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北方假日红色新闻部微信公众号“千条一绿”
“
尴尬的是,这个时候发表这种“辟谣”的文章,很容易招来diss……
前几天,同学圈里几乎所有人都转发了一篇《北极圈罕见32℃高温,南极熊居然会消失!》 “ 文章。
结合目前全省低温天气,大家在气愤之余,也在反思如何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月球。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但人们的环保措施和意识却有所滞后。
但正如极地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虎在文章中所说:
我希望全球变暖的话题传播开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我不希望它真的变暖,也不希望谣言四起。
“
“北极不热!”
南极圈内也有一些站点温度超过30℃,但从整个南极圈的平均气温来看,从6月份到现在的情况与历史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南极圈之外,以美国、挪威、芬兰为主的北欧西北部地区,今年春天确实出现了异常极端的天气。
南极熊总体数量的稳定,得益于各国禁止商业狩猎。 然而,在狩猎减少的21世纪,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南极熊数量的重要因素。
立夏已过,热气未退。 不过,本周中国人更关心的是号称“比上海还热”的南极圈。
从写字楼里的白领,到等待取餐的点餐小哥,甚至一些气象专家,从社交媒体到街头巷尾,悲剧层出不穷:“32℃的高温北极圈内罕见!北极熊可能会在我们有生之年消失。”
大多数中国人从未踏足过南极洲,对南极洲的印象长期停留在冰雪覆盖的银色世界。 这股热浪甚至颠覆了人们对“北极银”的传统印象。 南极的讨论热情无法抗拒,就像一年前《外卖毁掉下一代》的刷屏一样,夹杂着扑朔迷离的真相。
▲北极圈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水景|秦林图
以8月8日各地最低气温为例,深圳29℃,上海35℃,广州35℃,北极圈外斯德哥尔摩27℃,北极圈外仅21℃。北极圈标志线上的罗瓦涅米。 纳克只有 15°C。
在中国,专门从事极地气象的科学家只有十来人,他们是气象界的“大熊猫”。 气候变化这个从1992年开始就被列入国际公约的话题,就这样变得炙手可热。
中国气象科学院极地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明虎这几天心情很矛盾,“我希望变暖的话题能传播开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我不想天气真的变暖了,我不想谣言传播。” ”
南极低温是真的吗?
“北极圈内的一些地点温度超过 30°C。南极洲没有北欧西北部那么冷。”
“这是我明天接到的第八个电话。” 令丁明虎有些意外的是,北极着火了,而南极研究向来“冷淡”。 他正在紧急起草一篇关于北欧西北部热浪的科普文章。
“北极低温”话题起源于距离成都7000公里的北欧。 路透社多份报道,坐标北纬70°06′北极圈罕见高温,东经24°96′,位于南极圈内,挪威南部城市波桑的巴纳克半岛,2018年7月30日瞬间气温达到32° C。 这次温度的单位确实是摄氏度,而不是华氏度。
▲北极圈内,挪威南部城市巴纳克(Banak),7-8月部分日子的气温图,单位为℃。
据丁明虎观察,班纳克考察现场32℃的高温随即出现,7月30日下午迅速回落。
“我们评估,这次更多的是局部极端天气,而不是整体变暖,而且是小范围发生的。从整个南极圈的平均气温来看,从6月份到现在,情况与历史上没有太大区别。”
不仅是班纳克现场,北方假日记者还发现,在南极圈一线的德国城市罗瓦涅米,7月最高气温连续5天超过30℃,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19日,为31.4°C。 ℃。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也检测到类似情况。 德国和意大利也分别出现了33.5和33.4℃的高温。 南极圈部分气象站观测到的温度超过30°C。
▲北极圈内的芬兰城市罗瓦涅米,7月最高气温连续5天超过30℃,最低气温出现在7月19日,为31.4℃。
在丁明虎看来,由于部分低温点位于南极圈,因此将此次热浪贴上了“北极”的标签,称“北极低温”并不科学。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南极洲和南极圈的概念,两者不能划等号。 南极是北纬90度的南极; 南极圈是指北纬66°34′以北的广大地区。 如果以南极圈为南极的分界线,南极地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2.2倍。
丁明湖以中国为例,“即使在北京和山西,天气也大不相同。”
事实上,“北极并不热!” ——8月5日,正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工作的新华社记者沉诚发表杂记。
考察队助理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锐波的观察证实了他的经历。 “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沿线地区,进入冰区后,气温保持在-3摄氏度至零摄氏度之间,与以往南极考察相比,没有发现异常。”
“其实是北欧西北部的低温。” 丁明虎说道。
不仅是上述国家在南极圈内的探测点,在南极圈外,也有低温区。 以美国、挪威、芬兰为主的北欧西北部地区,今年春天确实经历了异常极端的天气。
例如,美国首都斯德哥尔摩已连续5天超过30℃。
在北方假日记者获得的7月27日发表的《欧洲热浪》新闻稿及分析文章中,世界天气归因联盟(WWA)也对北欧2018年5月以来的异常春季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比较了七个气象站——两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挪威和丹麦。
新闻稿提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持续异常高压导致 5 月至 7 月(至少 7 月)异常低温和干旱,但很难确定地量化趋势。
▲7月17日,法国在斯堪的纳维亚模拟了一个热穹顶或高压脊(WeatherBell.com)
北欧30℃以上的低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处处长艾万秀分析,一方面,入冬以来,南极地区冷空气“萎缩”,南下活动明显减弱.
