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个人事迹 本文关键词:实践活动,事迹,村干部,群众路线,典型
村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个人事迹 本文简介:村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个人事迹建一村变了,这片昔日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按照统一的规划建起了一栋栋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农民“别墅”,建一村集市已初具规模,村子里解决了自来水,水泥路贯通了全村,路灯亮到村主干道路,一个既有田园风光,又具城镇风貌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河庄的小康示范村。帮助村民
村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个人事迹 本文内容:
村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个人事迹
建一村变了,这片昔日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按照统一的规划建起了一栋栋宽敞明亮、整齐划一的农民“别墅”,建一村集市已初具规模,村子里解决了自来水,水泥路贯通了全村,路灯亮到村主干道路,一个既有田园风光,又具城镇风貌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成为河庄的小康示范村。帮助村民改变村庄面貌、走上致富之路的,就是他们的党总支书记方明贤,老百姓亲切称呼的“老方。”
1971年年仅19岁的他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闯劲和激情,加入了村干部的队列,从此与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队长到村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方明贤这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在基层领导第一把手的位置上,已整整磨练了30个年头,把一个负债50余万元的贫困村改造成了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5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8000元的小康示范村。
一、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方明贤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多年来,虽然村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但他始终能认真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业、创业绩的热情。通过多年的努力完善,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民主评议党员、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都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他的带领和严格要求下,村委会的民主管理和自治能力得到了加强,处理村务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该村的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工会以及其他群众性组织也全部健全,各项活动得到了正常开展,并充分发挥了各种组织的社会作用。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他本着对党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有意识地重点培养思想先进的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作为积极分子,突出发挥他们带头致富的作用,来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二、抓经济促发展,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建一村曾经是XX东片地区的一个经济薄弱村。80年代初期,该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依靠单一的农业收入,全村没有一家规范的工厂企业,当时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仅为几百元,村级经济收入每年不到一万元。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让建一村始终无法摘掉“贫困村”这顶帽子。方明贤受命于危难之中,面对这副沉重的担子。他首先从提高农业产量着手,通过改造低产田、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科技应用等手段,向土地要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农民们在秋后第一次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也纷纷对这位年青的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他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大力积极扶持农民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种植等优势产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为了更进一步发展村级经济,老方想到了办厂,他觉得要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唯一的办法只有依靠工业。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分析、调查、走访,建一村的第一家村办企业——建一五金厂办起来了。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后,凭着大家的努力,办厂的第二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紧接着,蔬菜加工厂、预制厂等村办企业相继上马,目前村内企业已达14家。企业的厂长们非常信任方明贤,有什么重大的决策要做,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要解决,他们也会一一找上门来请教。他们打趣地说:“没有他出马,事情办不成。”
三、抓基础促创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虽然58岁的他已经被划入了中老年的队伍,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他却丝毫不会输给年轻的一辈。见到方明贤的人都说,这个人的脑子非常活跃。在多年的村级工作实践中,他总是能紧跟改革的形势,大胆开拓,努力创新。
方明贤一直坚信,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是每一个村干部的工作重心。几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村里筹集资金,带领村班子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村里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基础建设,已全面实现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全村的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三格式户厕改造率达99.6%,建造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池三只,受XX户达600余户。为彻底改变村卫生面貌,建立了保洁管理制度,按每60—80户聘请一名卫生保洁员要求,成立了专职保洁员队伍,全天候从事环境保洁,基本形成了“专人管护、日产日清、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做到365日无垃圾。生活富裕了,村民也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为此,村里投资近300万元建了“一厅二室三中心”,即村民议事厅、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健身中心,并落实专项管理经费,确保一些常规活动正常。同时结合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八荣八耻、普法教育、洁美家园等开展主题日活动,真正使老百姓活动有场所、学习有阵地、休闲有项目、素质提高有氛围。
四、抓民心树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最最基层的一名干部,方明贤深深懂得执政为民的道理。他常说“群众的困难一定要帮助解决,不关心群众,党和政府的关怀就不能落到实处”。村民们也非常信任他的能力,不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困难了总是喜欢找他帮忙,每当这时候,他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
