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在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汇报材料
供韩海峰副县长参考
(2013年5月24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当前循化县工业经济运行和筹备青洽会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我县经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地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利影响,围绕“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突出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工业总量做大、结构调优、产业提升,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自进入3月份以来,随着天气转暖,矿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企业陆续开工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生产大部分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全县工业经济明显好于前两个月。预计3月底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占全年目标83亿元的24.34%,比均衡进度低0.6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9.2%,增速比全年目标快0.2个百分点。
二、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载止3月底,全市共落实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新、续、扩、改各类工业项目58项,设计总投资324亿元,设计产值220亿元,利税44.9亿元。按项目建设性质划分:新建25项,续建27项,技改4项,扩建2项;按项目投资规模划分,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10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21项,100万元以上项目2项;按产业划分:石油化工产业项目3项,新能源产业项目18项,装备制造产业项目3项,矿冶建材产业项目25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项目6项,其他工业项目3项。截止目前,共有33个项目开工,开工率达56.9%,完成固定资产投13.5亿元,同比增长41.53%。其中:51万千瓦国产化风机示范项目、油田公司700万米抽油杆、同福矿业20万吨铁精粉、广金矿业10万吨铁精粉、通利年产1万根电杆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二、青洽会筹备情况
青洽会开幕日益临近,为切实做好2013年度青洽会参会各项筹备工作,我县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积极开展客商邀请、项目对接、企业参展等前期工作,各项筹备工作顺利推进。截止目前,我县在认真制定印发了《循化县组团参加2013年青洽会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我县筛选拟定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6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9.8亿元。成功对接了由中国石油西部管道涩宁兰天然气销售分公司投资建设的县城天然气输配项目和浙江盾安集团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两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达7.66亿元,2个项目的签约合同文本已准备就绪。邀请了浙江、山东、宁夏、安徽、北京、甘肃六省(市)客商共70余人参加本届“青洽会”,会议期间将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项目推介。同时,积极动员企业的参会工作,现已报名参会的企业已达到23家,参展的产品达到16个系列95个种类。主要有:撒拉族民族服饰、清真食品系列和旅游纪念品等。各参展企业正在准备参展产品和宣传资料。
三、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1、抓好宣传将扶持工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多渠道大力宣传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宣传“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工业发展”的观点,进一步把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传达到企业,用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所关涉的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对运行困难的企业,要逐家上门帮助解决困难,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对有市场、有效益,但在资金、用电、用工、生产场地等方面遇到问题和
困难的企业,要主动协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产销率。
3、盯紧工业增长点项目,强化工业经济运行力度。要以项目为抓手,重点跟踪业新增长点项目和 家重点项目,尤其是产值超过亿元,要努力搞好生产企业的服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全面反映动态情况,确保上半年时间和任务“双过半”,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篇二: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大会讲话
坚持第一方略 壮大工业经济
为推进淮阴又好又快发展挑大梁
——在全区工业经济大会上的讲话
刘 学 军
(2009年2月28日)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在全区上下集中精力大干当前、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的关键时刻,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全区工业经济大会,主要目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突出工作导向: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发展的第一方略,必须始终坚持绝不动摇;实地观摩部分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及工业项目,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突出工作重点:项目作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必须抓紧抓牢强力推进;对60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突出工作要求:企业是推进富民强区的坚强依靠,广大企业家是推进淮阴发展的有功之臣,必须充分尊重全力服务。通过突出这些导向、重点和要求,进一步凝聚全区上下的力量和智慧,谋划三年,大干当前,强力推进工业大发展、经济大提速、淮阴大跨越,为实现
“三步并作两步跨,三年力争翻一番”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下面,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牢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程度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树立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深刻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方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淮阴实现洼地崛起、进位争先的重要支撑。回顾淮阴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淮阴的低谷隆起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淮阴是传统农业大区,在上个世纪因工业基础薄弱,农业长期占据主体地位,导致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全市基本都是倒数一二三的位置,从1995年开始被纳入省重点扶贫县(区)。新世纪初,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发展战略,在全区上下确立了工业强区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区经济总量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到2008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与“十五”初的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倍、6倍、6.6倍,年均分别递增17 %、29%、31%,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二位,在苏
北26个县(市、区)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都进入了前十行列。淮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对全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继2001年实现二产超一产、2003年实现工业超农业后,到2008年,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列统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达到214户,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达25户,工业支撑全区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9.71亿元、工业投入71.48亿元、工业入库税金5.07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的45.3%、57.2%、37.28%,32.7、7.36与200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5.4、
