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推荐腊八节 元旦 范文 ★专注海量教师范文,点此或按Ctrl+D加入收藏夹。
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日期:2021-01-1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实验,报告,设计,大学,EDA

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EDA设计(I)实验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实验一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的影响。3.掌握电路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4.观察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以及掌握电路上、下限频率的测试方法。二.

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EDA设计(I)

实验报告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

2.

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3.

掌握电路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试方法。

4.

观察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以及掌握电路上、下限频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只有给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才能保证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如果静态工作点不合适,输出波形则会产生非线性失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而不能正常放大。

当静态工作点设置在合适的位置时,即保证三极管在交流信号的整个周期均工作在放大区时,三极管有电流放大特性。通过适当的外接电路,可实现电压放大。表征放大电路放大特性的交流参数有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

由于电路中有电抗组件电容,另外三极管中的PN结有等效电容存在,因此,对于不同频率的输入交流信号,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不同,电压放大倍数与频率的关系定义为频率特性,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即电压放大倍数的幅度与频率的关系;相频特性——即电压放大倍数的相位与频率的关系。

三.实验要求

1)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

3)加入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调节电路使输出不失真,测试此时的静态工作点值。测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4)测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和、值。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

设计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5.1kΩ,电压增益大于50。

单级放大的设计原理图如下:

若把调节电位器的大小,从而使电路具有不同的静态工作点,则从与节点4相连的示波器上可以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不失真三种不同的现象。

Ⅰ.饱和失真现象

调小电位器R5,为了看到波形的饱和失真现象,增大信号源电压为20mV,在示波器可以看到波形如下:

此时电路静态工作点如下:

由图可得,静态工作点处于饱和区,其波形的下半部被削去一块,产生饱和失真。

Ⅱ.截止失真

调大电位器R5,为了看到波形的截止失真现象,增大信号源电压为20mV,可以看到波形如下:

其直流静态工作点分析结果如下:

从仪表中可以读出:,静态工作点处于截止区,其波形的上半部被削去一块,产生截止失真。

Ⅲ.不失真的正常工作状态下

调节电位器,使之产生的输出波形有最大幅值且不失真,多次试验下,观察到当电位器为40%时,产生的波形最大且不失真,其波形如下:

其静态工作点的分析结果如下:

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此时,其静态工作点处于放大区,输出波形没有产生失真。

2.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

Ⅰ.输入电阻的测量

在原来的原理图的输入端上,串联入一个交流电流表,并在交流信号源两边并联交流电压表,根据交流表读出的示数,可以计算出电路的输入电阻。此时电流表的读数为0.253383

uA,电压表读数为999.9974uV。

Ω

输入电阻的理论值:

Ω

相对误差:*100%=4.4%

Ⅱ.输出电阻的测量

在原来原理图的基础上,把信号源短路,负载开路,并在负载端接入信号源和交流电流表,此时电压表示数为19.999mV,电流表的读数为8.791uA,可以得到:

Ω

输出电阻的理论值:

认为为无穷大,则=2.4KΩ

输出电阻的相对误差:100=5%

由此可知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误差可能是由于忽略引起的。

Ⅲ.电压增益的测量

由电压表可知

电压增益的理论值为:

电压增益的相对误差为:

2.4%

3.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对电路图的节点4进行交流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图,由图中数据可知:

在中频段,节点4的大小约为60左右,由此可以得到近似的下限和上限截止频率为:

五.实验结果分析

从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情况可以看出,当静态工作点的信号源的电压幅值维持在1mV左右时,调节电位器从示波器中很难观察到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的波形,因此考虑增大信号源电压20mV进行观测。从三极管的参数上可以查到,三极管的放大系数的理论值是300,而本次实验仿真结果测试出来的值为150,与理论值的误差50%。我认为由于三极管的放大系数本身也会随着结温的变化而变化,故今后在使用三极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看其手册上的放大系数来做计算,而应该让三极管工作在一个环境中,去实际测试它的工作状态下的放大系数,这样使用起来才比较准确。再者,在计算电压增益的时候,本次实验没有考虑三极管的输出电阻,把其当作无穷大的电阻予以忽略,并没有带来很大误差,说明远大于,若误差较大的话,需要将考虑进去。

实验二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阻容耦合方式构成的两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

掌握负反馈电路的工作原理

3)

掌握两级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频率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了解负反馈引入前后对于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对于电子系统,在输入信号一定时,要求输出信号是稳定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输出信号会发生不应有的变化。因此,需要设法将输出信号的变化送回到输入回路,让输入信号根据输出量的变化作调整,以保持输出量的稳定,这一过程就是“回馈”。