村里有多名“困难户”,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带领村班子人员一起去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年年如此。2010年,在土地没有大面积征用的情况下,他通过努力,千方百计为全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保险金。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他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议照样不容忽视。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村里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科技信息服务站等多个为群众服务的站点,村里还经常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向村民宣传党的时事方针、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知识,借此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2007年在他的带领下积极筹措资金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坚持经常性的义务演出。逢年过节文艺演出队大显身手,多形式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努力的工作也为村里摘得了累累硕果。2004年被评为XX区“五好党支部”、XX市先进党支部、XX市级文明村、省、市两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XX市卫生示范村,2006年被评为XX区生态村、新农村建设优胜村。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信息支撑示范村、浙江省级文明村、XX市十大生活品质之城、XX市新农村建设标兵村、XX市文化示范村,2009年还被列入XX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2010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村、省级科技示范村、市级党风廉政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XX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XX区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XX市劳动模范,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老方更属于建一村。在他心里建一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他要让这个大家庭团结、和睦、富裕、文明。实现小康村的目标,他没有丝毫的满足感,他的脚下,只有一条条新的起跑线;他的眼中,只有一个个新的目标……
篇2: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 本文关键词:脱贫,攻坚,村干部,民主生活会,发言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 本文简介: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贫困的父子,平时好吃懒做,别人出去打工,他俩觉得辛苦,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自家几亩地荒了也不管。镇干部多次劝教无果,但又不能看着他们饿着,无奈给父子俩吃了救济粮,于是每个月底父子俩准时出现在镇政府民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 本文内容: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三份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贫困的父子,平时好吃懒做,别人出去打工,他俩觉得辛苦,呆在家里哪儿都不去,自家几亩地荒了也不管。镇干部多次劝教无果,但又不能看着他们饿着,无奈给父子俩吃了救济粮,于是每个月底父子俩准时出现在镇政府民政助理面前。有次,民政助理有事请假晚到几天,这位懒汉父亲竟然质询民政助理,为什么没有按时给他们发放救济粮?他还嘲笑同村人没有他们聪明,放下好好的“便宜”不占!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某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对口帮扶单位想尽办法“化缘”找资金,准备帮村里硬化三公里的道路,原本就资金有限,帮扶单位为了节约资金,希望村里每户出劳力,没想到一些村民说法让人心寒:“要帮我们就给我们完全弄好,还让我们去干活……”
相信类似这样的扶贫故事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在哭笑不得的同时,更多的应是反思。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多方施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尤其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责任、摆在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的百姓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劲头十足。
但同时也看到,随着这些年政府对扶贫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有的甚至消极无为,好逸恶劳,认为我没吃没喝,政府会按时给我,帮我脱贫,更是每位干部的分内之事。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精神贫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脱贫作用不明显。一些地方连续被扶持多年,却依然贫困,或者在短暂脱贫后又再度返贫。
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
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简而言之,一要实行观念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力更生、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勇气。二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文化。教育上去了,贫困地区的孩子真正走出了大山,全家彻底脱了贫,而且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无法估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氛围。三要抓好党建促扶贫。“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要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且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加强就业培训、医疗、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让贫困群众增加更多技能,有更多的保障。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也是一样,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
目前,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提高群众脱贫致富的成效,确保中央的扶贫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走样”,让群众长远的脱离贫困而不是从数据的层面上脱贫致富,就需要牢牢抓住基层党建扶贫这一制胜法宝,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在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上理论联系实际,切实的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可行的扶贫规划。
深入实际是关键。欲速则不达,基层党支部必须要真实的把握贫困群众贫困原因与脱贫能力。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必须深入了解每一户贫困群众的具体贫困原因以及力所能及的脱贫方式。否则空有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制定的却是群众力有不逮的脱贫方式,扶贫就不能落到实处,不能让贫困群众从根源上脱贫。
完善监督机制是核心。精准扶贫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基层党组织能否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而非纸上谈兵。民主管理、村民自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扶贫工作中,不难发现,决策不民主、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上级脱贫任务,一味追求在纸上、数据上来体现脱贫成效,导致部分群众“被脱贫”。这就必须正视问题,加强监督,让脱贫政策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为群众提交满意的脱贫答卷。
健全回访制度是保障。在群众接受扶贫政策的支持时,难免在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回访力度,关注群众脱贫走向,在群众脱贫遇到困难和瓶颈时给予技术或政策上的支持,才能让群众的脱贫致富的路走的更长远。如果没有健全回访制度,只是给予“一锤子买卖”的支持,最后的脱贫结果与美好初衷极有可能背道而驰。
【驻村干部脱贫攻坚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首先要全面脱贫,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事关人民福祉的战斗,党员干部是冲锋队、排头兵,需要在思想上、能力上、作风上脱掉“贫困的帽子”。
脱思想之“贫”。思想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员干部思想贫困,就不可能为群众带好头、指好路,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影响着群众。思想不解放,行动就受限,发展也会滞后。党员干部作为党的生力军、人民的服务员,就要常学常思,让党的政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才能让自己视野更开阔一些,眼光更长远一点;要用“五大理念”更新自己的观念,该丢掉的就要毫不吝啬地舍弃,该保留的也要进一步地提高,只有思想观念适应了新常态,将外部机遇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在带领群众脱贫小康的路上不迷路、不走弯路。
