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本文关键词:德育,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本文简介: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

教育学笔记-德育原理 本文内容:

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

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

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

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

第二章

现当代德育思想

第一节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主要内容:

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

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二、主要特点:

(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

科尔伯格

一.主要内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

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

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2.道德判断的结构和内容

道德判断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判断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包含相互限定,结构规定了内容,内容体现了结构。因

此,评价人们的道德成熟度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3.道德判断的结构和道德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而不是根据道德判断的内容。他主张,道

德发展的机制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道德判断中含有结构,结构限定判断发展的阶段。

4.道德发展的条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

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的推移。儿童的逻辑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制约其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

5.道德发展的动力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

会的相互作用。

二.主要特点:

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层次的整合性

第三节

价值澄清理论(拉思斯)

一.主要内容:(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根据选择行动;7.重复。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第四节

关怀理论(诺丁斯)

一.主要内容:

1、关怀释义

诺丁斯提出,关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它由记忆、情感、能力等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并且使各种成分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2、关怀与教育目的

3、正义与关怀

4、女性与关怀

5、创造实践机会,实现道德教育目的

第五节

品德教育

一.主要内容:

1.多元社会中仍然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

2.强调正面直接的道德教育

3.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相互配合,建立立体综合的德育系统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1.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可以称之为“德性”(品德);

2.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性生活”。

二.德育的本质: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认识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知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一.理解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道德”是可教的吗

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

是可以“教”的。

二.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

(一)道德发展应当视为整体发展,作综合理解

(二)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相结合

(三)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的说明

三.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安排

(三)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四)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四.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

(一)权威主义——荀子:“贵师重傅”;洛克:“白板说”

(二)中立主义——拉斯思:价值澄清理论;斯腾豪斯:人本主义课程论

(三)调和的立场——杜威、威尔逊、贝克

五.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及其提升

一般来说,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一)德育师资的培养

(二)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在道德、专业、教育上的修养方法和三个策略(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的的定义、类型、功能和结构

德育目的的定义: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德育目的的类型:(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

特点:社会要求来确定德育目的

内容:德育要使人社会化,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代表:涂尔干(法)、凯兴斯泰纳(德)

2、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特点: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确定德育目的。

内容:德育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内在天性自由展开并获得自由发展的自立的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代表: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

3、两者的比较

:(逐步走向融合)

(二)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与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

1、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

特点: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或完美道德人格的道德精英。

代表:

2、平民主义的道德目的

特点:大众的、平等的德育目的,立足于普通个人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须的品德,致力于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

代表:

3、两者的比较:(相辅相成)平民主义符合大众共同发展的需求;精英主义满足社会、国家发展

需求。

(三)理想主义的德育目的与现实主义的德育目的

1、理想主义的德育目的

特点:德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理想品德的设想主要是从观照未来生活的角度出发的。

代表:

2、现实主义的德育目的

特点:从关注当前现实生活的价值的角度设想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

代表:

3、两者的比较:两者出发点不同。理想主义的科学性、时间欠佳。有理想结合现实才有追求。

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引导功能、规范功能)

德育目的的结构:就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实际上有两类含义,首先是德育目的的组成,其次是德育目的的层次。

林崇德认为,人的品德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系统,即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2.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知情意行品德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二.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

1、德育目的确定的客观依据

(1)德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基本需要

(2)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与需要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

2、德育目的确定的主观依据

(1)对人的认识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2)对道德的认识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3)教育思想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

三.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首先,我过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建国以后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延续。

纵向比较,其进展主要表现为:1.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

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强调;

2.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

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3.注意到了社会要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的培养问题有了初步的强调;

4.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要求。

其次,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目标相比较,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第六章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一.学校德育内容是什么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由于历史和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一)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二)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三)德育过程观;(四)偶发因素

三.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

(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家庭美德教育: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四)集体主义教育;(五)爱国主义教育;(六)民主与法制教育;(七)信仰道德教育

四.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一)德育课程的定义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二)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

2、如果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开设,它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3、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

(三)德育课程的特点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

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2)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

道德教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3)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方面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道德教育决非仅靠直接讲授就能奏效,应当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五.德育的学科课程

(一)德育的学科课程的定义: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

对道德教育来说,学科课程有两类:

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

二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及其道德教育影响。

所谓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就是指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

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二)德育的学科课程的内容

(三)德育的学科课程的评价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合性

二.德育方法

1.含义:在形式上看,可以理解为一定德育方式和德育手段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的有联系的组合。是德育活动目标达

成的中介,主要依据是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要求:

三.德育方法的应用

(一)德育方法的组合及模式问题

德育方法的优化组合:第一,目的性原则;第二,系统性原则;第三,最优化原则

(二)德育方法的灵活运用

1、方法上的“因材施教”;2、打破方法认识上的思维定势

第八章

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德育价值的实现

(一)两种状态的德育环境:作为德育影响源的社会环境;作为德育影响的社会环境

(二)两种社会环境德育价值的实现

1、中介(社会制度、学校角色、活动贯通、传媒建设)

2、途径:第一,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影响的有序化。第二,社会及学校德育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应变机制建设

二.影响学校德育的诸种环境因素分析

(一)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

1.社会经济、政治与学校德育

首先,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学校德育的外层。(主要体现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学校德育的中层。(主要表现在对学校德育内容、方法、管理的影响上)

最后,社会经济政治对学校德育的深层影响。(对学校德育范式和精神的影响两个方面)

2.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与学校德育

(1)文化的渗透性与学校德育;(2)文化动在与学校德育(文化传递和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变迁

(3)青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4)社会心理与学校德育(阶级心理、民族心理和青年群体心理)

(二)社区对德育的环境作用

1.社区的经济及社会特征与学校德育

(1)社区发达程度影响社区对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实施上的规定。

(2)社区发达程度制约着社区对学校德育的支持

(3)社区发达程度决定着社区与教育的结合程度从而影响学校德育。

2.社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德育

(1)不同社区文化特征产生不同特征的学校德育对象(如城市和农村)

(2)不同的社区提供不同的学校德育的文化环境

3.社区教育与学校德育

(三)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

1.家庭环境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2)家庭环境具有深刻性;(3)家庭环境对学校德育具有互补性

2.家庭环境类型及其作用

(1)客观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长职业及文化程度等

(2)主观环境: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水平等

(四)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分析

1.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特点: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大众传媒的影响分析

(1)影响的程度、构成和途径;(2)影响的正负效应

3.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调控

(1)宏观调控:对大众传媒的操纵者、制作者、经营者的控制。

(2)微观控制:家庭和学校对大众传媒影响的对策。

三.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环境

(一)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二)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三)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