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各类感言 内容页

庙号、谥号和年号都是怎么来的?每天祭祀的时候都直接对自己家祖宗直呼其名

汉文帝、汉武帝有谥号;唐太宗玄宗有庙号;清代康熙、乾隆都有年号。

至于为什么不同朝代的皇帝有不同的爵位,这其实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玩坏了,根本称不上谥号。明朝中后期以来,皇帝开始不改年号。大家发现称年号比称庙名谥号容易,所以自此便称年号。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延续了这一传统。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简单说明一下庙号、谥号、年号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看似有点乱,其实规矩很简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开始其实什么都没有。比如在古代,在三皇五皇时代,有没有人听说过三皇五皇的庙号或者谥号?不!因为在古代,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连简单的名字也才出现。

在那些日子里,名字就足够了。

而到了夏朝,也是如此。其实夏朝并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封号,所以历史上也没有夏太祖夏高祖这样的称呼。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时,直呼其名即可。比如大禹在位的时候,或者夏启在位的时候。

整个夏朝基本上就是这样。

然后,到了商代,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商代人非常迷信,特别喜欢崇拜鬼神。所以商代的祭祀文化特别发达,所以后来才出现了寺庙或者祭祖庙之类的东西。

祠堂出现后,商代人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之所以祭祀祖先,必然是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但是作为后代,每次祭祀都直呼祖先的名字,就显得不礼貌了。尤其是商朝的君王,每天祭祀的时候,总是直呼祖先的名字,让人有些不适应。

但是请注意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在商朝时期,并不是所有的商王都有自己的庙号。

按照商朝的规矩,只有开国的君王,他们家族的始祖,以及在历史上做出特别巨大贡献的君王,才有资格迁入庙宇,并经常享受子孙的祭祀。这个规矩其实一直流传到隋朝。隋朝以前,其实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并非每个国王或皇帝都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庙宇名称。

总之,寺名起源于商代。顾名思义,它最初出现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庙宇祭祀。

那么商朝灭亡之后,周朝的变化就比较大了。

商朝与周朝的关系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从属关系。商朝鼎盛时期,周王室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的周王室还不是王,而是太子。而且当时的周政权很可能就生活在今天的关中地区,其文化与商朝完全不同。

所以商朝可以用庙号的时候,周国的君主不是王,他们的家族就不能用庙号。没有庙号,周文王的父亲和祖父只好祭祖!直呼他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因此,当时的周国发明了一个东西,叫谥号。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两个词,从后代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祖先的功过。此字为谥号。因为当时周朝还不是一个统治世界的王室,所以谥号不仅是他们的家族才有,周朝统治下的大臣也是可以的。

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后,周朝觉得商朝的庙号似乎不太适合自己,自己的谥号制度被使用起来更舒适。因此,周朝建立后,不再使用庙名,而是使用谥号。

所以周朝并没有周太祖或周太宗之类的封号,只有周文王或周武王,因为周朝根本不玩庙号。

因为这个选择,在周朝开国时期,整个西周,加上后来的春秋战国,大家都在用这个谥号制度。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各国君主都有谥号,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称呼。

所以,齐桓公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人真正称他为齐桓公,而是称他为齐侯,因为齐国国君的爵位是侯。而如果真有人称呼他为齐桓公,估计齐桓公会气得打人,因为那等于他死了。

战国之后,再到秦朝,秦始皇更有个性。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不想用历代的任何制度。所以后来,秦始皇给自己起了一个称号,叫秦始皇。而且,秦始皇还规定,秦朝以后的皇帝,直接按照编号排列,可以直接称为秦二世或者秦三世。

不过可惜的是,秦始皇所立的制度,只传了两代,就没有什么办法了。秦朝灭亡后,汉朝随之而来。汉朝建国后,大家开始思考这个称谓。

当时汉代的博学之士几乎为这个问题争吵不休,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后来,刘邦想了想,直接做出了决定: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们不能全部使用它们吗?

当然,刘邦并没有打算沿用秦朝的制度。可能是因为刘邦数学不是很好,不喜欢数字;也可能是因为刘邦对秦朝心有余悸,认为秦朝的制度大多有问题。总之,争吵到最后,大家决定同时恢复商朝的庙号制度和周朝的谥号制度,而不是秦朝的序号制度。

从刘邦这一代开始,后来的中国皇帝开始有了自己的庙号和谥号。当然,由于汉朝在庙号制度上完全照搬了商朝的制度,并不是每个汉朝皇帝都有庙号。

既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庙号,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我们应该如何称呼他们在位的年号呢?所以后来大家就统一了俗名,觉得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谥号系统,比较好叫。因此,到了汉代,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谥号。

所以,后来我们称呼汉朝的皇帝时,都是以谥号称呼。比如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中间的字就是他们的谥号。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争辩说:谁说汉朝都是以谥号称呼的?刘邦不是经常被后人称为汉高祖吗?高祖不是庙号吗?

