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的引入,课本原来是以布置组织体育活动来创设情景。备课时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把它改成选择
春游地点更能贴近同学生活。结果,上课时这样的变换确实迅速地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我又精心选择了泉州市区几个
优秀景点,将推广泉州旅游业、向同学渗透“泉州美、爱泉州”的意识贯穿其中。此时恰逢春季,师生交流自然,同学争着发表自身的想法,兴致极高,我也乘机掌握住他们情感的方向盘。
同学说得正欢时,我设疑: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我在同学兴致最高的时刻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让同学积极考虑,寻求方法,从而初步感知统计的作用。果然不出所料,同学非常活跃。就这样,我将同学引进预先设好的圈套中。之后,我因势发问:统计什么?让同学清楚了统计的对象,为下面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作铺垫,也为
教学的铺开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的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布置活动的目的有三:第一,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数据收集,能诱发生生之间的集体观念、互助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体验;(在巡视时,我刚开始发现同学比较吵,可是仔细一看,他们各有各忙:数数、填表,互相督促,有的甚至还在维护纪律,都很投入,没有一人是呆坐着的。我没有打扰他们,任由他们自由发挥。)第二,同学通过实践亲身参与了统计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不只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还为同学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场所,使其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这个数学活动的开展,为下一环节提供了素材,实现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衔接。从课堂现场看来,同学充沛发挥了主体作用,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践活动只是学习的手段,若想从中提炼出数学
思想,第三环节就是关键了。这时,我请组长汇报统计填表情况的意图是:从同学的收集结果入手,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对比来发现、感悟,领会统计时该注意什么。这样一来,不只防止了呆板的死记硬背,还能使同学从实践、思索中获得,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就在这个环节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中(组长统计出错,其余同学纠错),我捕获到了同学勇敢、纯洁、互助等闪光点。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发明了有利于讨论与探究的契机,同学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掌握住这个难得的充溢矛盾和求知欲望的形势,稍加点拨,使同学在欢笑中领悟,在领悟中得知。
接下来,我向同学渗透懂得赏识他人的同时,以“争当小记者”这个形式掀起另一个高潮。同学们兴致高涨,虽然问题没有击中要害,可从五花八门的问题和答案中也流露出同学在摸索、学习中所
体会到的点点滴滴。没人问和教学重点怎么办?咦,老师不是也可以争取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吗?我的灵机一动,让同学在意犹未尽之时,自行接纳了多种统计方法。这一层的设计意图很明显,除了借记者采访的形式鼓励同学大胆发问,培养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明确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小集体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方法,不用拘泥于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我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大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同学的美感,也增强了实践、探索带来的喜悦情绪,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个时候,我让同学提出并解答问题,不只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强化;还使其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就在这样个个击破、层层深入的教学中,“统计”这一概念在同学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回到课本中,实现了生活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学习。
回顾整节课,我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各有自身的偏重点、突破口,又紧密地围绕在“统计”这一教学核心周围,为其服务;而同学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随同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路走来,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还体验了合作交流,
调查实践,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顺利完成了课程规范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上各种良好意识的渗透,让同学受益非浅,体验了胜利,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