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本文关键词:白洋淀,读后感,记事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本文简介:读《白洋淀记事》有感开发区中心校:陈莉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读完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本文内容:
读《白洋淀记事》有感
开发区中心校:陈
莉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读完后,我再一次被孙犁笔下的如诗如画的白洋淀所陶醉。
作品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代表这种风格的是《荷花淀》。一九四五年《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许多作家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一天云锦,如梦如诗”可以概括为孙犁所创作的“荷花淀”派小说的风格。
《荷花淀》派小说对战争的描写有他独特的风格。孙犁一反以悲壮或悲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战争小说流向,第一个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风云的变幻,表现战争中人民精神世界与人性情怀的变化。孙犁通过《白洋淀纪事》描绘了一幅淡雅、清丽、脱俗的白洋淀画卷。
一、梦的蒙太奇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卫家园、与日本鬼子进行斗争的故事。然而在孙犁的《荷花淀》里没有战争的血风腥雨,残垣断壁,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热爱家乡、坚贞英勇的青年男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水乡风景图画,使我们领略了白洋淀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这是一卷梦的蒙太奇。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梦的蒙太奇的构成。
《荷花淀》的蒙太奇是由“月下之景”“水上之景”“淀中之景”连缀而成。
这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融合了自然美与人物心灵美,具有梦一般的意境。
(一)月下之景:
故事开始是写水生几个青年上区里开会,由于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区上决定成立地区队,于是,水生他们在区上报了名。报名后,他们怕家里人拖尾巴,大家公推水生回来做工作。
小说的开始就从水生嫂在院中编席等待水生回来入笔。这时夜深人静,月色朦胧,“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女人“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些景物的描写,构成了白洋淀一幅“月下之景”,以静衬动。这样美好的家园,哪容敌人来侵犯、蹂躏。不久,水生回来了,夫妻俩围绕水生参军的事进行了商讨、谈话。水生嫂表现出一个农村妇女对丈夫的信任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感,但她始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终于和大家一起送水生参了军。
(二)水上之景:
丈夫们到了部队,女人们总有些藕断丝连,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几个妇女聚到水生家商量去寻找丈夫的事。商量停当后,几个女人划着一只小船,到对面马庄上去找。结果却没有找着,她们只得扫兴而归。“现在已经快到响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上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作者这里写出了一幅“水上之景”,如果说第一幅图画是“以静衬动”,那么这第二幅图画是“情景相生”了。这些景物从侧面烘托出妇女们由“希望”变成“失望”的空荡荡的心绪。“水面上没有一只船”,预示着有紧急情况发生;“跳荡的水银”,蕴含着更大的动荡;而拂面的“凉风”,旨在使妇女们增强一种排遣忧郁的力量。丈夫没有找到,她们怅怅地划着小船回来,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地流着,还有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又丢进水里。
(三)淀中之景:
然而她们哪里知道,她们的小船早被日本鬼子的大船盯上了。等她们发现时,鬼子的大船紧紧追了过来。这时她们虽然有些后悔,然而唯一可行的是往荷花淀里摇。当她们的船刚摇进荷花淀,耳边忽然响起了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后来她们发现,枪是朝外面打的;不久“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随后,她们在荷叶下一一找到了自已的丈夫。
这里有一段关于战斗前的荷花淀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一幅“淀中之景”。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明喻写了大荷叶如“铜墙铁壁”,用一个暗喻写了荷花箭是“哨兵”,给人一种警觉、安全的感觉。这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衬托与渲染了妇女们跃跃欲试的参战情绪。经过这场战斗的洗礼,白洋淀的妇女们积极加入抗战前列,逐步锻炼成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士。
《荷花淀》的“月下之景”
“水上之景”
“淀中之景”
描写战争没有血腥与硝烟,状物抒情读来有一种梦绕魂牵之感。
二、
水一样的女性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却以轻松的笔调,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满腔热情的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全篇洋溢着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白洋淀的女性具有水一样的性情:
(一)柔情似水:《荷花淀》的女人具有水一样的柔情。小说开头,作者反复勾画白洋淀的湖光水色,风姿秀态,描写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守户编席的少妇,洁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香,其目的正是为了抒发白洋淀女性的似水柔情。请看夫妻话别的描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了一下”乃至“划破”,这一细节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参军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雳,非同小可。她对丈夫出征显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感情上一时难于转过弯来。依恋不舍之情难于割断,说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圣女”,而是有丰富柔情的年轻的妻子。可另一方面,水生嫂虽然一时难于接受丈夫参军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一位贤惠明智的劳动妇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拦丈夫正义行动而是习惯地把划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声不响地听丈夫说报名参军的经过,把内心矛盾尽量解决在自己心中,不增加亲人的负担,听了丈夫说他“第一个举手报名,”她低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既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举动既赞赏又“怨恨”的含糊态度,又反映了她在理智上肯定感情上否定的矛盾心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开明取代了狭隘。水生嫂的“粘”与“松”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的传统美德有水生嫂这样顾大局,识大体的妻子,水生抗日还能有后顾之忧吗?
