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日期:2020-12-0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本文关键词:工作总结,隐患,地质灾害,检查,项目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本文简介:****项目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为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安全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文件,工区及时组织各施工部及各厂队办公室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深入贯彻公司及分局关于安全生产的指导精神,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

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本文内容:

****项目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

为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安全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文件,工区及时组织各施工部及各厂队办公室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深入贯彻公司及分局关于安全生产的指导精神,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一、加强领导作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根据公司【2014】20号《转发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项目部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成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领导小组。由工区经理任组长、安全总监任副组长,各施工部、办公室及厂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组织及监督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督落实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落实,项目部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检查防治工作,按照“分区分片,落实到人”的原则,在工区所属各施工隧洞、各作业面开展地质隐患排查并落实防灾措施。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迅速落实防灾责任,做到责任到基层、到个人。经过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工区所属各施工部、各厂队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都明确了责任人和联系人,全区由上至下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施工部及办公室组织协调、各相关单位具体实施的三级群测群防体系。

二、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地质灾害。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工区各施工面的具体情况,制定下发了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防洪度汛应急预案》、《边坡坍塌应急预案》并召开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检查工作会议,对全工区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下发了防治方案和预案,充分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及隐患排查工作。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及警示工作,提高全员防灾意识。

(一)、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宣传人人皆知,切实增强全体员工防灾、避灾、减灾的意识。把由于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等人类活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归类进行宣传培训

1、崩塌:爆破震动、开挖坡角、弃土不当、排水进入岩土体裂隙等往往造成破裂的岩土体崩落。

2、滑坡: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因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库的浸溢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排放,农业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量,诱发滑坡;水库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坡体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

3、泥石流:不合理的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使山坡稳定性破坏,很易产生泥石流。

(二)、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广为人知,积极组织对各施工部及厂队的全体员工重点是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训及具体工作安排会。

1、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及监测责任人、监测人掌握了监测方法和临灾预警方法,明确了监测人的职责

(1)熟悉、了解、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关灾情情况和变化情况,并随时报告,协助进行地灾调查及防治知识宣传;

(2)汛期严格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全天侯监测;

(3)发现临灾迹象,按照规定发警报并组织将人员迅速转移,并迅速上报灾情;

(4)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治理工程设施管理保护。

2、建立起群测群防网络;群专结合防灾预警网络;气象预报预警网络等。增强了全体员工的防灾意识和识别地质灾害的能力。

(三)、通过观看视频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到各施工部。使工区全体员工及时掌握了地质灾害基本情况、预警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等内容。在汛期来临之前,将宣传画张贴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地方,同时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了警示宣传牌,划定了危险区。

四、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一)、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网络。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由安质部联合工程部、综合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排查巡查组,在雨季进行流动巡查。现场各施工部专职安全员及现场值班人员对监测点每天进行监管巡查并认真做好了每日值班巡查记录。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类型设立警示牌,做好监测记录。同时,保持信息畅通,及时将公司及分局的文件精神及新的方法、措施传达给一线工作人员。

(二)、完善地质灾害防范的各种法规制度

1、建立地质灾害检查排查制度。由安质部联合各施工部负责人定期对工区所属各作业面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检查排查活动,对检查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

2、地质灾害预报,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由各施工面的监测人员每天对气象台预报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记录上报。

(三)、做好汛期灾害应急调查准备,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确保灾情及时准确上报。

巡查组巡查人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和危险区域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监测点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立即上报分局及上级主管部门并视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五、认真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加强防范,狠抓落实。

(一)、地质灾害排查情况

根据公司文件精神,于4月20日对工区所属各施工作业面范围内所有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①、3#隧洞斜井洞口生活区宿舍后土坡局部坡体下滑,②、3#隧洞斜井洞口生活区宿舍平台局部坡体下滑、③、3#隧洞斜井洞口卷扬机房平台基础边坡局部裂缝,④4#隧洞进口值班室平台土坡局部坡体下滑⑤、5#隧洞进口两侧坡体小面积裂缝、垮塌。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工区地质灾害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紧急召开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问题分析研讨会,由工程部牵头,联合安质部及施工部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制定了隐患整改方案,并由各施工部负责人落实实施。

(二)、地质灾害整改落实

对3#隧洞斜井洞口土坡下滑,采取了对下滑土体清理,砌筑浆砌石挡墙防护的方案进行灾害预防整治,已治理完毕。卷扬机房平台基础裂缝,采取了码放钢筋石笼护坡进行整治,已按要求治理完成。针对4#、5#隧洞进口坡体下滑、垮塌问题采用了反铲削坡,打安系统支护锚杆,并进行混凝土喷护方式进行治理,已按要求治理完毕。

(三)、坚持制度,落实措施,强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各地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各类地质灾害的典型特征及预防措施,增强全体员工的防灾减灾的主动性。

