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

日期:2020-11-3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 本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 本文简介:第__周第__课时累计__课时时间______课题34走进蔬菜家庭课型新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蔬菜。让学生了解蔬菜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观察探究的过程,并学会撰写小组活动计划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 本文内容:

第__周

第__课时

累计__课时

时间______

课题

34

走进蔬菜家庭

课型

新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蔬菜。让学生了解蔬菜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初步体验观察探究的过程,并学会撰写小组活动计划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重点难点

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会种绿豆芽。

教具准备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3.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阶段

一、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我们现在猜几个谜语好不好?那么这次活动我们就以《走进蔬菜家庭》为主题,好吗?

二、确定主题,

三、提出问题。

1.你都吃过哪些蔬菜。2.你都知道哪些蔬菜。3.蔬菜有哪些价值。4.蔬菜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四、归纳问题。

五、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推选小组长。

六、小组长汇报本组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阶段

设计活动方案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确立了本次活动要研究的课题,那么本节课我们各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各组的活动计划。

二、制定计划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各小组同学分别填写各自的活动计划表。2.各小组汇报本组所填写的活动计划表。3.各组的同学根据同学们的建议修改活动计划表。

三、教师总结

第三阶段

指导收集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制定了活动方案,那么,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收集资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收集资料。

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1.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和有关书籍。2.指导学生掌握收集的方法。(1)调查采访(2)查阅书籍(3)上网查找(4)社会调查

三、教师总结。

第四阶段

整理展示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课下已经收集了很多资料,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整理。

二、交流

1.组内交流收集的资料、调查的内容和分析的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交流活动资料及活动感受,互相学习,共同分享。

三、教师总结。

第五阶段

实践操作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吗?生活中常见的豆芽菜是天然健康的食物,它营养丰富,吃起来清新爽口,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你想亲自生绿豆芽吗?试试吧!

二、动手操作

1.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2.小组内同学一齐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提示记好观察记录。

三、各小组同学将本组的成果向同学们展示,并说明各自的做法。

四、评价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五、评价小组长的表现。

六、谈谈本次活动的感受。

七、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贴近学生生活,效果很好。

篇2:高中数学竞赛与课外活动课程学习体会

高中数学竞赛与课外活动课程学习体会 本文关键词:学习体会,课外活动,竞赛,高中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竞赛与课外活动课程学习体会 本文简介:从高中数学竞赛到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竞赛活动实际是数学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它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可以激发老师不断完善自我,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有研究的教学,重视基础,重视学生的群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

高中数学竞赛与课外活动课程学习体会 本文内容:

从高中数学竞赛到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竞赛活动实际是数学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它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可以激发老师不断完善自我,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有研究的教学,重视基础,重视学生的群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高中数学竞赛活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都应作到以下方面。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觉意识

兴趣是一种带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喜欢这门学科,就会积极参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在课堂上主动积极思维,课前、课中、课后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就变被动为主动,就会自觉地持久地坚持学习下去,充分发挥其潜力,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初中学生一进入高中学习,环境、老师、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都是全新的,不论他的基础如何,我们都努力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是:热爱学生,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堂上的语言艺术及课堂的表演艺术去维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低起点的教学思路,使学生有成就感,以发展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必要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途径,在学生进校的较短时间内就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培养自学能力

1、传授知识,重视方法,夯实基础

知识基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有足够的知识面,二是要有足够深的知识层次;因竞赛试题内容广,层次深,有时还涉及到许多新科学、新科技领域以及数学、物理、生物的相互渗透的一些问题,这些知识需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积累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内涵、外延和实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应用能力,形成最有效的合力,进而提高学生自悟、自省、自学及创新能力。

2、倡导自学,形成能力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在学校学习获得知识只是基础的一部分,有大量的知识要通过阅读、广播、电视及人的交往中获得。学习的层次越高,自学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数学竞赛必须要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从竞赛试题看,竞赛题的许多知识来源于课本,又远超出中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高考题接轨,这就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这些知识无法通过课堂上讲授进行解决,必须通过学生自学来完成的。自学能力是数学竞赛选手独立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广泛猎取知识,见多识广。

