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供各类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一定难度,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点评,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熏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初二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表述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能主动获取基础的历史知识。
四、教法和学法
1、教学法:讲述法与导学法相结合
2、学法:通过讨论法、探索和角色扮演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不断思考与讨论,分析和归纳,获取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探究,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为主要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增强历史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一)导入: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提出问题“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
(二)达标程序
师生互动:以对话方式解决下列问题:
1、分组回顾列举出历史上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并选一名代表口述出来(认识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谁来说一说“九一八事变”(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能力)。
3、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哪些史料说明了这种政策?这一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4、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请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强调:这些事件说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了。
5、投影过渡语:1935年,日军又大举南下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将介石却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xxx政策,一心只想剿灭红军。他的做法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也引起了一些国民党爱国将领的不满。以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6、让学生表演和讲述西安事变(①情景解说员:起导演作用;②四个同学扮演张学良、杨虎城、将介石、周恩来,部分同学充当士兵)。
7、分组讨论:“抓住了将介石以后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他呢?”请各组派代表阐述处理方法,然后教师加以点评。
8、你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什么意义?
9、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