高祖确实是庙号,但被后人称为高祖的刘邦,真的不是他的庙号。

简单来说,这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就是司马迁先生。刘邦死后,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汉宗祠中的刘邦牌位无疑会被立为太祖。后来在决定谥号的时候,由他的妻子卢植一锤定音,赐谥号“高”字。

因此,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刘邦的谥号是汉高帝。而刘邦在汉朝正史书上的封号叫太祖高。

后来司马迁先生写史记的时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纸,大家写东西都要刻竹简,很费力。因此,司马迁在记载刘邦时,并没有称呼他的全名,而是取其谥号中的“皋”字和庙号中的“祖”字。就这样,汉高祖刘邦的一路走来,就被司马迁这个老头当成汉高祖给省略了。

能省三个字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后来,大家就延续了这个称号。在庙号制度中,还有一个太祖的庙号,所以后世很多人都误以为太祖刘邦指的就是他的庙号。

但实际上,刘邦的高指的是他的谥号。

不管怎么说刘邦,总之整个汉朝的皇帝都是以谥号来称呼的,这绝对是事实。因为汉代有些皇帝根本就没有庙号,自然不可能叫庙号。

然后,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汉武帝想出了一个新东西,这个东西叫做年号。当时的汉武帝,其实多半是心血来潮。在此之前,大家记年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年号上加上皇帝的谥号。因为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谥号!结合他在位的时间,很容易确定确切的年份。

但是汉武帝觉得应该创新。于是接下来,汉武帝在这一年之前加了两个字来纪念这件事。如汉武帝时,某年山西出土三足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汉武帝就把年号改成了元鼎。

老实说,这个年号刚出来的时候有点笑话。不过有意思的是,后来大家发现,用年号来确定时间,对于研究历史是很方便的,所以年号的制度后来就被后世的皇帝继承下来了。

就这样,从汉武帝时开始,庙号、谥号、年号都出现了。但是,从汉朝到隋朝,大家都以谥号称帝。因为按照规矩,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至于年号,那就太开玩笑了,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

只有谥号,每个皇帝只有一个。

这样一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所以从汉朝到隋朝,大家都喜欢称呼一个皇帝的谥号,也就是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

然而到了唐朝之后,情况又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唐朝皇帝直接玩谥号。准确的说,谥号和年号同时玩坏了。

弄乱他的谥号和年号的人就是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后,武则天的政绩想必是非常强大的,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女性和男性的生理结构不同,所以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武则天之前,很少有男皇帝会考虑谥号或者年号这种事情。男人的思维往往比较直,即使当上了皇帝。他们可能更多地考虑政治、军事或吃喝玩乐等实际问题。但是女人就不一样了。女性可能更关心外表好看或听起来好听。

所以,在武则天掌权之前,唐朝的前两位皇帝李渊和李世民,对于谥号和年号都是无话可说的。李渊原谥“唐太武帝”,年号武德;李世民原谥号“唐文帝”,年号贞观。

然而,李世民死后,随着儿子李治即位,武则天成为了李治的皇后,并开始以皇后的身份掌权。这些先前确定的东西开始逐渐被打破。

比如在年号这件事上,武则天和李治夫妇特别喜欢改年号。李治在位33年,改位14年。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变化了十年!

不得不说,这对夫妻真的很会玩。

不仅如此,这对夫妇除了从年号入手,还从前两任唐朝皇帝的谥号入手。历朝历代的皇帝,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可夫妻俩觉得一两个字已经不能形容他们的父亲和祖父了,只好不停地加词!

因此,经过多次加法,李渊的谥号变成了“神尧大圣大光孝帝”;李世民的谥号成了“文武大圣大光孝帝”。

这样一来,如果还沿用以前的封号,那就是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唐大圣大光孝帝!

太曲折了

除非唐朝老百姓,大家都去学相声,大家都去练绕口令。不然大家会觉得尴尬。最重要的是,后来的唐朝皇帝,甚至唐朝以后的其他朝代的皇帝,还是觉得这套谥号标准很好,继续进行这种改革。所以,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一般都很长。

这很麻烦。

正是从隋朝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这样,每一位皇帝都有一个简单的庙号,一个长长的谥号,可能还有大量的年号。这么一算,大家觉得叫庙名还是比较方便的。

因此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唐朝以后,为了方便,大家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皇帝的庙号。

然后到了明朝,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明朝建国后,理学因程朱而成为主流学说。此外,元朝时期,元朝皇帝每遇天灾,都喜欢更改年号。因此,明朝的皇帝习惯性地认为,只有遇到天灾或国家大难,才会改年号。

因此,明朝建立后,明朝的皇帝大多不喜欢更改年号。比如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沿用“洪武”年号。朱棣在位期间一直沿用“永乐”年号。

在明朝,唯一的例外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本是皇帝,却被北方的瓦剌人俘虏。获释后,又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如果朱祁镇一直用一个年号,就无法解释他不在的时间,也就是他弟弟在位的时间。

因此,朱祁镇用了两个年号。在被捕之前,他使用的年号是“正统”。后来他做了皇帝,就用了‘天顺’。

朱祁镇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没有改年号。也是在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称呼皇帝,似乎用年号比用庙号更容易。

在庙名方面,基本都是汉武帝和隋文帝的尊号。是三个字,有时也可能是四个字。但如果用年名,两个字就够了。比如明朝之后的嘉靖、万历、天启、崇祯。

而且,相对来说,年号的知名度其实要比庙号高很多。因为年号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年份,所以一般人都能用。至于庙号,基本只出现在史书上,老百姓基本用不着。

这样,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用庙号更有优势。不仅话少了,而且给大家的印象也更深了。

所以从明朝中期开始,大家就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后来清朝入关后,又延续了这一传统。所以,清朝入关后,历代皇帝都没有改年号。只有皇太极在入关前用过两个年号。但是皇太极的时代还是明朝。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们称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康熙、雍正、乾隆。

但实际上,这真不是清朝皇帝搞的改革,而是抄袭了明朝的传统。真正把年号定为皇帝代号的是明朝皇帝。如果没有明英宗这个到过瓦剌的留学生,明朝所有的皇帝都只会用一个年号。如果没有土木堡事件,估计后人称呼明朝的皇帝,都会用年号来称呼他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