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教学中的“炼字术”

  所谓“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清代诗人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语文教材中,有时不甚起眼一个字,往往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教学中若能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锤炼琢磨,往往就能“见奇、见险、见新、见色”的效果。

  一、绘字入文,巧妙引导。

  新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种,而仅仅是借助于一个字导入的却不多。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就独辟蹊径,“王”字当先,带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师: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象。请你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王”字的象形图案。)

  师:这是一个象形字,大家看它像什么?

  生:像一只铁锚。

  生:像一只帆船。

  生:像一把斧头。

  生:像倒放的一把伞。

  生:像一个“王”字,就是老虎头上的那个“王”字。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个图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叫“钺”。战场上谁拿着“钺”,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图就象征着权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一个是?

  生:吴王夫差(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师:另一个是?

  生:越王勾践。(师板书“勾践”,并提示“勾”字的写法。)

  师: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又成了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注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王”字,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也许很少有老师会关注它。但是薛老师却“慧眼识字”,借助“王”字的象形图案,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引出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吴王与越王,并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主线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另外,对“王”字象形图案的绘写与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汉字的奇妙无穷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及对汉字的喜爱之情。薛老师正是因为善于琢磨文字,善于锤炼文字,所以才会造就出这样的精彩。

  二、换字品文,反复体会。

  “一枝一叶总关情”,文本中的一字一词,往往饱含浓情,蕴藏深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是体会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特级教师孙建峰教学《白鹭》一文第七小节时,是这样组织学生揣摩文意的。

  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同学们觉得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

  师:你的意思是说“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

  生:是这样的。

  师:请说说原因。

  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

  师:怎么没有掌声?(生鼓掌) 还有——

  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的美,“钓”是一种静态的美。

  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

  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

  生:希望鱼尽快上钩。

  师:难怪你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

  生:我觉得白鹭钓鱼比较闲静,像人一样。这是拟人化的写法。

  生:我觉得用“钓”,显得白鹭很悠然。

  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要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这个“钓”字。

  “换字”是体会文章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孙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用“钓”字好还是“捉”字好,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自鹭的“悠然”。孙老师倾听学生的回答,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思维活跃,尽显个性,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气氛。通过对“钓”与“捉”这两个字琢磨与推敲,白鹭悠然自在的静态美在学生的眼前渐渐地清晰起来。这样的“炼字”教学方法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对话氛围,使课堂充满了灵性,涌动着真情。

  三、扣字悟文,深入探究。

  阅读教学中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只有抓住重点词、关键字仔细咀嚼、深入探究,才能更好触摸作者的心弦,感悟出句中的意韵,品味文本的情感。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

  师:“母亲却已经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个细节,王老师相信你特别有感触。

  生:塞在我手心里。(师要求学生圈出“塞”字)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母亲的“塞”是怎样的“塞”?

  生:迅速地塞。

  师:完完整整地再读这句话。

  师:这还是怎样的一塞?

  生:充满企盼的一塞。

  师:把充满企盼放到句子中读。

  生:慈爱的一塞。

TAG标签: 语文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