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小知识
登革热,又名骨痛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引起各种人体内反应。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流行特征: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广东地区多为5~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登革热预防: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出现类似症状或可疑病例,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