三、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竞赛是智力的竞赛,不是知识的竞赛”,这是目前全国数学竞赛命题的指导思想。因此,数学竞赛中有很多内容是以高中数学为背景而解答则是一般中学生力所不能的,鉴于这一特点,我们着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般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统摄问题能力等,并在平时辅导中体现一些思维能力培养的专题训练,这些试题主要来源于历年高考、初赛试题、通过测试、讲评、讨论、个别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我们通过以下方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一题多变、多解——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一方面要求思维的感受力强,即敏感;另一方面要求思维速度要快,力争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对信息的处理。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设障等训练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题多变既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的特点,又可以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对学生有所启迪,克服思维的单一性和狭隘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一题多解,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若命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给出同一个条件,演变出许多题,而“解”却只有一个或是运用一个反应规律,解决不同形式的多道习题。

教学中,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习题表面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异中求同的多题一解训练将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产生飞跃,这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具有相同或相似解题方法的许多题目,只要对其中一个题目深入研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核心,找到共同的规律,达到真正理解和运用,类似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收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

3、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数形结合其思想就是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和补充。以此开阔解题思路,增强解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探索出一条合理而简洁的解题途径。可分为用数求解形的题目和利用形求解数的题目。

4、类比推理——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联想和某些意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数学事物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应突出激发学生创造、想象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从而使问题在情境中得到解决,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获。

四、提高素质,发挥潜能

竞赛尖子的培养,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更要重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它可激励学习的热情,使产生乐不知倦的求知欲、坚强的毅力和成功的信念,可以调动人的创新意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因此,我们在辅导学生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努力开发其非智力因素,我们认为应做:经常找学生谈心,使其养成对任何事物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经常鼓励和培养其对科学探索孜孜追求的精神,养成平时对待学习的严肃性态度;训练其对事物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的能力。只有具备坚忍不拔意志,勇于吃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才能使知识达到升华,潜能达到充分发挥。

篇3: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德育,意义,课程,活动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本文简介: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大有学区校长:王爱琪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执行)》,明确地把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这将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自此,活动课程对于德育更有它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将会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逐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本文内容:

德育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大有学区校长:王爱琪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执行)》,明确地把活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这将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

自此,活动课程对于德育更有它独到的价值。研究和实施好德育活动课程将会改进我们现有的德育状况,逐步建立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科学有效的教育过程。本文试就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理论基储基本功能等方面发表一

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新的德育模式的建立有所裨益。

一、从德育的本质说开去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一个事物,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依此对之采取符合其规律的科学方法,德育也是这样。

德育的本质是把德育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胡守芬认为,德育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含法制)、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鲁洁和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中提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治动过程。两种说法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德育是一

种教育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与智育育智、体育育体不同,德育是育“德”。虽然对“德”的理解存在着不同意见,但通过概括和分类,大家较为认可的是:“德”包括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素质。

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组成,其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指导调节这些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诸如怎样对待国旗国歌,怎样保护大自然并与之共生存,法律的具体条文,道德规范等。指导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有政治观,法权思想,人生观,良心等。不管是哪一方面,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甚至起源都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以此为内容的德育就必须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进行,即以实践性的活动为主要途径,并以此为中心构建新的科学有效的德育模式。正如戚万学博士在他的《活动道德教育论》中所说:“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对活动道德教育范畴这一

界定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一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不仅道德教育,整个德育都应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教育。

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根据

“活动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来的。但活动式教学,活动教育的思想却由来已久,杜威之前就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的以儿童为本,适应自然的活动教育思想,这都给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实践奠定了基矗在中国,孔子的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等都是对活动教育的探讨。这其中,杜威不仅提出活动课程,还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传统的以“学科、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应转到以“个体经验、活动、学生”为中心上来。