(二)纯净的天性:
《荷花淀》女子天性使然绝无矫揉造作之嫌。这在思念探夫中有突出表现。请看:
丈夫们去了前线打击日寇,妇女们心生牵挂,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到水生家里来”,议论要去探望她们参军的丈夫。明明因为自己思念丈夫,却转弯抹角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明明是自己想去探望丈夫却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好看头啊!”这些话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农村青年妇女耻于公开说思念丈夫的社会心理。她们为探夫制造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明她们的思夫之情有多么强烈,多么痴迷!这种真情实感和善良愿望,正体现了妇女们的人性美。
这样真性情的妇女们一定能同丈夫一样参军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从自己的家园中赶出去。
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精神,白洋淀妇女的参军抗日,正是陷日寇于灭顶之灾的最深厚的社会根源。
(三)盎然的生命力:
《荷花淀》的女子都具有盎然的生命力。这表现在妇女们淀中遇险,淀中观战,战后回归的具体叙述上。妇女们遇险不惧,观战欣喜,轻松回家。炮火硝烟中她们没有胆怯、没有惧怕、没有退缩,有的是对胜利的自豪,对亲人的赞美,对未来的畅想,对进步的规划。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床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海里。”
读《荷花淀》的妇女形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有人说孙犁“师法红楼”,把女性写活了。这些艺术形象,可使我们想到梅里美笔下那些热情狂放,独立不羁的女性,如勇敢的卡门;可以想到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她们充满了独立思考和坚毅性格;但细细品味,《荷花淀》的女性形象,没有卡门那种与社会相抗衡的狂放与狷傲,也没有屠格涅夫的少女那种淡淡的诗意的哀愁;她们是在中国土地上经受着战争考验的东方女性。妻子的温柔,少女的羞怯,恋人的多情,老妇的慈爱;勤劳、质朴、善良、贤慧的美德,构成冀中妇女所特有的纤纤之情。一旦时代向民族发出召唤,她们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民族的大梁。对同志,她们充满热爱;对敌人,她们同仇敌忾,意志刚强,表现了战士特有的气质。孙犁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造,也是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
三、
诗一般的隽雅
孙犁小说以现实主义描写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见长。但孙犁小说中的抒情,并不是一般的外在的议论式的感慨,而是始终渗透在人物性格和生活场景的描绘之中。战争年代的艰苦,物质匮乏,亲人的离别在作家笔下,都写得情深意长。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描写,“淀中遇敌”的描写,《芦花荡》开头六自然节对老船工的描写,《芦花荡》结尾处老船工钩杀鬼子过程的描写,这些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寓刚劲于淡雅之中,给人飘飘欲仙的美感。
我们具体看看《芦花荡》中的几段描写:
(一)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窠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二)对女性的描写:
《芦花荡》中有一段关于女性的描写: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这里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又是一种暗喻:它象征着党的光辉的指引。3
景物的描写
1.“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
2.“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3.“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4.“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制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芦花荡》的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读孙犁作品,我们很容易想起普希金的诗体小说《驿站长》、《上尉的女儿》,想起屠格涅夫那种单纯、优美、诗意的风格,想起鲁迅先生那些隽永,深刻的抒情小说。孙犁深深喜爱这些作家,认为他们的小说与自己的气质非常吻合,他喜欢这些作品中“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孙犁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且自觉地追求这种风格,这使孙犁小说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
四、
散文化的结构
孙犁小说往往突破传统的小说格局,创造一种散文化的自由风格。他追求情节的淡化,多集中描绘生活的某一片断、侧面、场景或人物。虽然“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
这种散文化的结构,与孙犁小说的总体风格,是密切相关的,他的作品多是根据内容的特点,或详或略,或收或放,如行之流水,明丽天然,寓严谨于散淡之中,具有一种散文美。如
《荷花淀》的结构,以三个集中的场景为框架。《芦花荡》以叙述老船工的独特贡献为框架。
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和新生活的欢乐。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孙犁的白洋淀画卷融注了孙犁的爱、孙犁的梦、孙犁的魂。孙犁把对家乡的情与爱或融化在白洋淀的水荡芦苇里,或飘游于冀中平原的清风朗月间。在那里,不仅有养育他的家乡老屋,有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纯朴诚信的民风民俗,更有他征战的足迹,激扬的文字,“青春的遗响”,在那条岁月的长河里,留下的是真善美极致的记忆。
美哉,白洋淀!!
令人梦绕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