将输出量(电压、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网络回馈到输入回路的过程,称为回馈。负责馈送输出信号变化量的元器件和线路构成回馈网络;它们的作用是对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并将采样量(回馈信号)送回输入回路;它们的位置特点是既属于输入回路,又属于输出回路,或者跨接在输入和输出回路之间。

负反馈引入后对电路的影响如下:放大电路增益的稳定性提高后,在输入量一定时,就可得到较稳定的输出。由于增益带宽积是不变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扩展通频带。而如果信号输出发生了失真,失真的回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产生相反的失真,即又可以从而弥补了放大电路本身的非线性失真。直流负反馈能稳定静态工作点,串联负反馈使得输入电阻升高,并联负反馈使得输入电阻减小。

电压负反馈能够稳定输出电压,使得输出电阻减小;电流负反馈能够稳定输出电流,使得输出电阻增大。

三.实验要求

1)给出两级放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2)对电压串联深负反馈电路,还需给出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频率特性和fL、fH值,以及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

3)对电压串联深负反馈电路,给出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并验证AF=1/F

4)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步骤与过程

1.

设计一个阻容耦合两级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10kHz(幅度1mv)

,负载电阻1kΩ,能不失真放大符合要求的交流信号,且电压增益大于100。电路图如下: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不失真图形如下:

2.负反馈接入前电路的工作状态

Ⅰ.测量电路的放大系数

如图:

放大倍数:=414.6

Ⅱ.

测量电路的输入电阻

在输入端串入一个交流电压表,在信号源两边并联交流电压表,根据仿真结果可得:

Ω

Ⅲ.测量电路的输出电阻

信号源短路,把负载开路,在负载端连入一个交流电压表和交流信号源,如图所示,可得:

Ω

Ⅳ.频率特性

对节点9进行交流分析,得到结果如图。由图可得:

Ⅴ.临界失真信号

调节信号源的幅值,从示波器上观察其峰值,在当信号源的峰值到1.8mV的时候,波形出现了失真。

3.负反馈接入后电路的工作情况

Ⅰ.测量电路的放大系数

闭合开关,用交流电压表测出,如图:

由图可得:

=999.962uV

=992.974uV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电路工作在深度负反馈的条件下,

因此

=2.835

Ⅱ.

测量电路的输入电阻

在输入端串入一个交流电流表,在信号源两端并联一个交流电压表。根据仿真结果可得:

Ω

Ⅲ.测量电路的输出电阻

信号源短路,把负载开路,在负载端连入一个交流电压表和交流信号源,如图所示,可得:

Ω

Ⅳ.频率特性

对节点9进行交流分析,得到结果如图。由于引入了负反馈,频率特性曲线发生了变化,由图中可得:

Ⅴ.临界失真信号

调节信号源的幅值,从示波器上观察其波形,在当信号源的峰值到150mV的时候,波形出现了失真。

五.实验结果分析

回馈引入前

回馈引入后

输入电阻

7.33kΩ

59.9kΩ

输出电阻

2.02kΩ

25Ω

放大倍数

414.6

2.835

下限截止频率

491Hz

上限截止频率

552kHz

临界失真信号

1.8mV

150mV

引入负反馈后,对于电路的工作状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路放大倍数大大减小,同时,串联电压负反馈能够使输出电阻大大减小,输入电阻大大增大,同时

稳定输出电压。由于增益带宽积是不变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扩展通频带。而如果信号输出发生了失真,失真的回馈信号使净输入信号产生相反的失真,即又可以从而弥补了放大电路本身的非线性失真。如果用该反馈电路作为输入端时,那么增大输入电阻就会使得对于电路获得更大分压。输出的如果是电压信号,那么引入一个电压负反馈能降低输出电阻,使得负载上可以得到更多的分压。当电路需要在更高的频率下工作时,引入负反馈可以扩展带宽,使得电路工作于正常放大区。而且,对于电子系统,在输入信号一定时,要求输出信号是稳定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输出信号会发生不应有的变化。因此,将输出信号的变化送回到输入回路,让输入信号根据输出量的变化作调整,以保持输出量的稳定。即通过负反馈电路可以不失真情况下对应的幅值大大增加,这一点有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情况,引入不同的回馈,可能对于电路的工作状态产生很多改善,这点在实际的电路设计应用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三

阶梯波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阶梯波发生器电路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阶梯波发生器电路中各组件的作用

3)