脱能力之“贫”。能力不足是党的“四大危险”之一。党员干部是党的建设者,在党的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就更要居安思危,汲取清政府闭关锁国、沾沾自喜带来的惨痛教训,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甚至是保家卫国的能力,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提升能力,就要多锤炼自己,工作上要严格要求,在精益求精中追求进步;生活中要多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了解大政方针,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经济发展,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吸取他人的前车之鉴,增长自己的知识阅历;实践中,要多到群众中听取民声,吸收群众的智慧,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探索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总之,要把学习贯穿始终,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才能在服务人民、服务发展中善作为、能作为。
脱作风之“贫”。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思想解放,能力突出,但作风不实也是枉然。脱贫攻坚战,不是空话,不是口号,而是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党员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进程的快慢;因此,要坚持实字打底,在扶贫上不能走形式,在目标上不能搞数字脱贫,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知行合一,立说立行,用钉钉子的精神把穷根一个个挖掉,不能只为了实现脱贫目标搞短期效益,要长短结合防止返贫,才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要严守政治生态底线,落细落小,发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把纪律挺在前面当盾牌,在利益面前经得住诱惑,止得住脚步。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要到位,能力水平要与时俱进,作风要务实干净,从“要我扶”转变到“我要扶”,从“不会扶”上升为“我能扶”,真正做到“扶得好”,最终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篇3:村干部报告
村干部报告 本文关键词:村干部,报告
村干部报告 本文简介: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一、村干部工作现状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
村干部报告 本文内容:
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转载自第一范本网http://www.jsfw8.com,请保留此标记。)题等矛盾时,把群众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二是认识距离,部分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干部和群众的出发和共同点越来越少。干部抓的“大事”主要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并不认可,群众关心的事,现实中存在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干部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是村里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对干部们喊破嗓子也解决不了,一肚子怨气,有的人甚至说:干部让往东,咱们偏向西。
2、
对新形势认识把握不够,存在“三个不适”,一是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思维工作方法明显滞后,随着时代的民展,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也作了很大调整,同时人的意识出现多元化,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而许多基层干部用老一套的框框和方法用简单处理复杂问题,缺乏创新,缺乏思考孰不知以前的办法行不通,也有干部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甚至流露出怨群众难管的情绪;二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民展经济不适应。群众要科技、要信息、要服务,许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自身不具备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增加收收的能力,没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不受群众欢迎。三是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随着各项法律的宣传普及,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干部对这种新情况不适应,认为现在“刁民”增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上和群众的冲突屡有发生。
3、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四种精神”。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村干部科学技术不懂,农业结构调整不敢,带头创业无方,富裕农民无路,抱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放,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与时俱进思想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束缚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二是缺乏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即使深入农村也心在外,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转转看看,对群众所反映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么淡然视之,漠然处之,要么拍拍胸脯,拍拍脑袋,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最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不仅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有损干部形象,更是失掉了民心,三是缺乏深入学习的精神。有些村干部学习不深入,政策法制不懂,业务知识不会,整天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文件,学习了也不深入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套,甚至大搞上有政策下在对策,打擦边球钻政策子绕过国家政策办事。四是缺乏长期发展精神。因体制改革上的一些原因,许多村干部存在短期思想,存在短期工作行为,只看当前,比较浮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远见卓识,缺乏长远规划,加上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常常在解决问题或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埋下隐患,留下包袱,为下任工作开展带来阴碍和困难。
三、村级干部工作思路
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做好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是每个村干部应该考虑的问题,大家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掌握好本村基本情况。如人口、耕地、群众的思想状态,热点、难点问题等。只有切实做到情况消底子明,才利于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2、掌握好业务知识。作为一名村干部,不但要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更要根据分工不同,掌握好各自的专业知识,懂得有关政策法规,在工作中就能游刃有余。
3、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村干部与群众之(转载自第一范本网http://www.jsfw8.com,请保留此标记。)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同时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经常性关心群众,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血与肉的关系。才能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对上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处理好与各个主管部门的关系,按期保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处理好与其他村干部间的关系。各村四职干部虽然按照分工不同各司其职,但大多数时候需团结协作,因此要求村干部应虚心学习,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共同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任务。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本网(www.jsfw8.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村干部现状社会调查报告范本》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