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男,1943年12月出生,福建z大学研究员。曾被评为全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00年省先进工作者、省政府授予一等功。他创建“菌草学”,建立了菌草技术体系,出版多本专著,培养硕、博士生近40人,培养菌草技术骨干6000多人。他被誉为“菌草之父”,所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专利权15项,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和近90个国家推广。他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科技扶贫、菌草援外,主持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和三峡库区、智力援疆、援藏菌草技术项目,负责中国政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4国的菌草技术援外项目,为贫困地区农牧民增产增收和我国对外援助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获人民友谊贡献奖,2010年获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
科研辟新途 技术传四方
——林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他是大学教授,又是“扶贫状元”、“援外专家”。在中国,他被称作“菌草之父”;在欧洲,他捧回了国际发明大奖;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国驻外使馆称他是“民间大使”,当地群众誉其为国鸟——“极乐鸟”;在南非,当地百姓说他是“上帝带给的最好礼物”。他发明的菌草技术先后获15项国际国内大奖,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目前已在国内31个省(市)388个县(市)推广,在世界近90个国家传播。他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他的学生广布五湖四海。在学生心中,他是良师益友;在亲人眼里,他是“事业痴”、“工作狂”,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是崖壁上的一棵青松。数十年来,他为了菌草技术的研究、教学、推广、应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发明创造书写灿烂人生,以无私奉献筑起道德丰碑。如今虽然已近古稀,他仍矢志不移,带着一批骨干力量和三十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奔波跋涉在攀登科技高峰造福人类社会的漫漫征途之中。
攻坚克难拓新路
林老师,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8年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全国著名的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农村艰苦的生长环境,陶冶了他的情操,磨砺了他的意志。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是他的本色,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他的气质。
1975年,林老师从三明真菌研究所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任福建农学院沙县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党支部书记,主持该场的全面工作。当时处在“xxx”后期,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农场一样,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个拥有256名工人的教学实验农场,产值才3万多元,亏损却高达7.7万元,工人的收入也很低,最少的月工资16.2元,最高的才38元。当时福建农村都还没有实施生产责任制,为改变教学农场吃大锅饭的现状,服务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不顾个人得失,冒着犯“错误”被处分的风险,于1976年在农场率先实行了岗位经济责任制,使农场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工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就扭亏为盈,为福建农学院的农学、植保、园艺、畜牧等学科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全民所有制教学农场实施岗位经济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引起农业部宣教司的高度重视,1983年,林老师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的代表在全国部属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实验农场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引起很大的反响。
1983年,福建农学院从三明迁回福州金山,林老师调任学院生产处副处长、金山教学实验总场副场长,兼任学院第二总支书记,是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然而,他的志向不在于仕途升迁,而在于技术发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把全部精力用于菌草技术的研究。当时,国内外食用菌人工生产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林木被砍伐,生态环境遭破坏,“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林老师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白手起家,向工程队借了5万元资金,建起了简陋的研究室,在白天处理完大量的行政和党务工作后,便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科研上。他每早上五点起床就到实验室;晚上听完新闻联播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子夜时分。为了搞科研,当时月工资才50多元的他,背上了近万元的债务。历尽艰辛,菌草技术终于在1986年诞生了。实验证明,芒萁、类芦、芦苇、五节芒、菅、象草、拟高粱、宽叶雀稗等野草及各种牧草、海草的粗蛋白含量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比常规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一般可高3~9倍。用这些菌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麦皮、米糠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用草载培的食用菌,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草栽食用菌的废料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菌草技术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草资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转化率。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把草转化为食品,效益最高的是牛奶,而现在,菌草的效益的牛奶的2倍。如果人工种草,1亩可产鲜草3~4万斤,至少可收干草1万斤。1万斤干草又可转化为1万斤香菇或1.5万斤木耳,其收益远远超过其它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