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有生命》有感:“爱”也需调正方向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光景,蓦然回首,孩子们如漫山遍野的花草,渲染了我的心扉。我一直认为我是爱孩子们的,对他们的严厉管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正所谓“严是爱,松是害。”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也是基于自己的责任和虚荣,有时,我把孩子们当成了没有生命的产品,而我则是一名生产线上的工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产合格产品的过程,全部合格、整齐划一成为我的最终追求。
习惯性的,我每天用挑剔的眼光搜索着孩子身上的毛病,如果发现哪怕一丝瑕疵,我都会瞬间变成一把利剑,毫不留情地将其斩断,还会振振有辞地告诉学生,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有时,我也会把所有的孩子看作玉料,而我则是那胸有成竹的玉匠,按照我心目中的形象,大胆剔磨,把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自己感到满意的玉器,然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我是为你好,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仔细回味,以上两种“爱”,给孩子和自己都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于是,几种思想在我头脑中不断交织升腾,让我在“爱”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直到前几天,“爱的教育”系列文章走进我的视野,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带来灵感,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教育中应有的爱。《爱的教育》就有这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这种爱不是自己的肆意勾勒,更不是对鲜活生命的视而不见,而是一切为了孩子的真情给予,是一种双向互动、心心相印的美妙相处,是理解的眼神、平等的对待、轻声的问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贯穿教育的始终,教育需要爱,教育是爱的哲学,是爱的艺术。
一切为了孩子的真情给予理念是“爱”的基石,主要体现在教育本身。教育需要传授知识,但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培养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得毕生学习之精髓,更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发挥潜能,不断超越,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在应有教育之外更高层次的教育追求就是“爱”,全心全意的给予、千方百计让孩子们掌握实现自身价值的金钥匙就是“爱”。
双向互动、心心相印的美妙相处是“爱”的阶梯,它需要善待学生,用真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去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友谊。学生的个性,正如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兰草之温柔,各自展示着生命的光辉,才组成这精彩世界;学生的表现,正如人之十指,长短不同,作用不同,乃成就整体之完美。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存在即为合理。所以,应该用观赏风景的眼光来看待同班学生不同的素质、同一学生的学科差异,要在心灵深处定格并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难得的风景,使他们在自尊心得到满足之余产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上进”的目的。彼此的欣赏,创造了宽松的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一种心心相映。
理解的眼神、平等的对待、轻声的问候是爱的升华,存在于学校生活的时时刻刻,于细微之处彰显真情。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神秘而稚嫩,哪怕善意的追究、激励的言语、稍显粗暴的举动都可能让其受伤,而一件倾注着教师真诚的点滴小事,却会让学生久久回味;一个饱含理解的眼神,传递着教师对学生浓浓爱意,温暖学生的心灵;教师平等的对待,轻声的问候,浓缩了教师的真情,使师生心心相应。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将细致入微的一面展示给他们、细致入微的爱传递教师对他们的爱,对他的关注与关心,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产生“跟你学、我要学、能学好”的充足信心。
爱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能春风化雨,滋润莘莘学子;爱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助其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
正如《爱有生命》中说的那样,“教师如果没有爱,也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更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聚合力量。”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挚爱的心灵。
我们每一位教师大都既为人父母,也为人师长,必须把握好尺度,以慈爱之心、公正之心、炽热之心去欣赏学生、包容学生、关爱学生。教育如果没有爱,便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用正确的爱心去关心每个学生,铸就崇高的师德师魂,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让我们教育过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记得我们,并用我们微薄的爱的光辉照耀他们永远顺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