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

日期:2020-11-1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 本文关键词:中国,政治制度,高考,课时,复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 本文简介: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六市一模,24)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 本文内容:

课时规范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六市一模,24)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

答案A

解析商朝统治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以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没有出现宗教神权控制王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2.(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4)商朝时期,国人居住于王都之内,但仍然是聚族而居,按血缘形成一定的族邑。因此,商都的居民点多散布于宫殿、宗庙区四周,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形态。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原则

B.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

C.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

D.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皇权至上思想形成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国人虽然居住在王都之内,但也是按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这体现了宗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宗法思想直接影响社会生活,没有涉及都城的各功能区已严格区分,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族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惠州一调,24)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

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为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周王的认同,故D项正确。

4.(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六,24)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

)

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的授土授民仪式显示了周天子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很大,不利于对地方的管辖,故D项错误。

5.(2018安徽合肥三模,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强化了人伦秩序D.发展了小农经济

答案B

解析西周并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与当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人伦秩序和小农经济,故C、D两项错误。

6.(2018云南昆明二模,24)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

A.强化了天子权力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降低了女性地位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天子权力的强化,故A项错误;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内部纷争,加强政权稳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逐渐有了妻妾之分”,促进了嫡长子继承制下的等级秩序形成,并不是强调降低女性地位,故C项错误;贵族政治在此之前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7.(2018湖南永州三模,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答案B

解析宗法制影响后世但是没有被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表中“奠系世,辨昭穆”“祖考”“宗可考”“重人伦、睦宗族”说明编修家谱对宗族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家训家规都受到理学影响,故C项错误;族谱并不是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故D项错误。

8.(2018山东滨州二模,24)《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

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题目中“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故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

9.(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4)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

答案A

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传承商代社会风尚的内容,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得出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由周代开创,故D项错误。

10.(2018湖南株洲二模,24)《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国”与“家”相结合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知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关系,并未体现“国”与“家”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王位继承的方式无关,故C项错误。

1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的现象,但不是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履行诸侯的义务,还反抗周天子的征讨,说明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12.(2018安徽蚌埠二模,24)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楚、吴、越这些南方大国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不能说明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故B项错误;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的结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随着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展开,各诸侯国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大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

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2)两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两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

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时期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实现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

解析材料中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血缘宗法社会的特征,其孕育的价值观念成为数千年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及其学说,两者共同维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针对中心问题“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概括总结出任一主题性观点,或同意材料信息的观点,即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或否定材料信息观点,即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或其他观点。结合古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上述任一观点加以分析阐释,表述成文。

篇2:2020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20XX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本文关键词:思想汇报,入党,中国,内涵,理解

20XX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本文简介:20XX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敬爱的党组织:“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

20XX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本文内容:

20XX入党思想汇报范本: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XX年11月29日,xx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提出了“中国梦”,号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XX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xx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梦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xx总书记的深情阐释,触动并点燃了每一个年轻人内心深处“中国梦”的畅想。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勇敢追逐梦想的民族,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怀抱伟大梦想,不断奋斗,创造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从1840年的炮火惊醒沉睡国人的那一刻起,此后的一百多年,无数炎黄子孙,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他们的心里都孕育着一个梦想,一个国家富强的梦,一个民族重新崛起的梦。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xx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一名预备党员,我们深刻的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学习中国梦的内涵,更要在行动上为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在思想上,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与素养。其次,在生活中,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坚定信念时刻鞭策、鼓励自己,以这个理念为学校、为学院、为班级多做些事情,起到一个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在学习上,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及时的为自己充电,使自己不会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落伍,以便更好的发挥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梦想照亮人生,梦想改变现实,梦想创造历史!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怀揣梦想,不放弃希望,埋头苦干,努力奋斗,终将会一步步地让美好的梦想变为动人的现实。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XX年8月4日