个百分点。淮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工业是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引擎,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强劲“发动机”。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三步并作两步跨,三年力争翻一番”目标的关键所在。淮阴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淮阴今后的跨越发展,也必须依靠工业。实现区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三步并作两步跨,三年力争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工业必须勇挑大梁、多作贡献。从加快小康进程看,工业是关键、是核心。对照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目前我区最大的“短腿”是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但是,我区工业还存在着总量偏小、产业集聚度不
高、企业创新创优能力不足、大企业不多等突出问题。我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大的潜力是工业,最大的希望也是工业。从强区富民看,工业是支柱、是抓手。工业强,则综合实力强,人民群众富。只有坚持不懈地重抓大项目,综合实力才能快速提升;只有坚持不懈地重抓全民创业,老百姓的口袋才能尽快鼓起来。从区域竞争对比看,工业是实力、是标志。区域竞争比的是工业,比的是项目。我们周边的灌南、邳州等县市,几年前发展水平与我们相当,但近年来发展一路提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灌南速度”、“邳州现象”。他们之所以能快速崛起,靠的就是主攻新型工业化。面对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激烈态势,不重抓工业,不在工业上进位争先,就会在全局发展中丧失主动权,实现“十一五”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保增长、保民生”的现实需要。保增长,首先要保工业;保民生,必须要发展工业。工业搞好了,经济就能提速,财政就能增收,就业岗位就能增加,就能有更多的财力解决困难居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以及养老、失业等民生问题。总之,经济快速增长依赖工业拉动,财政增加收入依靠工业税源,扩大就业岗位依托工业发展。“十一五”前三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3.1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从总数1.98万人、户均97人上升到总数2.39万人、户均116人,可以说,工业企业为加快富民
强区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冲击仍未见底的严峻形势下,随着返乡农民工的不断增多,企业在吸纳就业、居民增收、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令人感动的是,全区大部分企业家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作出了建设性贡献;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还抓住当前低成本引进人才、技术的好时机,积极增资扩股,不仅增强了企业后劲,也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全区经济逆境上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规划三年,大干今年,全力开启淮阴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新征程
当前,淮阴的工业经济正处于由起步阶段向加速发展跃升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促发展,矢志不渝抓工业,强力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阶段,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总体目标”、牢固坚持“四个不动摇”、突出抓好“五大举措”,力争通过三年的合力攻坚,真正确立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区向新兴工业大区转变的历史性突破。
“一个总体目标”,即:今后三年要实现“三个350”,即:工业总投入达到3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工业产值超过3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列统企业数达到350户,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40户。工业增加值超过100
篇三:在工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沈市长)
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沈 宏 宇
(2006年1月20日)
今年的工业工作会议,我们改为以座谈会的方式召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相互学习、增进交流、集思广益、共谋发展。昨天,大家一起看了几个重点项目,今天上午各县区又作了简短发言。我感到一年来各县区工业工作很务实,也很有成效,形势令人振奋。下午,盖书记、韩市长还要到会作重要讲话。现在,我先谈几点意见。
(一)
关于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大庆工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加快、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工业系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了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么6个特点。
一是石油工业稳步发展,石化工业迅速壮大,地方工业高速增长。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9亿吨,天然气107.6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近2亿吨,新探明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石化工业60万吨乙烯、3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地方工业发展迅速,连续4年增长40%以上,成为接续产业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9.4%。油田公司生产原油4495万吨,实现增加值955.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0年降低285.6亿元。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78亿元,比2000年增加28.1亿元。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30亿元,比2000年增加90.2亿元。油与非油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89.4︰10.6调整为81.6︰18.4。
二是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日益提高。“十五”期间,地方工业累计开工建设项目70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49个,投产率
78.2%,投产项目年均拉动地方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地方工业开工项目2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产45亿元,有150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
三是园区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聚集度日益提高,产业集群化趋势逐步显现。各县区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五年来,高新区和各县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多亿元,有效改善了企业入驻条件,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宏伟、兴化等园区已经形成石化产业集群,皮革、纺织、玻璃等园区已经具备产业集群雏形,大豆、玉米、橡胶等园区正在向产业集群发展。截止去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达到19个,规划面积175平方公里,启动面积6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84户,占地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40%。
四是工业招商不断深入,招商方式灵活务实,招商质量逐步提高。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招商作为重点,组建小分队开展定向招商。金锣、伊利、惠尔康、三精制药、华嘉电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大庆,180万头生猪屠宰、460吨鲜奶加工、20万吨直缝焊管、200万张牛皮加工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50万吨玉米加工、36万片电脑芯片、8亿支药用玻璃瓶、300万条轮胎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576个,到位资金134.5亿元。
