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坪小学2012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关键词:茅草,教学计划,语文学科,小学
茅草坪小学2012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简介:茅草坪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新学期伊始,我将接任三年级主任和语文学科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0人,女生17人,少数民族14人,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茅草坪小学2012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文内容:
茅草坪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我将接任三年级主任和语文学科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女生17人,少数民族14人,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不规范、作业凌乱。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但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但语句不太连贯。写作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较好的语文基础,我精心设计了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三、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
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习。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
“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5.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两个栏目。
(四)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体现整合,加强“口语交际”和“习作”,本册教材把“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提前。并增设“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两个栏目,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依次为:“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板块,由以前的“展示台”“宽带网”变为“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这四项交叉安排,使语文园地的内容更丰富、更有趣。
四、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要转变观念,改革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建立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2.要十分重视汉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吸取养分,重视语文的积累。
3.树立面向全体联系实际的大语文教育观。重视学法知道,培养自学能力。
4.重视对后进生的优先照顾,主要是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
5.教师本人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教学质量。
6、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重过程轻结果,教给学生读书写作的方法,培养中年级良好的读书与习作习惯。
六、教学时间安排:
本学期从二0一二年九月三日至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其中节假日、集体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两周。实际授课时间为十五周。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约一星期半教学一单元,具体分配如下:
第一周:一至三课
第二周:第四课至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第五课至第七课
第四周:第八课至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第九课至第十一课
第六周:第十二课至语文园地三
第七周:第十三课至第十五课
第八周:第十六课至语文园地四
第九周:第十七课至第十九课
第十周:第二十课至语文园地五
第十周:第二十一课至第二十三课
第十一周:第二十四课至语文园地六
第十二周:第
二十五课至第二十七课
第十三周:第二十八课至语文园地七
第十四周:第二十九课至第三十一课
第十五周:第三十二课至语文园地八
李荣丽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
-
7
-
篇2: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音乐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本文简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思考问题: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二、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案例背景:《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几首动画片主题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本文内容: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
思考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
二、
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
案例背景: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几首动画片主题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包括动画片中的人物、音乐、故事、服饰等。
本节课故事情节生动完整,音乐始终贯穿动画全程,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根据故事情节以及音乐反映出来的情感创编动作,是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音响感受力的进一步拓展。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将音乐动画片融入到教学中,势必造成孩子们只看动画不学习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音乐动画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平时的欣赏中学生们更关注的是动画片的画面和内容,同学们虽“乘坐”在音乐这艘“游船”上享受着它的美妙,但却不知道是音乐在起作用,结合此现象设计了本节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展示动画,配合讲解很重要,动画的主控权守在手里而不是一味的欣赏造成后面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回来:猪妈妈有三个宝贝,有一天,妈妈对猪宝宝说,你们长大了该搬出去住了,自己到外面盖房子吧。猪宝宝分别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后面的环节。(它们分别改了什么样的房子?)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动画与讲解配合,而多媒体上的音乐就不要放出来了,既激发兴趣又能恰到好处。
二、趣学新歌,激发创新欲望
关掉图片只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辨别音乐分别代表那头小猪,设置抢答,并进行模仿。不同意见的分别展示。播放动画音乐,一起来三只小猪家做客,教师带领学生到谁家分别用
谁的声音演唱,适当的加进表演。这一环节开始之前就要先提要求动画与音乐一样重要,没有音乐的动画和没有动画的音乐都不完整,通过这一环节的听赏锻炼孩子的听辩能力,从而意识到音乐的神奇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观了猪宝宝的房子了,你们猜猜后来会发生什么呢?播放音乐,音乐的感觉有所转变,学生回答,猪宝宝有危险。通过问题的提出应到学生体会不同情绪的音乐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这时再来观看完整的动画学习动画音乐,将动画穿插于教学中有利有弊,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要将弊简化到最小。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动画片来整理故事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谁的房子最坚固?”“谁最不怕大灰狼?”问题的提出让孩子更认真的去欣赏而不是去看热闹,以此来调控学生。
用坚定、勇敢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小猪们重复的演唱做了铺垫,学生在观看动画时模仿能力发挥到最大,不断地跟唱,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根据歌词特点,这时变换不同的演唱方式,并配合动画情景的创设,大屏幕上播放着这一片段的动画,音乐配合着学生的演唱(小组对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拍手演唱,表演唱等),这时学生的热情高,一句小小的话语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你们听,大灰狼被吓跑了!”
