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重要历史资料和对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陆政策”动态步骤,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断)。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讲解法:针对教材中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地把握其过程;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由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法战争,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师总结]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的软弱可欺,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事过十年以后,东方强盛起来的日本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并发动了战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板书]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讲述]这一节课咱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大家经过预习已经明确教材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四个背景。为加深大家的认识和理解,咱们首先通过看投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n[投影显示]
n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会议上的施政纲领演说:“国家独立自强之道有二:一曰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区域。”山县有朋认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经不能够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保护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侵略朝鲜和中国。
[教师总结]这部分材料实际讲述的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之一,也就是咱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
[板书]1.日本的“大陆政策”
[教师讲述]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二个背景是什么?
[学生回答]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板书]2.列强的默许或纵容
[教师提问]下面大家回忆初中世界史中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教师总结]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下面咱们通过投影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投影显示]
[教师总结]以上咱们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提问]战争爆发的第三个背景是什么?
[板书]3.朝鲜东学党起义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背景的认识,补充资料)
[投景显示]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日本企图占领朝鲜。
[教师总结]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积极怂勇清政府出兵。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教师过渡]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个背景。
[板书]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教师总结]从前面咱们讲的知识中可以得知:19世纪60年代中外xxx势力走上了公开勾结的道路,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奴颜卑膝的丑恶面目,在日本侵略中国的问题上,仍对列强抱有幻想,而没有做战前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证明,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的失败不可避免。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解和掌握了战争爆发的4个背景,下面咱们来学习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板书]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出示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教师提问]下面请大家从形势示意图上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地点。
[板书]1.时间、地点
[学生回答]时间:1894年7月地点:朝鲜丰岛海面
[教师提问]当时战争是如何爆发的?由此可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板书]2.战争的性质
[学生回答]日本不宣而战,由此得出战争的性质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学习了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掌握了战争的性质,下面咱们来了解战争的经过。
[板书]3.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从上面找出战争发生的2个战场,战争的两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重要战役。
[学生回答]两个战场:朝鲜与中国本土
战争的两个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争中四场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战争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大家熟记战役可采用陆——海——陆——海的顺序。下面的重要问题是分析各战场的战况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板书]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教师提问]战争中的四场战役的战况如何?
[学生回答]平壤战役:清军执行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命令,贻误了战机。日军占领平壤。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总之,四场战役除黄海战役互有胜负之外,其余均失败。
[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失败为多呢?
[学生回答]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
[教师分析]从四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是由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态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一人所造成的呢?他虽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一个人不能左右政局。他之所以采取投降政策是受其他因素决定的,作为一国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刻,仍免不了讨列强的欢心,仍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所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助长了李鸿章避战求和的决心。清政府的腐败成为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陆、海军的实力,长期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导致平壤战役贻误战机,日本占领平壤;在黄海战役中根据教材对照表中中日双方实力及损失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舰队完全有能力与日交战,但李鸿章有意夸大战败程度,虽然出现了像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些清朝爱国官兵,但仍挽回不了败局,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辽东一战,清军没有做出任何防守,使日军顺利占领旅顺、大连,并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和耻辱。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由此可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从而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提供了条件。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又向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板书]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地点及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板书]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学生回答]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板书]2.《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了便于同学们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大家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的内容要点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协定关税
[教师总结]两个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前三项要点相同,第四项不一样,那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投影显示]
[教师分析]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只有第四项,《南京条约》是协定关税,而《马关条约》是关于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免交内地税。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新的经济侵略方式——资本输出,这比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利润高得多。什么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过渡]以上咱们通过比较法,学习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下面咱们来分析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板书]3.《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讲这个问时为了强化大家理解,我们仍采用比较法。大家可参照《南京条约》的影响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学生回答]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赔款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3.开放口岸便利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4.开设工厂掠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大家分析得还可以,下面咱们具体分析教材。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赔款:数额高达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使人民被榨干,清政府倾空国库也无力偿还,只好向列强贷款,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口岸:新增口岸的开放,可知口岸从沿海开到内地,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了同样的权利。
(4)开设工厂:工厂的设立,使日本通过掠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师过渡]前面咱们讲战争爆发的背景时,提到了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西方列强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就受到了其他列强的反对,下面咱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四、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提问]三国指哪三国?
[学生回答]俄、德、法
[教师提问]这三国为什么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学生回答]因为日本割辽,影响了三国利益。
[教师总结]咱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沙俄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教师提问]三国干涉还辽的结局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给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教师过渡]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此同时,台湾大片领土的丧失,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板书]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师说明]这一目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以及在反割台斗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列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清政府惧怕与敌“失和”,迟迟不敢宣战
B.清军水师惨遭败绩
C.清军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
D.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答案:A
2.德国同俄国、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A.俄德法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答案:D
3.《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2亿两
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D
二、问答题
有人说:“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叶的世界大事,这次战争的结果,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使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结合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力量,日本割占台湾,便利了对中国的侵略,增开商埠,允许设厂,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入了争夺中国的行列,割辽东半岛阻碍沙俄在东北的扩张,沙俄纠集法、德干涉还辽;沙俄把东北划入其势力范围,英国把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英俄争夺中国的矛盾突出,日本不甘心失去辽东半岛,后来挑起了日俄战争。美国在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列强的默许和纵容的态度
3.朝鲜东学党起义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二、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时间、地点
2.战争的性质
3.战争的经过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地点、双方代表
2.《马关条约》的内容
3.《马关条约》的影响
四、三国干涉还辽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本节内容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理清线索,突出重点,形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在讲述中应精选材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本节的重点,教师要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使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宏观把握其过程,重点掌握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从而为后面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做好铺垫。本节重点在“《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一目,可采用提问式使学生掌握条约的内容,教师应着重分析影响,可采用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条约相比,使学生明确《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条约中有一项新的内容,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新方式——资本输出,要使学生明确这一概念,掌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三国干涉还辽,使学生明确从一事件中体现三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意图。对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有学生自己来学习本子目。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五、说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