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讲话 >> 领导致辞 内容页

书记在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书记在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工作动员大会,目的就是要动员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力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龙头教育的良好形象。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给大家通报一下今年我市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在中央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在首都北京的强力支援下,紧紧围绕“两年完成重建,四年经济翻番,六年全面小康,八年走在西部县域发展前列”的奋斗目标,扎实、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经济发展形势乐观,止滑回升势头明显。1-9月,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

  经济总量已经提前恢复到震前水平。二是灾后重建进展顺利,特色亮点正在呈现。按照两年基本完成重建的总体目标,全市重建项目开工率达到了54%,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重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是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城乡环境面貌逐步改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增了一批市政和环卫设施,集中开展了“五乱”整治,全市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搞好行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灾后重建中,龙头教育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灾后新建的学校设施一流、环境优美、抗震烈度高,成为了灾区最漂亮、最安全的公共标志性建筑;市上先后安排数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京进行培训,接受北京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今年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克服财政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优先保证教师绩效工资的兑现,平均水平达到了德阳中上水平。在如此好的机遇和条件下,教育系统要抓住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的软实力,推进龙头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在整顿机关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全市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尤其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大教职员工不怕危险、不顾疲劳,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积极参与营救师生、处置遇难伤残学生矛盾和校舍重建等各项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表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教育系统在思想观念、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行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反应强烈。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少数学校和少数人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龙头整个教师队伍的声誉和形象。因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要突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

  当前,教育行风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依法治教直接关系到教育行风建设的成效。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依法治教观念,以良好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通过正当程序和合法渠道反映合理诉求,坚决杜绝写大字报、搞串联、xxx等违反教育行风和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实践者和推广者;要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强督查,为教育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此外,我们还要加大政务、校务公开力度,接受社会和家长监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行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觉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每个学校要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加大对以教谋私等违背师德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加大乱收费治理力度。

  人民群众对教育乱收费反映最强烈,也最不满意。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就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以治理乱收费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治理教育乱收费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听招呼、顶风违纪、造成不良影响的乱收费事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四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前不久,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课后谈到: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中国还缺世界杰出人才。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前存在的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成绩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现象。

  四、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投身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