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日期:2020-11-0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单元,高考,变法,学年,王安石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三)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相同点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第三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总结(三)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中心

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改革

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

1.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典例】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第一步:审题意

第(1)问注意材料一反映的王安石变法的法令及其实施的目的。第(2)问,注意“社会转型”的表现及“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

第二步:抓关键

第(1)问,第一小问法令,注意材料一的信息“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第二小问目的,注意材料一中“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的信息。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注意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信息;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第三步:扣知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

参考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他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

——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措施。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存在的问题。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导语和材料信息,从政府收入、农民负担、土地兼并等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相关措施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进程、用人、农民利益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措施:理财。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

(2)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篇2:数学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分式单元测试1(人教版八年级下)

数学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分式单元测试1(人教版八年级下) 本文关键词:分式,东莞市,广东省,信义,人教版

数学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分式单元测试1(人教版八年级下) 本文简介:编稿:陈琳琳责编:康红梅(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式子中,分式的个数是().A.2B.3C.4D.52.(2010北京朝阳一模)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A.x>-1B.x>1C.x≠-1D.x≠03.把分式中的x、y的值都扩大4倍,则分式的值

数学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分式单元测试1(人教版八年级下) 本文内容:

编稿:陈琳琳

责编:康红梅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式子中,分式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2.

(2010北京朝阳一模)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1

C.x≠-1

D.x≠0

3.把分式中的x、y的值都扩大4倍,则分式的值(

).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4倍

D.缩小

4.如果分式的值为为零,则a的值为(

).

A.

B.2

C.

D.以上全不对

5.若分式

的值相等,则为(

).

A.0

B.

C.1

D.不等于1的一切实数

6.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7.如果,那么的结果是(

).

A.正数

B.负数

C.零

D.正数或负数

8.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

).

A.

B.

C.

D.

9.已知,则M与N的关系为(

).

A.M

N

B.M

=

N

C.M

N

D.不能确定.

10.甲、乙两种茶叶,以x

:

y(重量比)相混合制成一种混合茶.甲种茶叶的价格每斤50元,乙种茶叶

的价格每斤40元,现在甲种茶叶的价格上调了10%,乙种茶叶的价格下调了10%,但混合茶的价格不

变,则x

:

y等于(

).

A.

1

:

1

B.

5

:

4

C.

4

:

5

D.

5

:

6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当x=_______时,分式与互为相反数.

12.如果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13.在比例尺为1:800000的地图上,量得太原到北京的距离为64cm,将实际距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为__________千米(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4.已知,则__________.

15.若xy=b,且,则.

16.计算:

=_____________.

17.已知:,则a,b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

18.若方程的解为正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9.方程有增根,则m的值为__________.

20.使的值为整数的整数x的个数为______.

三、计算题:(共16分)

21.(每小题4分,共8分)

(1)(2010陕西)化简

(2)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2.

22.(4分)(2010

北京海淀一模)解方程:..

23.(4分)解关于x的方程:.

四、解答题:(每小题4分,计20分)

24.阅读下列解题过程,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题目:解分式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1)(x-1)得

A

2(x-1)+3(x+1)=

6

B

解得

x

=

1

C

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

=

1

D

(1)上述计算过程中,哪一步是错误的?请写出错误步骤的序号:__________;

(2)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应如何订正:

25.已知:分式的值是m,如果分式中x,y用它们的相反数代入,那么所得的值为n,则m,n的关系是什么?

26.当a为何值时,

的解是负数?

27.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y满足方程组

28.求满足的一切整数a,b,c的值.

五、应用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9.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

进球数

0

1

2

3

4

5

投进个球的人数

1

2

7

2

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球,问投进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

30.某项工程,甲单独做所需天数是乙、丙两队合作所需的天数的a倍;乙独做所需的天数等于甲、丙两队合作所需的天数的b倍;丙独做所用的天数等于甲、乙两队合作所需天数的c倍.求的值.

31.某班13位同学参加每周一次的卫生大扫除,按学校的卫生要求需要完成总面积为80m2的三个项目的任务,三个项目的面积比例和每人每分钟完成各项目的工作量如下图所示:

(1)

从上述统计图中可知:每人每分钟能擦课桌椅_________m2;擦玻璃,擦课桌椅,扫地拖地的面积

分别是______

m2,________

m2,___________

m2.

(2)

如果每人每分钟擦玻璃的面积是m2,那么关于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_.

(3)

他们一起完成扫地和拖地的任务后,把这13人分成两组,一组去擦玻璃,一组去擦课桌椅.如果你

是卫生员,该如何分配这两组的人数,才能最快的完成任务.

六、附加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若满足,则中

A、必有两个数相等

B、必有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必有两个数互为倒数

D、每两个数都不相等

2.任何一个单位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单位分数的和:(n,p,q都是正整数)。显然,这里的p,q都大于n.

如果设p=n+a,q=n+b,那么有.

(1)探索上式中的正整数a,b与正整数n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写出推理过程);

(2)写出等于两个单位分数之和的所有可能性。

第11页(共11页)

篇3: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本文关键词:备课,新课标,单元,语文,七年级上册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本文简介:课时方案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课题16、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教具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本文内容:

课时方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星期

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

16、紫藤萝瀑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

教具

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测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作者的------为线索,以-------的过程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全文由看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

2)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这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第二课时

(二)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②自主探究

问题组: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③学法指导

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④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第三课时

(三)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②拓展延伸

a、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b、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②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方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星期

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

教具

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

1、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测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找出描写“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入下面括号中,并说明其作用。(

)作用:

2.“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对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

导学步骤

第一课时

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第

第二课时二

合作探究:

[来源:Z#xx#k.Com]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

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来源:学科网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4、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5、学生朗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来源:学科

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方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星期

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18、《短文两篇:蝉贝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具

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测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作者为什么把贝壳视为“宝贝“2.作者从小贝壳这个事物中感悟出什么道理

2.《蝉》一文中的“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3.席慕容节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个字

导学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kuānshù

zàn

cuìruò

bēiwēi

gǒu

短暂

卑微

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第二课时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学生活动设计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教学

反思

课时方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星期

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

19、《在山的那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

教具

多媒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深刻含义。2、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含义。

3、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4、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5、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顺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含义。

测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能“飘来”的东西应该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这样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2.诗中的《山顶》仅仅指自然界中的山吗?它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导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第一课时

1、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

新课。

2、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来源:学&科&网Z&X&X&K]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

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来源:学_科_网]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来源:学科网ZXXK]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来源:Zxxk.Com]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活动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

反思

课时方案

授课时间:

2013*年*月*日

星期

课时

总第

课时

课题

20、《虽有佳肴》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相结合、探索交流

教具

多媒佳肴体、相关图片、课件资讯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测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虽有佳肴

虽(

)

不知其旨也

旨(

)

教学相长

长(

)

教然后知困

困(

)

2.“教学相长“的意思是(

)

导学步骤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

反思

    以上《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