掌握阶梯波发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

实验要求

1)设计一个能产生周期性阶梯波的电路,要求阶梯波周期在20ms左右,输出电压范围10V,阶梯个数5个。(注意:电路中均采用模拟、真实器件,不可以选用计数器、555定时器、D/A转换器等数字器件,也不可选用虚拟器件。)

2)对电路进行分段测试和调节,直至输出合适的阶梯波。

3)改变电路元器件参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确定影响阶梯波电压范围和周期的元器件。

三.实验原理

为了设计一个负阶梯波的发生器,首先必须先产生一个方波。把方波的信号输入到微分电路,从微分电路的输出端就可以得到周期性的尖脉冲。通过一个限幅电路后,只留下正的尖脉冲。这个真的尖脉冲通过积分电路,便可以实现累加而输出一个负阶梯。对应一个脉冲就是一个负阶梯,在没有尖脉冲的时候,积分器保持输出不变,在下一个尖脉冲来临的时候,积分器在原来的值上积分,因此,通过积分器的积分和累加,使得输出波形为一个负阶梯。在负阶梯的输出端设计一个比较器,输出值达到这个比较电位的时候,比较器的输出端便翻转,输出一个正电压。这个正电压使得电子开关导通,积分电容放电,积分器输出对地短路,复位,完成一个周期的输出。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系列的阶梯波。其原理图如下: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Ⅰ.方波发生器原理图

28

其输出波形如下图:

Ⅱ.微分电路工作原理图

其输出波形如下:

从实验原理图和示波器波形图中可以看出:

经过微分电路,得到一个有尖脉冲的波形。

Ⅲ.限幅电路工作原理图

从实验原理图和示波器波形图中可以看出:

经过限幅电路,得到一个只有正尖脉冲的波形。

Ⅳ.积分累加电路原理图

其输出波形如下:

从实验原理图和波形图可以看出:

经过积分累加电路,波形的输出发生累加,产生了阶梯波。

Ⅴ.阶梯波发生器原理图

其输出波形如下:

由示波器的波形图中可以看出:

一个周期内,阶梯的个数为5个,周期约为20ms,输出电压范围约10V左右,符合实验要求。

五.实验分析

阶梯波的周期是由方波发生器的参数决定的,,改变电路中这些组件的参数,便可以改变方波发生器的周期,从而改变阶梯波的周期。

电路中的输出范围是由滞回比较器的门限电压来决定的。的大小及电压源的大小决定了翻转电压,调节这三个组件的值即可以调节输出电压范围。如图,其下限电压为:

上门限电压为:

实验总结

在上学期学习完模拟电子线路后,本次的EDA实验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的一次扩展和演练。这次实验不仅仅加深了我对单级放大电路,深度负反馈及波形产生电路的理解,此外,在以往在学习模拟电子的时候大多只是对现成的电路进行分析,而本次EDA实验则要求自己选择适合的元器件,再把适合的元器件一一连接起来。从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便是元器件的选用这个环节。在学完模电之后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够自己实际去设计,去选用,并且去调试出所需要的东西。同时在设计阶梯波发生电路的同时,意识到整个电路可以分为几个模块来进行,对自下而上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更加深刻了解,此外,电路设计成功但要符合最后要求,还需对各部分进行分段调试,每一步的调试都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由此体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关系。由于实际情况的影响,元器件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理论值很有可能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地方,可能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这就需要去发现且排除问题。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练出来,做出来。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锻炼我的机会,在今后的EDA实验中我也会认真努力,让自己不断提高!

篇2: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无表格,文字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无表格,文字版) 本文关键词:上册,四年级,文字版,表格,教科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无表格,文字版) 本文简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实验步骤:1、取一支温度计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3、读数。4、记录并比较。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实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无表格,文字版) 本文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实验名称:测量降水量活动

实验器材:雨量器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1、折叠过滤纸。

2、将折叠好的过滤纸放入漏斗中。

3、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

4、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

5、观察比较滤纸,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面粉留在滤纸上。

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

实验目的: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步骤:

1、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3、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形成颜色均匀、稳定的紫红色透明液体。

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

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

实验步骤:1、轻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实验结果: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实验名称:溶解的快慢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1根、热水、冷水、相同克数的食盐4份.

实验步骤:1、将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2、将剩余的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实验结果:用搅拌棒搅拌的那杯溶解的快一些;热水的那杯溶解的快一些。

实验名称:在盐水中提取盐

实验目的:加快蒸发皿中的浓盐水,提取盐。

实验器材:三脚架一个、酒精灯一个、石棉网一个、蒸发皿一个、火柴、浓盐水、食盐。

实验步骤:1.在蒸发皿中倒入10毫升的浓盐水,放在三角架下加热。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做溶解实验用的食盐颗粒进行比较。

3、蒸发皿中的白色结晶是盐吗?能溶于水吗?

