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及分类?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
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
?
教学目标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由学科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目标序列。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
程序性原则
?
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程,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恰当的教学对策。学习程序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的同化或顺应,利于学习内化,而且又可供教与学的操作。
整体优化原则
?
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过程各个因素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诸因素加以科学的组合,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趣味性原则
?
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的分类
?
整体(宏观)
–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
局部(微观)
–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
–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
–
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课的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
教什么,即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明确要教什么。
?
怎样教,即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的部分。
?
教学的效果怎样,即一堂课的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
?
要弄清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是什么;教学设计具备哪些条件?
教学内容分析
?
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确定要教什么。
教学对象分析
?
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
确定教学目标
?
根据课时(或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行为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策略设计
?
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运用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激起学习动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组织学习内容的策略(序进原理)、安排学习方法的策略(活动原理)和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反馈原理)。
教学媒体设计
?
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特性加以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实施计划中的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转换为印刷或视听媒体(包括课件),并把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最优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
?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学浅,预先设计另一种教学方法,一旦课堂上出现非常规状况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评价设计
?
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的设计。
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成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
从课程特征角度认识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
?
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技能,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
树立正确的态度,自学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领域:了解、理解、掌握
操作领域: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
情感领域:愿意接受、感兴趣
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
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的设计
–
把握好认知水平的层次(了解、理解),在情感领域,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
进行媒体组合教学,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过程。
–
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小组交流,形成性练习)
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的课的设计
?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认知领域与操作领域两者必须结合,不同的学习阶段两者的主次要分清。
?
程序式的训练是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
?
加强操作训练阶段性的整体规划,要认真研究上机训练内容的合理编排组合
?
充分发挥即时反馈、评价、调控在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格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课题分析
1.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三)、教学策略分析(根据对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分析)
1.
教法
2.
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机器数量,是否联网,有无电子教室软件)
(五)、设计思路(过程的浓缩,理念的体现)
(六)、教学过程(表格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七)、板书设计
篇2: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堂,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简介: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作者:刘娟文章来源:人教网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广泛积累教学素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教学对象,周密安排教学步骤,认真探讨教法和学法,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上好每一堂课。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新课程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刘娟
文章来源:人教网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广泛积累教学素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教学对象,周密安排教学步骤,认真探讨教法和学法,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整合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在“魅力空港―有效获取信息”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关注家乡发展与建设的意识。
(二)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风光顺义―有效获取信息”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通过获取顺义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来制作展示顺义风光的电子作品,让学生既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又了解了顺义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五)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六)创设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七)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八)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quest)、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2.《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篇3: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开设,意义,信息技术课程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本文简介: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SettingupthemeaningoftheITcourseofmiddle_primaryschool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Abstract:NarrateITan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本文内容:
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Setting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摘要:讲述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引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来引出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Abstract:
Narrate
IT
and
its
development,lea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Have
the
ai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draw
forth
to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关键字: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Keyword:
IT
and
it
develo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T
of
our
country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Set
up
the
meaning
of
the
IT
course
of
middle_primary
school
正文: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电脑、电话、扫描仪等,可以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数字”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它可能是机械的、激光的,也可能是电子的、生物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时间约是后巴别塔时代。语言其实是人类在劳动中,遇有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一种最早使用的完善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传播的符号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会因交流而有所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约为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使用文字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局限。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约为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同时人类也能更简单方便的通过书籍来交流经验。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时间约为19世纪。电话、广播、电视的发展和形成,其实是人类能通过各种辅助设备利用电池波的重要体现,同时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出现和使用。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各国交流和贸易简易方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任何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需要去图书馆和专业的信息中心;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洽谈和签约,而不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总之,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地球变小了,成了真正的地球村。
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对教育和各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业,也应该主动积极地走向数字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辅助和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多方面多手段的教学。在中小学校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开放性和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问题,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
在中小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教学计划。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
第一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信息技术课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许多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国开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学科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开始主要是针对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现今又增加了因特网的知识和应用。后来随着计算机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教学更名为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也成为了中小学教学中的必需课程。目前我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并能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小学约有6万多所。
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CAI)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经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主要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
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疑问,难道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就不能辅助其他学科、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于是,教育又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整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各国教育都以如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作为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从上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浙江大学出版社,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