篇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 本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生性,中国,变迁,农村土地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 本文简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摘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文化背景以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意识”、宗族意识和“均平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些传统的文化思想成为引导中国农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引导。下载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 本文内容: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分析

摘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文化背景以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意识”、宗族意识和“均平思想”为主要内容,这些传统的文化思想成为引导中国农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的“内生性”意识形态引导。

下载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变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文化背景以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为主,在没有其他文化渗透的情况下,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意识文化形态通过几千年来的代际传承与共享,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民的思想,成为广大中国农民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意识、宗族观念和均平思想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意识

在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以血缘与亲情为纽带构建起来的社会核心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和最重要的制度。针对家庭对中国农民的重要意义,金耀基先生对家庭在传统中国的意义进行了这样的阐述:“在传统中国,家不只是一个生殖的单元,并且还是一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乃至宗教、娱乐的单元。它是维系整个社会凝结的基本力量。”可以说,家庭对于个人而言,是其最早的教化机构,对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及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人自始至终也会在行为举止、言谈中流露着家庭所烙下的“胎记”。可以说,中国人的活动是在一个“延展的、多面的、巨型的家”这样一种家庭之内进行的。在简单的、农业的、交通欠发达的、全国尚处于散落的“小社会”中,家是颇能承担起一般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到了一个复杂的、工业的、生产的依赖关系扩大之后的社会中,社会就有可能应运而生。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农业生产技术较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为了在较为艰难的条件下保证粮食收成,人们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引导下,人们也逐渐习惯于以家族关系和血缘关系来作为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主要思路,形成了中国社会较为完整的家族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如果没有其他文化的介入与渗透,家族意识将是中国农村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意识观念中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这种来自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使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在农民的头脑中扎根并传承。

建国以后,虽然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共同经营,但农民对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经营的期待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再一次满足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迫切愿望,农民的家族意识再一次从生产方式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巩固。

二、宗族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宗族意识是家族意识的放大,宗族意识同家族意识一同构成了中国农民“先存心智构念”的重要部分。宗族组织通过宗族意识相维系,同时,宗族意识又与国家意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中国的不少宗族组织根据儒家伦理来制定维系宗族组织的动作规则,这样,经过儒家伦理改造过的宗族意识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输出提供诸多方便。历代皇帝既利用家族又打击家族,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几千年来,国家在政权建设中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往往会巧妙借用宗族组织的影响以维持国家政令在乡野间的畅达。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家庭与宗族在国家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家庭的经济功能重新显现,家庭经济再度兴起,新的制度模式又强化了农民的宗族意识。同时,人民公社正式退出,最终导致农村社区的组织真空,宗族意识则正好继续履行维持和保护家族利益的功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往的集体进行生产经营的方式,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血缘联系的宗亲家庭遂成为农户首选的合作对象。

三、均平思想

纵观中国历史,均平思想在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中都有所体现。奴隶社会时期的均平思想,体现在井田制的推行,奴隶主对封地上的农奴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拥有对封地和奴隶的使用和继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在西晋时期出现的占田制和北魏出现的均田制,这两种土地制度都对官员和百姓的田亩数量进行了规定。均田制施行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与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小农的利益。唐宋以后的农民起义所追求的除了温饱,更有“均贫富”的理想,太平天国也提出了“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些口号与主张其实都是不同程度的均平思想的体现。

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来看,均平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从建国之初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农民土地私有制就以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人民公社制度逐渐瓦解之后,我国普遍建立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承包的方式再次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家庭进行生产经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地区开始通过土地承包所有权流转的方式探索规模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农业经营模式,这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其实也是农民在平均承包土地的基础上确保土地收益实现的方式体现,这些新的经营模式都是均平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现。由此可见,均平思想对农民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趋势,并通过均平思想的进一步内化推动农民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公平。

参考文献: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

谢建社.变迁中的农村宗族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25-29.

胡述宝.21世纪初农村宗族势力的走向及政策选择[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76-79.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33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7-ZDJH-183)。

    以上《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