实验结果:蒸发皿中的白色结晶是盐,能溶于水。

实验名称:声音的强弱

实验目的: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器材:钢尺

实验步骤:

1、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

4、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次。

实验结果: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名称: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筋、挂钩。

实验步骤:

1、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2.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4.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果:

橡皮筋拉紧时,发出的声音高;橡皮筋松时,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名称:探索钢尺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器材:钢尺一把。

实验步骤:

1、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

2、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部分的顶端。

3.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听到的音高。

实验结果:尺子越短,发出的音高高;尺子越长,发出的音高低

实验名称:振动物体与声波

实验器材: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槽、水、土电话

实验步骤:

1、再仔细观察,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2、拉直土电话“电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听。

实验结果: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水时,会使水产生振动。声音通过“电话线”,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

实验名称:控制物体发声

实验器材:塑料罐、纸、毛巾、棉花、豆子。

实验步骤:

1、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生装置—发声罐。

2、用手捂住罐口,声音有什么变化?

3、用纸、毛巾、棉花分别捂住罐口,声音各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来减小噪音

实验名称:上肢的运动

实验器材:哑铃。

实验步骤:

1、用左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

2、反复做上述动作,并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实验结果: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协调配合的。

实验名称:模拟胃的蠕动实验

实验器材:一个塑料袋、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实验步骤: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反复捏挤袋子

实验结果:反复捏挤袋子,里面的食物被磨碎,揉烂,这个袋子很像我们身体里面的胃的功能,说明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帮助消化。

篇3: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基尔,定律,霍夫,验证,实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普遍性的理解。2、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二、实验原理基本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1)基本霍夫电流定律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即∑I=02)基本霍夫电压定律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普遍性的理解。

2、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二、实验原理

基本霍夫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

1)

基本霍夫电流定律

对电路中任意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的代数和为零。即

∑I=0

2)

基本霍夫电压定律

在电路中任一闭合回路,电压降的代数和为零。

∑U=0

三、实验设备

序号

型号与规格

数量

备注

1

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0~30V

1

2

直流数字电压表

1

3

直流数字毫安表

1

四、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如图2-1所示

2-1

1、

实验前先任意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

2、

按原理的要求,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

3、将电流插头的两端接至直流数字毫安表的“+,-”两端。

4、将电流插头分别插入三条支路的三个电流插座中,记录电流值于下表。

5、用直流数字电压表分别测量两路电源及电元件上的电压值,记录于下表。

被测量

I1(mA)

I2(mA)

I3

(mA)

E1

(V)

E2

(V)

UFA

(V)

UAB

(V)

UAD

(V)

UCD

(V)

UDE

(V)

计算值

1.93

5.99

7.92

6.00

12.00

0.98

-5.99

4.04

-1.97

0.98

测量值

2.08

6.38

8.43

6.00

11.99

0.93

-6.24

4.02

-2.08

0.97

相对误差

7.77%

6.51%

6.43%

0%

-0.08%

-5.10%

4.17%

-0.50%

-5.58%

-1.02%

五、基尔霍夫定律的计算值:

I1

+

I2

=

I3

……(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

(510+510)I1

+510

I3=6

……(2)

(1000+330)I3+510

I3=12

……(3)

解得:I1

=0.00193A

I2

=0.0059A

I3

=0.00792A

UFA=0.98V

UBA=5.99V

UAD=4.04V

UDE=0.98V

UDC=1.98V

六、相对误差的计算:

E(I1)=(I1(测)-

I1(计))/

I1(计)*100%=(2.08-1.93)/1.93=7.77%

同理可得:E(I2)

=6.51%

E(I3)=6.43%

E(E1)=0%

E(E1)=-0.08%

E(UFA)=-5.10%

E(UAB)=4.17%

E(UAD)=-0.50%

E(UCD)=-5.58%

E(UDE)=-1.02%

七、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I1、I2、I3、UAB、UCD的误差较大。

八、误差分析

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

(1)

电阻值不恒等电路标出值,(以510Ω电阻为例,实测电阻为515Ω)电阻误差较大。

(2)

导线连接不紧密产生的接触误差。

(3)

仪表的基本误差。

九、实验结论

数据中绝大部分相对误差较小,基尔霍夫定律是正确的

    以上《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大学EDA设计实验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
51La
导出.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