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伪弱势群体”现象研究摘要:网络在维护社会中弱势群体权益,实现社会最大范围内的和谐与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国内网络舆论环境来看,存在两种现象,一是现实生活中非弱势群体在网络中处处示弱,以博取更多的同情与支持,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媒体的民意力量汇集,不断推动自身目的实现,这二类群体即本文所要分析的“伪弱势群体”。关键词:弱势群体;网络;权益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中弱势群体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弱势群体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也趋于多样化,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成为一些弱势群体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手段。究其原来来看,互联网的快捷性、公开性以及草根性,给“弱势群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发表言论的平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实生活中强弱势群体的地位,使得网络中的弱势群体与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错位,从而出现“伪弱势群体”现象。弱势群体的定位从定义来看,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特点,一是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家庭生活较为贫困。
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其表现出来的是生活必需品数量的缺乏和低层次的生活质量,而造成这部分社会成员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他们很难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能够去改变的。二是政治上的影响力较低。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底层,远离社会权力中心,参与政治查机会少,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力低。这也同样意味着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迅速摆脱自身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寻求各方的支持,才能保护自身的权利,维护自身的利益。对网络“伪弱势群体”的区分从弱势群体的定义可以看出决定社会群体是否是弱势群体的无非就是两个因素,收入状况与政治影响力。将此标准植根于网络社会,现实生活中收入低的群体示弱于网络、政治影响力低且不能借助于网络民意力量的闲散个体是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真正的弱势群体。反观之,现实生活中收入状况良好且社会地位较高但示弱于网络的群体、现实生活中政治影响力低但能够借助于网络的民意汇集来改变自身状况的群体等,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均不能被称为弱势群体,我们定义为“伪弱势群体”。网络“伪弱势群体”的社会分布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金字塔型”结构,但在网络社会中,这一结构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社会群体非常分散,可以说遍布了世界的众多角落,并且可能随着网络舆论的改变强弱群体的势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研究网络社会中“伪弱势群体”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分布。
1.现实生活中收入状况良好且社会地位较高但示弱于网络的群体。典型的是非网络监督对象的党政领导干部。从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国土厅原副厅长吕英明,到原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相继被调查;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一纸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迅速立案调查到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不雅视频被曝至被免职仅63小时等一系列的网络反腐事件,使网民认识到网络监督的作用并发挥到极致,他们数量和表达习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互联网上民众声音很大,而公职人员声音却显得如此微弱。面对强大的网络监督,众多党政干部在网络社会中选择了沉默,在传统社会中却并非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在网络社会中却处于弱势。较为普遍的是示弱的知识分子和公司白领。网络上有针对型抽样调查表明,近六成的知识分子和公司白领群体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知识分子与白领们在地位和经济上都不可以说是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工作繁忙、职场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于是不少人就在网络上“喊弱”、“哭穷”,如北大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面对网络社会的这种现象,我们还是要看到他们职业压力背后是风光的物质享受,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背后是体面的社会地位,网络社会中不断示弱的他们在传统社会中也非弱势群体。
2.现实生活中政治影响力低但能够借助于网络的民意汇集来改变自身状况的群体。典型的是舆论支持下的网络求助者。网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网民或者公司团体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在传统社会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咨询各类问题、寻找商机渠道、或者爆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实际情况,最终推动政府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关注并妥善解决,达到诉求公平、获利、获得网民支持或者关注弱势群体的目的。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到2009年上海“钓鱼执法”事件、2010年北京通州区城管殴打8岁女童致吐血,再到对众多网络爆料妥善处置的机制的建立,网络中弱势群体的爆料很大程度上得到圆满解决,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俨然变成了把握话语权的强势群体。特殊的网络炒作团队和网络“红人”。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伪娘的一夜走红与被追捧,从贾君鹏帖子的“被创作”到“网络小胖”引爆网络,从一心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兰董”到“有品位”的脱的二月丫头,再到六大神作条件的“贞操女神”等,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所谓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他们在传统社会中同样没有话语权,同样是缺乏竞争力,不过,他们比一般人更渴望成功,更渴望被重视,于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以这样或那样的为普通大众所不耻的特质左右着大众的眼球,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之后,背后是强大的利益链条。网络“伪弱势群体”形成原因分析从形成的背景来看,网络“伪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在网络中得到充分的话语权,进而对话语权强势运用而达到自身的目的。传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把握话语权,在传统社会中遭遇的不满到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网络社会平台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利用网络舆论扩大力量为自己增添取得公平公正对待的筹码。转型期社会的浮躁心态使得很多人为迅速取得名利另辟蹊径,利用网络的推动作用让自己把握更多的话语权。二是由于网络对社会环境的监督导致部分本可以掌握话语权的群体的沉默。强大的网络监督使得公职人员在网上的形象差,网络地位低下社会现象论文,这种“低下”有时已经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这就必然使得官员在网络中话语权的丧失,知名的官员网友少之又少。同时,白领阶层对比出来的不满心理使得他们在网络社会中频频“示弱”,形成“伪弱势群体”。
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发表意见的空间社会现象论文,从而使普通大众成为了舆论的主导,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实践过程中网络对维护真正弱势群体的利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关注网络“伪弱势群体”即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真正的弱势群体,准确鉴别出“伪弱势群体”, 才能努力维护好真正弱势群里的利益,让真正弱势群体把握好他们的话语 权,这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网络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涛,男,安徽合肥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 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