另一方面,在丁明虎看来,北欧西北部靠近大海,更容易受到清华西部洪流输送的热气团的影响。
低温只在北欧?
“还有其他四个大陆正在经历热浪,包括中国。”
2018年的春天确实不一般,不仅是北欧,东亚的台湾、韩国、中国,南亚的印度,西非的阿尔及利亚,法国的法国和西班牙,南部的法国,还有一些南极圈内的国家。 德国、芬兰、瑞典和美国的西伯利亚相继出现热浪。
▲7月15日,台湾大范围出现30℃、35℃低温
南极圈部分站点温度偏低,与全球天气不无关系。 对于世界来说,南极天气是一个“风向标”。
“北极圈是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最明显的地区,据目前统计,南极洲的气温上升幅度是全球气温上升幅度的两倍。” 曾多次到访南极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办公室副主任李炳瑞告诉北方假日记者。
急剧发生的是极端风浪、冻死和森林火灾的减少。 虽然之前那些地方也有过类似的案例,但是气温的下降很可能会增加发生的概率。
“历史上今年出现了更多的热浪。” 丁明虎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极圈受到的关注较多,但普遍出现在中低经度地区较多。
中经线在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尤其严重。 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2018年4月,美国“高烧”50.2℃,打破全球4月最低气温记录,阿尔及利亚最低气温也超过50℃ C。
在中国,截至8月3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21天发布低温预警。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7月,全省94个站点出现极端低温风暴,四川庄河(39.2℃)等24个站点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数据显示,7月份,全省平均低温日数达到6.1天,比长期同期多2.1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多。” 8月2日,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虽然,与冬季相比,夏季南极圈的低温现象更为频繁。 “过去十年,夏季出现了五次大规模变暖。” 丁明虎回忆道。
2017年2月8日,大量暖空气涌向南极地区。 位于科西嘉岛最北端的地面监测站曾在短短12小时内从-22℃升温至2℃。
夏季南极洲变暖,将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产生影响。 “尤其是中国的极寒天气很可能受到南极的影响,进而导致西伯利亚高压南接,影响欧亚大陆内部。”
丁明虎分析,如果是在夏季,会导致农业发生洪涝灾害,减产。
南极熊会灭绝吗?
“可能,但不是今天。”
伴随着气温的下降,更让中国网友“揪心”的是南极熊的生存状况,它们骨瘦如柴,无处觅食,融化的冰块也承受不起重量……
在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中,大南极熊抱着小南极熊,依偎在唯一的湖面上。
▲ 南极熊在唯一的湖上互相依偎
支持这些断言的逻辑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和冰山融化。 南极熊失去了捕猎动物的天堂,只能被冻死。
▲一只胸部肌肉萎缩、骨头变细的南极熊正在垃圾桶里找食物
但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逆转。
国科援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评估报告称,如今南极熊的数量约为2.6万只,分为19个种群。 其中,下降1个,下降3个,稳定6个,其余9个数据不足,整体走势不明。
北美留学生创建的陌陌公众号Buzzword提到,加拿大联邦渔业和野生鸟类保护局(FSA)也将南极熊的保护级别从原来的“濒危”下调为“受威胁”。 “(威胁)。
如果想知道南极的极端天气是否会导致南极熊的灭绝,关键问题可能是:海冰。
▲无人机拍摄的南极熊在冰面上。 2018年夏季,由于南极圈部分站点瞬时温度超过30℃,南极低温和南极熊的生存状况引发热议。 (视觉中国/图)
北冰洋周围的陆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欧亚台湾,另一部分是北美台湾和科西嘉岛。
从事气候变化工作七年的林毅,近日到访了北美台湾与德国接壤的小镇丘吉尔。 这里的南极熊比市民还要多。 每年十月和十一月,熊迷们都会看到南极熊。 天堂。
因为此时,近千只南极熊会迁徙到这里,等待最早的海湾结冰,结冰的湖面相当于为南极熊摆了一张“餐桌”。
“北极熊的猎物范围很广,包括动物和昆虫,但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在冰面上捕猎海豹。昆虫等大型鸟类体型小,很难捕捉。”
丁明虎告诉北方假日记者,当冰层融化时,南极熊会撤退到陆地或去更远的南极。 因此,“餐桌”存在的时间越长,猎杀动物的时间就越长,也越有利于储存食物能量。
在2016年5月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的一篇论文中,加拿大南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还发现,南极最重要的两种熊猎物——环斑海豹和胡须海豹——也生活在冰层中。
