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教后反思 :身体残疾 心灵不能残疾
《触摸春天》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描写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文章。跟以往的文章不同,虽然课文的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但通篇来说,作者并没有提到过以上八个字,如何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词语体会到这一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在教学教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找寻能够牵引全文的那句话。这句话并非一定是总结全文的句子,而是一句能通过它辐射到全文每个段落的话,这句话就是: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的感受着春光。
在讲读课文时,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串讲,也就是从第一段开始,一段一段的讲就这样一直讲到最后,没有重点,只有先后次序。平铺直序,缺乏起伏跌宕,课堂会显得沉闷而缺少活力。而找出能引领全文的这句话,则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有层次感,有重点的去学习。能够做到从这句话入手有的放矢对课文的重点加以剖析,对难点进行突破。
2、“在春天的深处”理解:引导学生自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体会到:一是时间上是深春的季节,二是(重点)身处花园,周围都是春天的景象(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三是(难点)是指在安静内心的深处(因为这一切安静的眼睛是看不见的,而花的香味,对花的触感,对周围一切的感觉一定会在她的心里形成与我们正常孩子不一样的的春天。)
3、对“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天”的理解:抓出重点词语“细细地”,提出问题是:什么样的感觉才是“细细地”?安静怎么会有一种“细细地”感觉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我用极轻的柔和的语调给他们描述安静所处的环境,或者说她当时感受到的一切“那一缕缕和煦的阳光温习暖暖地洒在她的身上,柔和的春风轻柔地抚摸着她的小脸蛋,一阵似有若无的花香飘进了她的鼻子里。花丛中小鸟呢喃,和风徐徐,缕缕花香,春天多美呀”。
提问“同学们,老师的这段描述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柔和”
生:“轻柔”
师:“对,这柔和、轻柔就是作者写得“细细地”感觉。”
师:除了对周围春天的环境那种“细细地”感觉,还会有什么让安静产生“细细地”感觉的??(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设计问题:a、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过度问题)
b、捉住蝴蝶这件事把安静带到了她从没体验过的地方。就这件事来说,哪些东西是她从没体验到的?
一是能捉到一只活蝴蝶的成功感(这是难点)二是对蝴蝶身体的感觉(这是重点)
让学生扮演安静,描述自己捉住蝴蝶后的感觉。
生:滑滑的翅膀,软软的小肚子,细细的小腿等。
生:弱小
师:对蝴蝶相对安静来说是弱小的,它只能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这时候安静除了感受到柔和的春光外,还感受到了什么?(回到安静细细地感受春光这句话)
引导学生回答:安静感受到弱小生命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师:现在安静的心灵深处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结合以上的学习理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生:(阳光、春风、花香等等)
生:还有一个弱小但渴望自由的生命——蝴蝶。
师:就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在这柔和的春光里,安静张开了她的手指,放走了蝴蝶,此刻她是怎么做的呢?作者是怎么写得呢?
(引导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张望”:
a:安静是个盲童,作者怎么能用张望这个词呢?
引导学生体会:“此刻在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这句话重点理解“飞翔的概念”,“美丽的弧线”“极其优美的曲线”。引导学生体会飞翔对于一只正常的蝴蝶来说是多么自由自在的事情。而这种自由自在不正是安静作为一个残疾人所向往的吗?
因此,此处的“张望”充分体现出安静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言的美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的感觉)
师;这时候安静需要的是独自一人享受对生活的感悟,齐读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发表对“谁都 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的理解。
生:安静有生活的权利,蝴蝶有生活的权利,每一个人或生物都有生活的权利。
生:要对美好 的生活充满热爱。
课文题目的解释:触摸春天也就是感受春天,感受春天也就是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结果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我把第六自然段作为辐射全文的重点段落,不知道对不对,这样讲课不知道对不对,望老师们提出指导意见。
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第六、七自然段,我认为也可以把第四、五自然段用来练习朗读,但要看时间够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