2、严格控制隧洞开挖爆破的装药量,严格火工材料领用制度;做好洞内渗水的抽排工作,对抽排水系统制定优化方案;做好弃渣场的石渣的堆积规划工作,严禁堵塞河道及排洪沟;杜绝各种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3、夯实基础,加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在已建立的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部工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切实落实各施工作业现场的基层防灾责任。

4、及时排险,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理。

5、常抓不懈,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各地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及时上报、应急现场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措施。

篇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试题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试题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试题,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试题 本文简介:/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②印度洋地震海啸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④城市火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共同的作用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试题 本文内容:

/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

②印度洋地震海啸

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

④城市火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共同的作用。据此完成2~4题。

2.孕灾环境包括

①大气圈

②岩石圈

③水圈

④生物圈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属于致灾因子的是

①洪水

②山崩

③地球表层

④自然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是

①致灾因子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危害和不利影响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

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对比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A.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

B.火山喷发、台风、泥石流、洪涝

C.滑坡、寒潮、风暴潮、洪涝

D.泥石流、地震、飓风、干旱

6.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A.寒潮→低温→霜冻

B.台风→风暴潮→洪水

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河流中,可能发生凌汛现象的是

A.松花江

B.密西西比河

C.莱茵河

D.尼罗河

8.泥石流是指斜坡上或沟谷中的泥、砂、石块等碎屑物质与水混合而形成的流动现象。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泥石流多发的是

A.日本

B.蒙古

C.荷兰

D.新疆

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下图),完成9~10题。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集水线

B.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分水线

C.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

D.流域面积的大小与周围地形有关

10.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

D.植被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完成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A.地震、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泥石流

D.地震、台风

12.图中台风路径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B.台风路径处多山地丘陵

C.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D.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

读“海平面升高及某国土地变化示意图”(下图),完成13~14题。

13.A国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其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升高

B.地势低平,容易积水

C.全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D.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14.关于M、N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M河源头区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N河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

B.M河有凌汛现象,N河没有

C.两条河流的含沙量都很大

D.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下表为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地区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主要灾害种类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酸雨、雪灾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

15.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草场面积广阔,牧畜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C.冬季气候寒冷,1月均温低于0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16.欧洲和北美洲存在同一项农业灾害,显示出下列何种地理特征

A.自然资源过度开发

B.工业化程度高

C.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过多

D.纬度跨度大,农业灾害类型多

生物入侵,又称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的过程。据此完成17~18题。

17.近年来,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北美一只黄花先后在沪、苏、浙、赣等地迅速蔓延,严重影响原有植被。其根本原因是

A.该地区气候暖湿,适宜其生存

B.该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一只黄花在该地区没有天敌制约

D.一只黄花在新环境发生了变异

18.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水域大暴发,而在北方水域却未形成生态灾难,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无其天敌,北方有其天敌

B.南方水域广阔,北方地表水贫乏

C.南方水污染较轻,北方水污染严重

D.南方冬季温和,北方冬季寒冷

读表及“震中分布示意图”,完成19~20题。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

烈度

震级

5(km)

10(km)

15(km)

20(km)

3

5

4

3.5

3

4

6.5

5.5

5

4.5

5

8

7

6.5

6

6

9.5

8.5

8

7.5

7

11

10

9.5

9

8

12

11.5

11

10.5

19.据表可以看出,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是

A.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B.烈度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与震级呈负相关

C.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D.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20.图中A地位于震中,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纵波)以8千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那么位于图中B处的某海轮将于地震发生后约多长时间有震感

A.30秒

B.40秒

C.50秒

D.60秒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读表回答7-9题。

地点

人口密度

(人/km2)

与震中的距离km

地震发生时间

(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早上4:00

7.1

1820

21.从表中资料看,不能明确判断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22.Y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6:30,Y地所采用的标准时是

A.东五区的区时

B.东六区的区时

C.世界时

D.以上都不是

23.Y地死亡人数比X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A.人口密度大

B.距震中近

C.地震发生时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四川汶川(30.6°N,103.3°E)发生8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周边地质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截止到5月17日,全国各地支援灾区捐款捐物总价值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据此回答21—25题。

24.地震发生地区位于(

A.季风区和非季风过渡地带

B.

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C.长江支流岷江与干流交汇处

D.亚欧板块内部的川西高原附近

25.地震发生时,东半球所处区域(

A.全部处在5月12日

B.大部分处在5月12日

C.少部分处在夜半球

D.大部分处在夜半球

26.地震发生地区当天与下列几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的是(

A.1月28日

B.4月15日

C.8月3日

D.10月17日

27.该地震使震中附近河流沿岸多处发生滑坡崩塌,致使河流堵塞,其最大潜在威胁是(

A.滑坡体与河水一起形成泥石流

B.土坝堵塞河道,上游水位上涨,易诱发地震

C.土坝不牢,跨坝后洪水飞泻直下,危及下游地区

D.多处堰塞湖拦水,致使下游地区干旱缺水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震后灾区的光缆干线网和微波干线网讯中断,严重影响与灾区联系

B.

