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历程与感悟征文:“送教下乡”的收获
我镇教研室最近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我是一个幸运儿,能把自己的课拿出来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虽然比平时忙了些,可是我却在磨课的过程中成长了,进步了。
一、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这次磨课,我学会了让课堂活而不乱的秘诀。首先是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如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前,教师要把活动的要求与目的给学生讲明白,这样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
例如,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把数学活动的目的给学生讲明白,学生倒是玩得挺高兴,可是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以致在后面的汇报交流中,学生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因此在这次磨课中,我除了在数学活动前向学生讲明要求外,还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并注意验证结论。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强了,小组活动才能凸显出它的意义,课堂教学才能“活而不乱”。
二、能够准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记得我以前上课,课堂上总是乱糟糟的,我讲我的,学生玩自己的。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总是“表扬某某”、“你真棒”、“你说得不错”这些不断重复的语言,实际效果很不好。其实我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可具体该怎么做,我还是一筹莫展。在这次“送教”活动中,我学会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贴切、多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
例如我在讲比较两个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己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时,问学生:“除了用重叠的方法验证,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有的说可以用同样的一种图形去摆一摆;还有的说如果用图形的大小不一样的去摆就比不出大小;最后有个学生说:用正方形摆最合适!我赶紧表扬他,“你不仅观察仔细,还善于总结,好样的!”他听后既高兴又自豪的坐下了。其他同学听到我的评价,回答问题更积极了。
三、逐渐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
我以前上课最害怕学生出“意外”,一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二是怕学生说多了,自己的思路不自觉就跟着学生跑了,所以我总是自己讲得多,让学生说的少。这次磨课,各村班级的基础、水平差距很大,通过磨课,我却得到了了很大提高。
记得在第二次磨课时,游戏导入中,让两个学生给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涂色比赛。我问学生如果想取得图色胜利你愿意选大点的图形,还是小的图形?多数学生都回答选小一点的图形才能确保胜利。这时有个学生说:“这个比赛不公平,我选大一点的图形。”学生们都投去疑问的眼光时,我高兴地说:“老师好佩服你的自信心,你很想通过你的选择来证实自己实力,对吗”这个同学听到对她的评价,非常开心。因此也更凸显出活动的目的:“物体表面是有大小之分的”。我在后面的磨课中就学会了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让每一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有时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不过只要教师心里有数,明确教学目标,就能处理好这些“意外”的事情。进一步和学生探究,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要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前不管是听别人的课也好,自己讲课也好,课下,总会听到评课的老师说:“挖掘教材还不够深入。”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课标上的内容就那么几句,怎么做才能深挖教材呢?在这几次次磨课前,我去找教研主任说课,并把这个困惑讲给他们听。主任笑着对我说:“挖掘教材是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挖的。”噢,原来是这样啊!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课程标准出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造、再组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的阶段学生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太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可见,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例如:“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我校每个班一天内丢弃塑料袋情况做一个统计表。计算一周平均每班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同学们已经按要求完成统计与计算。现在请你们再小组合作,结合我校情况,交流对此有何想法,在再全班交流。
生:(学生亲自参加调查以及自己学校习惯、卫生等情况非常了解,讨论交流比较激烈,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一教学设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的建构起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尝试学会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获得知识,其重点是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向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2、从学生实际。
教师用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主要考虑如下两点:一是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三是根据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教材,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3、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地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地呈现方式、学生地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恰当的地利用现有的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这次磨课,我在如何备课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验。教学目标是根本,学生情况是依据,把握住这两点,一节课就成功一半儿了。
这次的“送教下乡”活动,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讲了六次课,我镇教研小组的领导活动小组也进行了六次讨论,每一次,领导和老师们都诚恳的指导我、帮助我,促使、鼓励我不断进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不管是低年级的老师,还是高年级的老师;不管是教数学的老师,还是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全都在我每次讲完课后及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正是有了他们,我的这节课才能越讲越好,我讲课的水平才会越来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