三、趣味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动画音乐的剧情,组织学生小组互动,创编表演。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音乐动画辅助表演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好样的!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强了学生挑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四、趣编乐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们情绪已掀起了小高潮,这时老师不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就会下降,在这里再利用音乐向大家提出新倡议:今天你唱会了《我们才不怕大灰狼》,还听了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那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感想分享一下啊?”生说,我们不学朱猪大和猪老二,他们很懒惰。师结合音乐创编,“我们才不学猪老二”,生说,我们要向老三学习,师创作“我们要学习猪老三”,根据这种例子,学生自己创编乐曲。
五、分享乐趣,感受创新成果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表演,乐曲交流给别的同学,互相学习,配合音乐动画的播放,加深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情景的融合。
动画播放猪老大、猪老二说话,不要学我很懒惰。猪老三说话,要勤劳还要勇敢。
整节课围绕“勇敢”做文章,动画音乐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即突出了重点,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生动形象、功能齐全的优势,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创编活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篇3: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语文,建议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简介: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准备就开学初语文学科提出的三个问题,并结合平时听课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提一些教学建议。(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实效性?听课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我准备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然后再谈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准备就开学初语文学科提出的三个问题,并结合平时听课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提一些教学建议。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提高实效性?
听课中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倾向性的。我准备先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然后再谈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
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包括前不久听过的全国的阅读教学比赛课也同样存在的共性问题:
1、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像有的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向高年级靠。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像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的区别不大。
2、一些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懂得的,已经理解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学生不少的宝贵时间。
3、有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引着学生来搭后半截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多,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在较多的课上。其严重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这样做,容易扼杀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4、依纲扣本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一些课上,或者说相当多的课上,利用相关资源,又显得不够。有效地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的阅读比较少见。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点,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大大加强。
6、关注学生,比较多的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人,也就是目中没有学生,走教案的情况还普遍地存在。因此,我们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没有问题,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及时生成的课,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充分自学的课,没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课,既不经济也少有实效。
7、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我们看得出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是,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又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里。我们老师的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质疑问难中来,问题缺少整合。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我以为,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
8、我们的朗读指导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警惕那种纯技术性的,强调读出一词一句的轻重快慢的指导。我们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的调子来读出自己的感情。
9、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有模式化的倾向。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比如说,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或者其他的课型,完全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文章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的教学思想还没有深深地扎根。
10、字词教学有所重视。但是,字词教学的年段性、阶段性还不够明确。有的在教学中,处理得不是很得当。比如中断教学的思路来进行识字写字,这恐怕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的字词训练还不够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有人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2、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3、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这正是平时我们经常说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略经历备课、上课、反馈三个步骤。备课是基础,是对文本的钻研过程,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对整个教学的预设过程,有准备地上课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行色匆匆,为了完成教案而形而上学,应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结构。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常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阶段是初读交流,整体感知。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读课文,找生字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本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基本式: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今后一个阶段,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要摒弃单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来设计。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区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如何体现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崔峦老师曾明确指出:“‘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就会严重地导致出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情况……对识字、写字忽视的问题该到高度重视、综合治理的时候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识字、写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绝不能马虎。所以本次提出这个问题供老师们探讨。
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对这样的事物,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每字写上三遍,就产生单调刺激的抑制作用,其结果造成精神疲劳,影响识字兴趣。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加快识字速度。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现总结几种常见的识字方法:
1、动作识记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适用于趴、推、眨等许多表示动作的字词。
2、图画记忆法。比如:教学“网”字,可以请学生回忆看到过的网,然后画一画。学生可能会画出鱼网、蜘蛛网,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将这个“网”字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3、字形联想记忆法。我们的汉字虽说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经过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帮助识记字形。例如:“帘”字,让学生想象:上面的穴宝盖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这个“巾”就像挂在窗户上的布帘,所以这个字是窗帘的帘。
4、加一加。
就是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这类字时,相邻的同学就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加法熟记。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5、减一减。就是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在教学这类字时,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一个熟字,然后运用减法熟记。如教学:“代”字,让相邻两个同学分别代表“袋”和“衣”,边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减衣等于代表的代”。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学得快,记得牢。