五是企业数量迅速增加,骨干企业日益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5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0户,比2000年增加364户;实现增加值70.7亿元,比2000年增加52.4亿元;增加值占地方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5.9%提高到54.4%;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9户,比2000年增加26户,其中油田化工集团和金锣公司分别达到18.9亿元和13.8亿元。部分骨干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居领先位置,例如,大庆金锣年生猪屠宰能力达到180万头,在集团20多个分公司中规模最大;肇融亚纺亚麻纱生产能力达到1.7万锭,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三位;鲍斯生物肥一期工程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在全国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
六是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围绕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电力、运输等
瓶颈问题,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200多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近30 亿元;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为42户企业担保贷款4.5亿元;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支持,有96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省专项计划,获得各类资金7.4亿元;积极协调铁路运输,有12户企业被列为省市重点运输保障企业;努力搞好供用电协调,较好解决了部分园区用电增容、企业电价优惠、电厂燃煤紧张等问题;设立了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
3.2亿元;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实行领导包扶项目责任制、开通工业企业服务热线、派专人进驻工业园区、设立工业招商联络处、对外来客商提供真情服务等等。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县区、高新区的创造性工作,得益于中直大企业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工业工作的重要法宝。
(二)
关于这几年工作的几点体会。回顾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有很多感受和体会。特别是这两天,我们一边看、一边议,这些体会变得更加深切,我想概括起来是六句话。即,产业策划是前提、工业园区是基础、产业集群是目标、招商引资是动力、产业生态是关键、优惠政策是保障。下面,简单谈一个对这六句话的认识。
1、关于产业策划问题。从理论上讲,直接从事市场竞争的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一个区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回避什么产业,应该由企业自己来决定。但是,这种理论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也许比较适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方向还得由政府来确定。一般来说,确定产业方向要依托当地比较优势。这些优势有的是先天固有的,比如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气候优势,有的是后天创造的,比如政策优势、科技优势、环境优势。我们认为,依托这些优势要素寻找优势产业的过程,就是产业策划。产业策划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里综合成本比别人低,利润空间比别人大。例如,杜蒙县依托奶牛资源优势,建设德力戈尔工业园,大同区利用腈纶纤维、毛麻等原料优势,建设了轻纺工业园,红岗区发挥天然气数量充足、价格优惠的
优势,建成了玻璃工业园等,都是产业策划取得成功范例。
2、关于园区建设问题。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大量实践证明,工业园区集聚生产要素、构筑竞争优势、培育增长极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政府和企业可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迅速优化企业成长的“小气候”,降低区域内所有企业的配套费用和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政府建设工业园区,不是一家一户地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而是集中解决那些单个企业不愿干、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问题。例如,国内外精细化工企业一般投资规模都不大,如果每个企业在创建时都自己建一套水、电、路、汽、热等基础设施,哪个企业都干不起。高新区和龙凤区依托中直石化大企业基础设施优势,在兴化项目区联合辟建了一个精细化工园,把水、电、汽管线接了进去,把盖好的标准厂房对外出租,一下子就吸引了50多家企业入驻,精细化工园很快就搞了起来。
3、关于培育产业集群问题。产业集群一般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形成的众多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相关产业和服务业高度聚集的现象。形成产业集群的好处很多,它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创造区域经济品牌优势,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产业、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例如,一提起国内的IT产业,人们自然会想起北京的中关村、苏州的昆山。提起打火机产业,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州,想到“虎牌”,想到温州人以低成本优势占领了欧洲和日本的打火机市场,等等。产业集群的萌芽通常是自然形成的,例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摩德那的形成,起初没有政府的干预,但是产业集群一旦形成雏形,政府就开始大力推进。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培育产业集群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大同区在培育纸业包装产业集群上,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后,迅速吸引了春山、宏桥、晟美等30余家企业入驻,呈现出纸业生产、纸箱制造、纸塑复合包装于一体的发展特色。肇源县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辟建了皮革工业园区,吸引了6家企业上下游企业进驻,初步形成了皮革产业集群的雏形。
4、关于招商引资问题。从理论上说,很多产业在开始形成时,可能是受某一关键要素的刺激,加之机会的推波助澜,
才逐渐有了规模,而这个产业一旦建立起来,其余竞争者就会闻讯而来。但是实际上,企业之所以在地区间流动有它的内在规律的,即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利益驱动使然。例如,近年来江浙地区出现的大批企业外迁,是因为地荒、电荒、水荒,使企业发展受到制约。温州、台州的塑料加工企业之所以能够大批进入大庆,是因为我们有明显的原料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总之,决定企业是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能否获得更大利益。遵循这样一个经济规律,这几年我们不断更新招商理念、转变招商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通过盘点多年来的招商成果我们发现,这些年大庆引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化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而这些领域要么是大庆有资源优势,要么就是大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总之是外地企业来了之后有利可图。由此,我们把招商引资的出发点,转到了想办法让企业挣到钱上来,不再幻想单靠优惠政策就能大批引进企业。又如,这两年我们政府不再组织编制项目册,而是围绕发挥资源、市场、载体等优势,做好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明确主攻方向,派出小分队定点突破,做到谋划一个产业,引来一批客商,带来一批项目。
5、关于产业生态问题。同自然生态一样,独木不成林,不光要有大树,还要有灌丛,要有攀援植物、附生植物,更要有阳光、土壤、水分和空气。同样道理,任何一个区域内的企业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成长壮大,既需要基础设施方面的“硬”环境,也需要有政策法规、服务业等方面的软环境,这就是我理解的产业生态环境。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起来,肯定在产业生态方面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一个地区经济由不活跃到活跃,需要得到外力的推动。这时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打造平台、打通瓶颈,给企业创造自由的生长空间。政府的这种社会服务功能,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也无法替代的,特别是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时,政府对某一行业第一个企业进入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表面上看只是扶持一个企业,实际上政府是在为创造产业生态付出成本。当政府把产业生态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地区的产业生态就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自我循环。前面我们提到的,政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