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副理事长在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北京师范大学曹专教授、尊敬的z州教育局z局长,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
经过紧张的筹备,z省德育学会年会在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z隆重召开,这是我们z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在此,让我们一起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让我们对会议召开做出了巨大贡献的z州教育局、z市教育局,以及施州民族小学和z高中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带来一个消息:学会会长杜时忠教授远在美国访学,开展德育研究,他托我代他对会议表示热烈祝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是前天来z的。先考察了z市施州民族小学和z高中,初步了解了他们的德育特色与经验。现在我来讲讲全省德育工作现状调查的事。从6月至10月,省教育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我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调查组,全面参加了调查活动。在梳理、归纳各地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省调查组还深入6市10县开展实地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总的印象是:我省中小学德育是有效果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办法应对。
在全省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九条基本经验,一是强化管理,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德育工作;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德育特色品牌;三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四是创新德育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五是创新德育管理举措,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六是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八是推行社区德育模式,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九是依托教育科研,推动德育创新。在总结过程中,常常要用到一个字眼:创新,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不得不重复这个词汇。
一些地方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德育工作,如武汉市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程”,麻城市实行“星级德育示范学校评估”;一些地方和学校创新德育模式和内容,打造德育特色品牌,如z州、十堰市等地开展“忠、孝、雅、诚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紧密结合;宜昌市夷陵区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协调发展。五峰县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实施“乡土德育工程”。 兴山县昭君中学开展“文明储蓄卡”活动;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树立“崇仁尚和”理念,创建“班课一体化”教育教学新模式;z市施州民族小学开设交通安全校园体验园,开展“施小之星”活动,等等。我的体会是:人的成长过程不是生产的过程,不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制造一个产品。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背景条件和轨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一个不断创造求新的人,真正做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处处是创造之事,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
至于存在的问题,大家异口同声地提到的一句话是“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学校一手硬一手软,偏重学科教学,轻视、忽视德育。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主义追求。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升学是家庭和学生的最高利益诉求,学校评价学生和教师,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全社会评价教育,都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基本,甚至唯一依据,利益驱动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原始动力和根本动力。利益分配的基本模式是:家庭或家长——孩子考上好学校,将来有出息;光宗耀祖,家长脸上有光;学校——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老师获得荣誉并得到更多的奖金,校长职务得到提升;教育管理部门——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部门负责人职务得到提升。利益驱动的结果,导致家庭和学生对升学的狂热追求,导致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甚至全社会对升学率的近乎迷信的追捧。
而对于德育,因为考核评估缺乏硬指标,考评结果对学校和教师的利益触动不大,甚至毫无影响,所以,德育就自然而然地退居次要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不重视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由于统一高考制度过于张扬其升学选拔功能,单一地依赖考试分数进行选拔,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因此,学生普遍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也有考核,但是,那只是一个形式,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考核。更有甚至,为了保证让更多的学生升学,有些学校和老师不惜粉饰太平,弄虚作假,在学生鉴定和评语上制造虚假信息。由于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修养成为一件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事情。
现在问题很清楚啦:应试教育之所以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关键是它有一套完整的社会评价办法,有一个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而德育工作之所以硬不起来,素质教育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关键是缺乏过硬的考核评估机制,缺少一套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所以,在现阶段,要解决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弱化的问题,必须做好约束、激励、导向和保障这四篇文章,建立四大机制,建立实效德育促进制度。首先要通过制度约束,将德育工作绩效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挂钩,让大家感到再不重视德育、不抓德育工作就难以为继了。以此帮助人们端正态度,真正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和意识。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大家感到抓德育工作于人于己于国家都是大有好处的,造成人们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千方百计抓德育的格局;第三,要正确引导,提供实施策略和榜样示范,告诉大家该做什么,怎么做,形成照章办事,按图索骥,同时创造求新,各显其能的局面;第四,要建立保障机制,落实做好德育工作所必须的软、硬件条件,确保能做好。由此实现三个跨越:可做可不做——不得不做——主动地做——有效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