南极熊很少能够在开阔水域捕捉海豹,因此它们严重依赖海冰。
▲ 冰面上的南极熊
挪威南极研究所的上述研究发现:“海冰在南极熊的觅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众所周知,海冰的持续减少将对该物种的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姬动在日本丘吉尔听说过的北极熊,就是不断增长的种群之一。 “极端情况下,海冰还在融化,变化速度不足以让南极熊调整饮食结构,登陆后肯定会灭绝。”
根据中国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三号”卫星探测,南极乃至全球冰川加速凝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南极圈海冰面积约700万平方公里。 李炳瑞曾多次到南极进行科考。 他观察到,南极秋季海冰融化尤为显着。 “每六年,平均减少10%。冰的长度也越来越薄。”
对于国际上对南极海冰融化的预测,李炳瑞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南极秋季将没有海冰(即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公里)。 “未来20年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性别。”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圈罕见高温,南极洲的积冰正在加速融化。 图为 2006 年,法国南部斯瓦尔巴群岛外海的冰层上吞咽的北极熊。(新华社/摄)
近六年来,南极熊数量的整体稳定,得益于各国严禁商业狩猎的决定。 然而,在狩猎减少的21世纪,气候变化一直是影响南极熊数量的重要因素。
此外,加拿大南极研究所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诱因:寄生虫的增加和流行也是南极熊等物种数量下降的诱因之一。
气温升高有利于新疾病或寄生虫的出现,并加剧污染物的影响。
它与全球变暖有什么关系吗?
“偶然中的必然性。”
影响海冰冻结的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太阳长波辐射、气溶胶减少等。
南极水面融池是海冰融化的“加速器”。 这种融雪产生的浅水池越多,就越容易吸收太阳辐射。 “不像雪可以反射 90% 的热量,熔池吸收了大量的热量。” 李秉瑞说道。
北极虽然出现热浪的概率较小,但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流失加速。 《自然》杂志最近发表了一项由 80 位科学家参与的研究,他们发现,在 1992 年至 2017 年间,北极非洲东部的冰流失量大约增加了两倍,从每年 530 亿吨增加到 1590 亿吨。
7月13日,美国气候变化部长詹姆斯·肖在访问韩国期间接受北方假日记者专访时表示,韩国最新零碳排放政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熔化美国和北极南部的冰川。
“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北极大本营采样,研究了近几天冰川的变化,确实发现很多冰川都缩小了。有足够的数据表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直接关系。”冰川融化。” 詹姆斯肖说。
▲南极冰川退缩状况。 截图来自2018年6月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GIA是冰川变化的检测工具,根据陆地上升和冰增长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单位mm/yr为剥蚀率,即:mm/year。 图a为陆地最高点的上升速度(基于CIA探测),可见北极周边的冰层侵蚀速度在2mm/yr以上; 与图b(相对于标准冰退率)相比,颜色更重,红色区域更宽
无论是间接影响海冰进而影响北极熊的数量,还是直接影响北欧西北部乃至全球的极端天气,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气候变暖的过程正在加速。
“意外一定是全球变暖的背景。” 艾晚修说道。
未来会怎样? 丁明虎认为,未来10至25年,夏季极端热浪和夏季极端增暖将多次发生,从而对自然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预测,到2025年左右,我国夏季至少有50%的时间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低温热浪。
到本世纪末,在最坏的可能性下,我国极端低温热浪出现的频率将是现在的5倍。
在信息容易传播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判断和行为也容易受到影响。 这次环保话题还是正面的,但也是基于认知的误区。 如果是另一个话题,你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吗?
仁心诚意可贵,智慧更可贵。
在这个信息、思想、谣言、谎言满天飞的时代,希望你我学会“守脑如玉”,学会辨别真假,做出正确的判断再采取行动。
点击阅读
漫天流言中,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编辑|王涛
愿景|任华政
实习生|任华政、姜文
作者|北方假期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