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掀起“课程开发”的盖头来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谈到课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统一下发的课本。一本国家教材往往会延续使用好多年,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僵硬,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也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师生们使用的教材,出现了许多地方版本的,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我们化学就曾使用过上海版和山东版的课本,就像是春节晚会由央视的一家独大变成了现在各地方争奇斗艳一样。
与国家课程的标准化、地方课程的鲜明特色相比,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为了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事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过去的教师主要负责“怎么教”,而校本课程让老师真正负责起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全面任务。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以前作为教师,主要任务是如何吃透教材、讲好课,角色还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虽然身为教育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没有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那时我几乎不必考虑为什么编教材、怎么编教材、怎么评价教材这些问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让我重新考虑,为什么教学和应该怎么教学。僵硬的教材只能培养僵硬的人才,灵活的教学才会诞生个性的栋梁。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能力方面有针对性的学习,更需要在人文情感方面收到感染。
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不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只是校本课程的一个载体,知识类的课程开发,最好有教材以便于教和学;活动类的课程有时难以有教材,如感恩教育、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
我觉得校本课程可以概括为“校本化”和“校本创”两个方面,“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它们更加符合本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创”就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自主创造开发的课程。 “认识沂山的植物”、“走进老龙湾”、“制作石门红叶标本”和我校将要开发的“了解山旺化石、认识家乡地质”这一类就属于“校本创”的课程;教师自己编写的习题学案、体育小组活动、利用生活用品进行理化生实验活动等就可以算作是“校本化”的课程,我校编写的《初中化学学生实验活动校本课程》就是这一类的。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演示的实验吸引,但他们更希望能亲自动手做实验。从今年开始,中考把实验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考试,这要求学生不但要好做实验,还要把实验做好。初中化学的学生实验以“实验活动”的形式安排了八个,在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实验的目的、用品和大体步骤,很多细节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很难按照教材自己完成实验。每次实验前,老师要耐心地把实验过程讲清楚,并交待明白许多问题,实验时还是有很多同学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事故。我们编写的学生实验活动校本课程,就成了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这本教材的开篇是“编者按”,交待了化学实验的意义及该教材的使用指导。教材内容分十课,第一课“认识化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第二至九课,分别对八个学生实验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实验目的”之后是详实的“知识储备”,对实验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实验步骤”的讲解中预设了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在“注意事项”中列出,后边的“实验思考”意在引领学生进行总结;最后设有“拓展提升”,对实验内容进行检测、深化和拓展;第十课是“拓展性化学实验”,包括有趣的化学魔术“雨落叶出红花开”,给人惊喜的“氢气爆炸实验”,有实际意义的“鉴别真假黑米”和奇妙的“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比较”。这本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会做实验、做好实验,从实验中体验到乐趣。
进行课程开发研究之后,教师能从更本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研究中带动教师充实自己的综合能力,驾驭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回顾课程开发的过程,我的概括为四个“心”:耐心钻研业务,细心发现问题,用心完善成果,开心面对工作。只有耐心钻研业务,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不细心,也有可能与机会擦肩而过;发现问题后需要用心投入去研究,使成果不断得到完善;当有所成就的时候,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开心,当你开心工作的时候,灵感就会禁不住一个接一个的迸出来,那又是一个开心。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每个人都有大干一场的机会,希望所有老师能提高课程意识,做出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