“时间就是生命”,救灾物质主要靠航空运输到达灾区

C.利用对灾区全天候航空拍摄,可以全时性指导救灾

D.该地震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地质灾害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31.0°N,103.4°E)发生了8.0级地震。地震造成巨大的灾害。另外,5月13日地震灾区有中到大雨。

材料二:四川盆地西部地质构造分布图(甲图)。

材料三: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图(乙图)。

(1)阅读材料,试分析说明此次汶川地震的成因。

(2)分析地震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0.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1975~2001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各类型统计

气象类灾害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类灾害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类灾害

6.7

1.2

3.1

0.5

0.2

11.7

各大洲统计

19.5

23.9

38.0

13.2

1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亚洲发生次数在各大洲中居首位的灾害类型是什么?世界上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类型是什么?

(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

(3)非洲的生物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31.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右面甲图和乙图都是以某海湾为中心,并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

(2)2007年3月3~5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乙图中②海湾出现了3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并比较山东省与辽宁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

(3)受风暴潮影响较大的部门有(

)

①海洋运输

②海水养殖

③风力发电

④海上石油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3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是______坡,试分析原因。

(2)东、西两坡在暴雨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坡,原因是________

(3)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图中西侧的森林将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5)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图示地区应怎样做才能够“缩小”灾情?

33、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突然袭击美国南部沿海,导致美国南部许多城市一片汪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城市的名称是

,当飓风中心移到图中C点附近时,该城市吹

风?

(2)该飓风在墨西哥湾沿岸登陆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述台风和飓风的异同,请提出一条减轻其灾害的重要措施。

1.B

判断自然灾害时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看诱因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是否有承灾体。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虽然有自然的作用,但缺少承灾体,即不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不属于自然灾害。造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因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森林火灾的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仍属自然灾害。而城市火灾毫无疑问是人为的。

2~4.2.D

3.A

4.C

第2题,自然灾害孕育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圈层之中,它们构成了孕灾环境。第3题,自然异变都是致灾因子,③④属于孕灾环境。第4题,自然灾害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然异变,二是受灾客体。②中没有受灾客体,④中不具备自然异变,它们都不能构成自然灾害。

5.A

自然灾害中,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地震持续时间最短。

6.C

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表述错误。

7.A

发生凌汛现象的条件:一是冬季气温在0

℃以下,二是河流从较低的纬度流向较高的纬度。

8.A

泥石流发生一是要有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二是要地形起伏大(沟谷发育)。蒙古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且相对高度小;荷兰地势低平;新疆干旱。

9.D

等高线弯曲最大处可能是山谷,也可能是山脊,山脊处为分水线,山谷处为集水线,故A、B两项不正确;流域的边界为山岭或高地,并不仅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故只有D项正确。

10.C

因为地面坡度小,则河道排水速度应较慢,不易形成洪水,故选C项。

11~12.11.B

12.A

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地表现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故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

13.B

图中A国为孟加拉国,该国地势低平,容易积水,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因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14.A

图中M河为布拉马普特拉河,其上游为雅鲁藏布江,其源头区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N河为恒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15.B

欧洲冬季降水量较其他大洲多,主要是因为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影响,冬季温和湿润,气旋活动频繁。

16.B

欧洲和北美洲都存在酸雨的影响。酸雨的发生是因为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多,酸性气体在空气中与水汽发生反应形成酸雨,影响农业生产。

17.A

一只黄花在我国江南地区的迅速蔓延,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适宜它的生存。

18.D

水葫芦在我国南方水域大面积暴发,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对其生长无制约作用;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有结冰期,对水葫芦的生长繁殖起了制约作用,故未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生态灾难。

19.A

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20.A

图中A、B经度大约相同,纬度相差2°,故两地的水平距离约222千米,A点距震源100千米,根据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可推出B地距震源约240千米,即地震发生后约30秒B地会有震感。

21.A

22.D

23.D

24.D

25.A

26.C

27.C

28.A

29.(1)位于断层活动带,地壳运动较活跃;岩层沿断裂带断裂并释放巨大的能量。

(2)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灾情重;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而经济损失上升。

(3)北川地处县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交通设施密集。

30.(1)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气象类灾害。

(2)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发生地震的概率较小;地形起伏小,干旱面积广,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少。

(3)非洲气候干热,特别适宜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非洲经济欠发达,控制病虫害的能力弱。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同时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31.(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的风暴潮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

