有河流、湖吗?
有(500米以内
500米以外
)无
不知道
是否发现河流等水域中有死鱼?
是
否
13.
您所在的聚居区内有简易厕所吗?
是
否
14.
您的住所或帐篷周围有露天垃圾堆吗?
是
否
15.
如有,是否见有人给垃圾堆喷洒过药剂?
是
否
8
篇2: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
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汶川,心得体会,博物馆
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汶川地震博物馆,地震文化新词汇,是为纪念“汶川5·12大地震”而兴建的大型博物馆,温家宝总理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地震博物馆设计图灾区说:“(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因此,汶川地震博物馆,从狭义角度讲,起源于北川地震博物馆的建设构想;从广义角
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去汶川博物馆心得体会
汶川地震博物馆,地震文化新词汇,是为纪念“汶川5·12大地震”而兴建的大型博物馆,温家宝总理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地震博物馆设计图灾区说:“(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因此,汶川地震博物馆,从狭义角度讲,起源于北川地震博物馆的建设构想;从广义角度讲,汶川地震形成了300公里的龙门山断裂带,树立地震纪念碑、兴建文物馆藏、纪念设施,都是地震博物遗产保存的形式。该馆重点在一头一尾(即汶川和北川),地震纪念设施布局整体,规划和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30个展厅再现抗震场景
汶川地震博物馆是建川博物馆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展馆总面积6000平方米,由北京奥运会鸟巢中方设计师李兴纲担纲设计。
“建地震博物馆,是为了留下沉痛的灾难记忆和灾难中闪光的民族精神。”建川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汶川地震博物馆耗资3000万元;在设计中,对征集来的地震实物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地震发生当天至6月12日一个月中,灾区每天发生的事情。30多个展厅,分为震撼512~6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馆等,包括实物、照片和文字等,再现了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共征集地震实物5万多件
震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警部队第一艘冲到灾区映秀镇的冲锋舟。地震馆还有空降部队救灾时使用的降落伞,抗震救灾部队、医疗队所用过的救灾工具、荣誉锦旗等大批捐赠物品。而为抢救受灾群众而失事的邱光华直升机组坠毁的飞机残骸,也静静地躺在展厅一隅,让人回想起那悲壮的一幕。
博物馆最多的,就是大量现场照片的展示。此外,陈列的地震实物有:惨不忍睹的地震废墟、生活用品、永远停留在地震发生时刻的座钟、被滚石砸瘪的运钞车,以及从废墟挖掘出的学生日记、书包、鞋等各类工作学习生活用品。记者在展厅还看到了“可乐男孩”薛枭喝过的空可乐罐,上面还有他的亲笔签名。在博物馆征集的数万件地震实物中,温家宝总理指挥救灾时用过的扩音话筒以及他在直升机上使用过的军用地图等格外引人注目。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遗忘的历史。地震博物馆的使命在于记忆,但决不能只用它来记忆地壳的物理变动,而是要记忆地球人类的精神。因为这样的博物馆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在汶川地震博物馆里,主要应体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勇气:地壳内部释放的能量摧毁了一切,但人们内心释放出来的勇气支撑着人们的精神。汶川地震让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示出来的勇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让千古同哭,万世同悲;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坚强大家庭,没有艰难困阻能击垮。记住《世界末日》中那句最激动人心的话:“我们人类经历了历史的混沌、错误和过失,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只有一种东西能纯洁我们的灵魂,激励人们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气。”
敬畏:地震,证明了人类的渺小。人类应该在自然界面前保持一种“敬畏”,比盲目地相信“人定胜天”要好得多、理智得多、科学得多。有些灾难,即使人类保持敬畏也无济于事,但有更多的灾难却会因为人类的敬畏而化险为夷。
大爱:即使灾难摧毁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爱”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大学生用自己的鲜血拯救伤员……用国外媒体的话来说:中国在灾难中成长起来了。为了救助四川灾民,所有中国人都“敞开了心怀,打开了钱包,张开了血管”。除了爱,没有别的理由能够解释。“5·12”汶川大地震,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大爱精神,也让人首次看到献血者的队伍绵延不绝,血库爆满;也见识到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捐款热情,有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捐,不少人自己并不富有却仍慷慨解囊。在灾难发生后,没有任何动员,几十万志愿者大军就开往了灾区;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各个灾区,他们在寻找生命、运送食物、心理辅导上在灾区扮演了重要角色。
汶川地震博物馆网友设计作品
人
本:以人为本,前提是人性之善。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张扬和凸现,“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以人为本还体现在以人的利益为本。全国各地纷纷和四川灾区结对援助,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救助条件,而且立即投入到灾区重建之中,以减少他们的受灾损失,这其实也是以人为本。默哀,只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不过三天时间。但这三分钟、这三天,对人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它让人明白,人类该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它让人明白,在灾难面前,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人们该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同胞。
开放:“5·12”中国汶川大地震,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5月12日14:46)便发布了第一条地震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32分钟后便开始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全国各地媒体自发奔赴地震灾区最前线,对这场强过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在第一时间都作出了最大规模的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但迅速公布灾情,而且接纳海外救援队和救援物资。透明的信息和开放的心态掐灭了谣言、唤醒了民众、聚拢了人心、强化了国家意志;以开放的思维救灾,无疑增强了中国救灾的能力。“中国在救灾行动中的表现‘既现代又灵活,而且很开放’。”《洛杉矶时报》如是说。
哭墙:汶川大地震已经注定有数以万计的遇难者,还有数以千计的失踪者。在中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失踪者的亲人也许比已经确定遇难者的家庭更悲惨、更难以释怀。为了让生者活得更好,让死者能够安息,博物馆可考虑建一堵“哭墙”,上面写上每一个遇难者和失踪者的名字,在每年的特定时间,可以让生者有地方去祭奠他们,以了却生者的愿望。
历史价值:历史不仅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人们有责任把此次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见证它的破坏力,见证当今直面这场灾难的举动,见证这代人的精神境界。
学术价值:“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西部地区建国以来发生的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关于此次地震中地质、地貌的研究以及水源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可以说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汶川或其附近的某个有代表性的遗址上修建汶川地震博物馆,对地震的相关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活化石”。
精神价值: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笔无穷的财富,是民族精神的一次升华。
意义
1、建立一座博物馆是要见证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坏力,见证这一悲剧的事实。
2、在地震学、地质学、建筑学还是科学地抗震救灾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3、它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这一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的气质与崇高境界。它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
汶川大地震不只是汶川的灾难,而是整个国家的灾难,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灾难。记忆必须物化,物化才能定格为不朽。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而言,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都应该是众望所归。
程国晖
2010商业策划与广告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