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我与地坛》,围绕“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我要求学生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学生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可是我还发现有一个学生在静静地流泪,她没有参与讨论,她更没有起来发言,她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个人偷偷地、静静地、默默地流着泪。我的心猛得一惊,我突然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沉默!确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民主、平等成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讨论、交流则是必备的教学流程,于是,课堂中,学生在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表达,尽现个性的魅力。可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思考:学生真懂了吗?这热烈的交流真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流露吗?这踊跃的发言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我建议:语文课,请还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
静默,能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在如今的各类展示课上,新课导入往往声情并茂、异彩纷呈,但有个老师在教授《病梅馆记》的时候,却只出示了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课文注释——“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并提问:这样的翻译是否准确?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一下子蒙了,陷入了沉思: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接下来才是一阵窃窃私语,继之才有学生起来发言:诗句里有互文见义的现象,课文的注释应该是有误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作恍然状。这个老师,正是给了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的空间,学生才悟出了不能迷信课本的道理,才明白了应该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见解,从而让课堂洋溢着一种质疑探讨的氛围。正是有了这样的入境,在此后的课文翻译学习中,学生独立地思考,积极地讨论,大胆地质疑设问。
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一个有益的学习,才是有益学习的学习,而这正是静默所产生的效应。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果马上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同学能达到这样思维敏捷的程度,而多数学生将失去一次创造的机会,将失去一个深入体悟的过程,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末知领域的过程”,而这探究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有一个思考的预设。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学生提出来刘兰芝完全可以和焦仲卿私奔,而不是自杀。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立刻让学生发表观点,而是请他们闭上眼睛,猜想刘兰芝私奔之后的生活情景,猜想刘兰芝私奔之后的一年、两年、三年……的生活情景,然后请学生再用语言来描述刘兰芝私奔之后的心理活动。在发言中,学生感受到了刘兰芝的深深的痛苦。那深深的痛苦正源于她善良的本性,而那私奔所带来的丝丝的幸福早已烟消云散。我想正是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让学生有了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的可能,从而才倾听到了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了人物的心灵,才真正地理解了刘兰芝,透悟了刘兰芝。刘兰芝在学生的静默中,是那样地真实生动、血肉丰满。
静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翅膀。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但是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意无穷”,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我们对于这种情境的体会,大概就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心灵的飞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一切都表明语文课堂需要的是静默,而不是热闹。一如诗歌《山居秋暝》的学习,我让轻扬的音乐伴随着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似乎看到那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迎面走来,似乎感受到月照、泉流、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那一幅又一幅灵动鲜活的画面,这样的意境又怎是用几个简单的“清新”、“宁静”、“自然”之类的语词所能表露的呢!也恰恰缘于这样的想象,学生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样的想象正缘于课堂的静默,缘于学生心灵的沉静。
可惜的是,在现今的课堂中,教师们往往抛弃了语言的本质的品味,折断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而代之以繁复的漂亮的媒体再现。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有一个课件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衣袂飘飘的公子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头上一挂残月。这种画面,形象是形象,具体也是具体,却没有让学生依凭着秋天的晨风,秋天的残月,和依依的杨柳,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此时此刻词人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愁怨及无尽相思……许多年之后,也许学生想起这首词时,记住的是那个画面,却没了自己的思想。本来,一千个学生可以由此读出一千个柳永,而一幅画面却可能将一千个柳永变成一个一成不变的柳永。要让学生体会此情此景,我们只能给予学生纯净的课堂,在静默中启发学生进行合理地联想与想象,从而悟出文中百味。让我们在静默中感受意境,让我们在静默中走向诗人,让我们在静默中放飞心灵。
静默,能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表情是内心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我说静默就是学生的表情,静默就是学生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在语文课堂中,多的是文学作品,只要我们能给予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多的则是学生情感流露的可能。那是一次作品的选读,一个学生选了《一碗阳春面》,小说挺长,声音又细,读得也不动听,下面一片叽叽喳喳,我本不想让他继续,但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没有出声制止。随着时间的流逝,选读的声音越来越模糊,而出乎意料的是,教室里却越来越安静,安静得似乎要迸裂开来,终于那个选读的男孩哭出了声音,终于带着哭腔读完了结局。一直到最后,教室里都是一片安静,同学们始终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十七岁的天真的年龄终于以静默的方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