6、换一换。偏旁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件,学生掌握了偏旁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基本知道了这个字的意思。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帮助学生识字呢?可以让学生这样做:让两个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形近字,采用边说边换位置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如教学“线”字,把“线”的绞丝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钱”。
7、编顺口溜记忆法。这种方法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很好,经常引导学生编一编识字顺口溜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别,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牛羊吃草,草儿青;吃完喝水,河水清。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妈妈。
再有,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汉字与孩子的生活“更近”些。“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识字的范围就有多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汉字的世界里,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场、景点,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家门上的门牌信息、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电视广告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小学生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一点,也能让学生认字。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比如:
“张开翅膀”的“张”是“开张大吉”的张……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习作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低段的习作重点,应以说话写话为主。中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段训练为主,完成由写段到篇的训练。高段的习作重点,应以写篇的练习为主,注意构思行文中布局谋篇的练习。
1.要注意归纳总结。
作文类型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五类。在这五种类型中,写人、写事最能体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点。
回忆过去老师让我们进行这方面作文练习的题目类型主要有:一是全命题型;二是半命题型;三是看图作文;四是提供材料,自由命题或续写。如:提供开头,让你展开想象,续写中心部分和结尾,或是提供开头、结尾,让你补写中心部分和命题等。
弄懂了记事、写人的基本题型,还要注意对叙述方式的归类总结。叙述的方式的多种多样,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其中的一两种,特别是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的叙述方法一定注意掌握好。
2.要将总结归纳出来的作文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推荐给学生,让他们都能理解、掌握。如“怎样开头三字经”:开好头,是关键。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3.要围绕重点,练好“三板斧”。隋唐时有一大将名叫程咬金,传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仙人指点板斧功夫,只教了三招便从梦中醒来。随后他便反复地演练这三招,在与敌人交战中用这三招屡屡建功。程咬金的“三板斧”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发:我们在大量作文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绝招”。练好自己的“三板斧”:一是写好一个令你难忘的人,他(她)可能是你的同学、伙伴、老师,或者是你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是你的邻居,或者素不相识的人。由此可以产生出许多写人的作文题,像《我的邻居》《我的小伙伴》《我最熟悉的人》等等;二是写好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事可能是你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你耳闻目睹的,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也有可能是令你伤心落泪、后悔不已的。由此可以产生《一件伤心的事》、《我真后悔》等等;三是写好一处景,这可以是家乡的一处山水美景,也可以是田园的丰收景。在练这三招的过程中,再把自己拿手的开头、结尾方法和中心部分叙述方法加以反复运用,这“三板斧”也就练成了。
作文教学没有捷径可走,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巧妙的小路可走,那完全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东西,作文教学必须实实在在,老老实实。作文教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一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二是遵循作文本身的规律,三是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也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全面贯彻作文教学的规律: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激发兴趣、多读多写、从内容入手、发展思维等等。
《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生一些基本写作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繁琐的要求必须大大减少,更多地应是想方设法给他们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
1、设置能说好写的题目
为了促使学生以情写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拓思路,出一些有较强情绪色彩而又是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诱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只要摸准学生的脉搏,“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学生思维的闸门才会打开,文思才会如泉涌出,学生才会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有时,教师不妨多出一些作文题,供学生选择。如写秋景,若以《秋天》为题,学生很难写出新颖富有个性的佳作。于是我们可以列出《秋天来到校园》、《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秋天的落叶》、《哦,美丽的秋天》等题,让学生从中任意选题写作。如果在这些题目之外学生还有自己新鲜的内容,允许学生自己命题。
2、提供自由倾吐的机会
提倡放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练笔的积极性。元旦过去了,同学们还沉浸在探亲、旅游的喜庆气氛中,抓住时机让他们充分地交谈,并努力引导他们把自己想说的有序地倾吐给伙伴。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评改的要求,我们应该一改过去单一评改方式,采用老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家长评改、网络评改等多元化的评改形式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
3、教师评改方式要灵活多变
作为学生习作的指导者,教师评改显得尤为重要!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如果教师采用与学生“背对背”的单项批改,必将是“吃力不讨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1)教师可以采用面批面改。面批面改是一种直观、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修改能力都会有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可在每次作文中或作文后,找几个学生进行面批面改,争取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至少一次面批面改的机会。对个别学生的作文还可以进行重点辅导,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在快速浏览全班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随机简单批阅部分作文,再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些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讲评。最后,教师的评价语要克服俗套,多用鼓励语言,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最近,小语论坛上有网友提出:教师不再批改学生的习作,而是改成写读后感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习作。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一定的道理!
(2)学生自改互改要形成习惯
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过程,实际上是习作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的第三阶段目标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学生自评自改习作很关键。对于学生自评自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评自改的意义,教给他们评改习作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法、推敲法等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做出评价,写上评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互评互改。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研究别人的习作,找出优缺点。推己及人,汲取别人的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平等地位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相互启发,互相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3)家长评改习作要讲究方法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们,可以说对于孩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父母和孩子在情感上更容易沟通交流,如果方法得当,相信孩子很愿意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时,父母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点评,真正成为孩子习作起步的“领路人”。可以说,面对家庭教育的日趋笃厚,相信这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4、将习作评改贯穿于习作指导全过程
习作的写作过程和习作的评改过程并不是明显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过程。习作材料、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甚至书写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口说或片断练习进行评议和修改。从习作指导来说,有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也有作后指导;从评改角度来说,有作后评改,也有作前评改和作中评改。习作评改是作文指导的一个方面,并和其他方面的指导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绝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5、处理好习作评改和个性化写作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自由写作、个性化习作和有创意的写作,但不等于说写作没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在习作内容和形式上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使评改成为个性飞扬、创造性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个性、创造性受到约束、限制甚至打击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落实写作的基本规范。
以上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理解,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