(2)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辽宁省未发生风暴潮,山东省受风暴潮影响大;偏北风(东北风)助长了潮势,辽宁省沿海为离岸风,山东省北部沿海为向岸风。

(3)D

32.(1)西

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东

东坡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3)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4)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高。

(5)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33

(1)新奥尔良

西北风

(2)该飓风强度大、推进速度慢(或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墨西哥湾北岸地势低平。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3)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只是因为产生的海域不同而名称不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印度洋或大西洋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者以上的称之为飓风。加强台风

(飓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飓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篇3: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

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管理规定,建房,村民,地质灾害

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 本文简介: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53号《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已经2014年5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省长王学军2014年5月30日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

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 本文内容: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253号

《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已经2014年5月22日省人民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长

王学军

2014年5月30日

安徽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

第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防护、节约用地和统筹兼顾的原则,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发展改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财政、林业、农业、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村民建房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负责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的建设规划审查或者许可、用地审核工作,依法查处农村村民违法建房行为。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村民建房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安全建房宣传教育活动。

第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统筹安排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用地。

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规划中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确定危险区的范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等情况,并予以公告。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编制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区内农村村民建房选址,应当避开禁止建设区,尽量避开限制建设区。

第五条

以下区域应当列入禁止建设区:

(一)已经发生并且可能再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区域;

(二)具备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区域;

(三)地下有溶洞、裂隙发育,地表松散覆盖层较薄,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

(四)开采地下矿产可能引发地面塌陷,或者已经发生采空塌陷而目前仍然不稳定的区域;

(五)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第六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建房的,应当按照《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建设规划许可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对使用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非农用地建房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予以建设规划许可;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建设规划许可,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确需占用农用地建房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农用地转用审批批文和有关证明材料之日起1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县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意见之日起15日内作出决定,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予以建设规划许可;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建设规划许可,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零星分散建房,在取得建设规划许可后,依法需要申请建房用地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申请人持所属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同意意见和拟使用宅基地的位置、面积以及界址范围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提交本人身份证明、户籍登记家庭成员身份证明。

(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组织国土资源和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对建房用地进行现场踏勘,并提出踏勘和审核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

(三)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用地的决定。批准用地的,告知建房村民在房屋建成后依法申请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手续;不批准用地的,自作出不予批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不予批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涉及林地的,按照林地保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八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应当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遵循建设质量标准,符合抗御地质灾害的要求。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在中心村、小城镇、经济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周边等区域,为搬迁村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应当委托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机构对建房选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九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应当尽量避免切坡建房。因选址困难确需切坡建房的,应当在乡(镇)国土资源、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监督与指导下,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实施,并做好坡体的防护。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切坡建房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实施管理。

第十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发展改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财政、林业等部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依法设立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等。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美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公路建设、危桥改造、土地整治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兼顾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村民安置等,统筹安排物资和资金。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对居民点、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口密集且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区域,应当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现险情、发出预警。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镇)、村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进行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将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

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动员村民委员会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对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和通信、广播、电视盲区以及偏远地区的人群,应当采取逐户通知、邻里转告等有效方式告知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四条

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监测隐患发展变化;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并组织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序组织村民安全转移,并在危险区域划定警戒线,设立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在灾害威胁消除后,方可通知村民返回原址居住。

第十五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村民就近搬迁。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村民,应当及时搬迁。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村民搬迁扶持办法。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在分解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农村村民搬迁建房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安全建房。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内,优先保障地质灾害危险区农村村民搬迁建房用地。

第十七条

农村村民搬迁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保持不变;迁居城市的,原宅基地权益保持不变。

农村村民将原宅基地退还集体,进城购房或者在乡(镇)人民政府规划选址区建房的,享受有关补助和扶持政策。

迁入地的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保证迁入的村民在土地、户籍、子女入学、农村低保、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和就业等方面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农村村民建房管理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安全建房目标责任实施意见。设区的市、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级签订农村村民安全建房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进行考核。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村民建房实施监督管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建房巡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建房行为。

村民委员会对在禁止建设区建房,或者未依法取得建设规划许可和用地许可擅自建房的行为,应当及时劝阻和制止;劝阻和制止无效的,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违法建房的行为,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举报。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要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

(二)未按照要求对集中建房选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未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对零星分散建房选址进行现场踏勘并提出意见的;

(四)未按照要求实施监督管理,未建立巡查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的;

(五)未履行法定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本规定承担协助管理责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村民未依法取得建设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建设规划许可规定在村庄规划区内建房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拆除。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村民在禁止建设区建房或者未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切坡建房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房。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三)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因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已经多次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四)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指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而目前仍然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第二十四条

山洪多发区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6—

    以上《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项目地质灾害隐患检查工作总结(2)》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