杜威的理论有其偏颇之处,但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倡的重视儿童的特征,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愿望的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尤其是在新的世纪所要迫切提倡并贯穿实施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

杜威的活动课程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有效掌握,但对今天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德育改革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我们今天的活动课程又不等同于杜威的活动课程。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概括杜威的活动课程,“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九五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中概括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后者与前者的重要区别在于我们的活动课程是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克服了前者的许多不足。

对于德育来说,活动课程的实施不是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方面的简单修补,而是新的德育模式建立的契机和起点。这不仅是因为传统的学科中心的德育不能体现德育的本质,还在于德育活动课程有深刻的哲学依据和心理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活动学说是德育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矗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本质的显现。?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社会现象看作“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结果,认为应通过揭示人的活动及其发展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矗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些关系正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德育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又不同于其它社会现象,德育是以规范人的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现象。因此,德育活动课程既能体现人的本质又与德育的本质一致。

德育活动课程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活动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理体系的逻辑起点,他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活动的方法。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德育就是一个将外在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的规范和意识内化为个体的品德,个体再在活动与交往中将这些社会规范和意识外化于社会。苏联的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的活动与意识统一的活动心理学理论更重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和对象性、活动心理学理论也为德育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特征及功能

德育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德育活动课程是与德育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活动课程可表述为:为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法制和道德方面的素质而设计和组织的活动课程。

传统的德育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个部分,以固有知识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这不仅不符合德育的基本规律,也不能担当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征重任。尤其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或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的德育课程应该是主要由活动组成。同德育学科课程相比,德育活动课程有如下鲜明特征:

1.实践性。学科课程重在认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同其他课一样,教师讲得多,引导得少,学生听得多,行得少,从而造成灌输和死记硬背,久而久之还形成学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性的德育活动课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符合德育规律,尤其符合小学、初中学生的特点,从而使教育富有成效。

2.学生主体性。以学科为中心的德育课程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充分的条件,学生的自主活动受到限制,面而德育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组织开展的,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3.经验的活动性。学科课程把系统的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已有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活动课程则是把经验以活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种经验既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个体,也可以以活动的形式重组。显然活动性的经验更能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

虽然德育活动课程还有其他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但同学科德育课程比,学习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经验活动性是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尽管德育活动有它的特征,但与德育学科课程在育“德”这一共同目的上是统一的。在共同的目标下,德育学科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各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呢?

让我们先看一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功能关系。对此,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主次说。即认为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补充。

二是并重说。即二者无主次,轻重之分。

三是分工说。认为学科课程为全面发展打基础,活动课程发挥特长育人才。

以上几种观点都认识到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两类课程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来说,以上三种提法都不甚理想。如前面所说,德育的内容是用来规范和指导人的行为的,人的本质是表现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抽象的推理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应以德育活动课程为中心,必要时辅之以德育学科课程。

品德素质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其中应从哪一方面入手或哪一方面在个体的品德形成中更具决定作用呢?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口答,认知主义强调知,行为主义强调行,并各自从自己的出发点着手品德素质的培养。德育是知行统一的教育,情感和意志促进着知和行。在德育中,四方面都是不可缺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德育学科课程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但不能提供实践的机会,不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并培养情感和意志。何况,认知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判断和选择能力,传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实际上连完整意义上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并未完成。

德育活动课程不仅从知情意行各方面发展个体的品德素质,并且能把知情意行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在为德育组织的活动课程中,学生需要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进行理解和推理。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多,因此认知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行的方面得到了最充分地训练。

情意方面也在活动中,在相互间的交往中得到培养。并且德育活动课程在这几方面的培养是综合的,即使有所侧重也不是单纯独立的。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应以德育活动课程为中心,德育学科课程为辅。即品德的培养应坚持实践论,在实践性、主体性的基础上构建二十一世纪的德育模式。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8》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