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XX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日期:2020-12-0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2018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金属材料,九年级,试题,单元,新版

2018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第八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D)A.金B.银C.铜D.铁解析: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

2018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第八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D

)

A.金B.银C.铜D.铁

解析: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Au、Ag、Cu、Fe、Sn五种金属中铁的位置最靠前,其金属活动性最强,故选D。

2.(2016北京)下列金属中,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的是(

C

)

A.ZnB.AlC.AgD.Fe

解析:金属锌、铝及铁的金属活动性都比铜强,可以将金属铜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银的活动性弱于金属铜,不能将金属铜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Ag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反应Cu+FeSO4Fe+CuSO4可以发生

B.反应Fe+2AgNO32Ag+Fe(NO3)2可以发生

C.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

D.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解析:由于金属活动性Fe>Cu,反应Cu+FeSO4Fe+CuSO4不可以发生,故A错误;由于金属活动性Fe>Ag,所以反应Fe+2AgNO32Ag+

Fe(NO3)2可以发生,故B正确;由于金属活动性Cu>Ag,铜片放入AgNO3溶液中,会发生反应生成Cu(NO3)2,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故C正确;由于金属活动性Fe>Cu,铁丝插入CuSO4溶液中,会发生反应置换出铜,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故D正确。

4.(2017重庆)化学世界绚丽多彩,下列实验中有关颜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出现蓝紫色火焰

B.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C.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

D.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解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A正确;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B不正确;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木炭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对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加强热会出现红色物质铜,C正确;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D正确。

5.金属Ni、Mn分别放入其他三种金属X、Y、Z的盐溶液中,反应的结果(有无金属析出)如下表所示。

X盐溶液

Y盐溶液

Z盐溶液

Ni

Mn

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

A.X

Mn

Y

Ni

Z

B.Z

Ni

Y

Mn

X

C.Z

Mn

Y

Ni

X

D.X

Mn

Ni

Y

Z

解析:由金属Ni与盐溶液的反应情况可知,它们的金属活动性Ni>Z,NiY,Mn>Z,MnMn>Y>Ni>Z。

6.金属材料的使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用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是常用的方法,如4Na+TiCl44NaCl+Ti,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C

)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D.以上三种均不是

解析: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7.金属、金属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

B.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常用来制造人造骨

D.银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电线

解析:不锈钢抗腐蚀性好,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械;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用于制造炊具;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常用来制造人造骨;银具有很好的导电性,但银的价格较高,一般不用于制电线。

8.(2016宜昌)能验证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试剂是(

A

)

A.Zn、Ag、CuSO4溶液

B.Zn、Cu、Ag、H2SO4溶液

C.Cu、Ag、ZnSO4溶液

D.Ag、ZnSO4溶液、CuSO4溶液

解析:A.锌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而出现红色固体,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银和CuSO4溶液不反应,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可行。B.锌能与H2SO4溶液反应,铜、银不能与H2SO4溶液反应,证明锌比铜、银活泼,但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C.铜、银都不与ZnSO4溶液反应,证明了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银,但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D.银不与ZnSO4溶液、CuSO4溶液反应,证明锌、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但无法比较锌、铜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

9.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粒和铁粉。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

A.天平指针最终偏向加锌粒的烧杯一边

B.天平指针最终偏向加铁粉的烧杯一边

C.天平平衡

D.开始时,天平指针偏向放锌粒的烧杯一边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硫酸是足量的,则产生的氢气量由金属决定,由于金属的质量相同,铁产生氢气的质量多,最后天平指针指向放锌粒的一边;由于锌粒和铁粉与酸的接触面积不同,无法比较反应的速率,则无法判断反应过程中指针的偏向。

10.(双选题)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浓度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AD

)

A.放出H2的质量是A>B>C

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B>C

C.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D.相对原子质量是C>B>A

解析:由图知放出H2的质量是A>B>C,A正确;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故相对原子质量是C>B>A,D正确;由图可知,反应速率B>A>C,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是B>A>C。

11.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B

)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稀硫酸是足量的,说明锌粉和铁粉完全反应,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锌粉放出氢气较少,铁粉放出氢气较多,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故与酸反应较快,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较少,所以选B。

12.金属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金属资源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大力开采矿物以保障金属材料的供应

B.提高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率

C.在金属制品上刷漆、涂油等防止金属腐蚀

D.用特种塑料代替金属制造机器的零部件

解析:金属资源的保护:(1)防止金属锈蚀。防锈蚀的方法有(以铁为例):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表面覆盖保护层,如涂油、涂油漆、镀其他金属、形成氧化物保护膜等;③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如加入镍、铬使其变成不锈钢制成合金。(2)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替代品等。

13.如图所示,有一段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取一块废旧石棉网上剪下的铁丝网,用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再向瓶中加入3~4

mL食盐水,迅速塞紧瓶塞,过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是(

A

)

A.比原来大

B.比原来小

C.先变大,后变小D.无明显变化

解析: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盐溶液能够促进金属生锈;锥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后,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比原来大。

1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常温下金属均为固态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的纯金属不同

解析:大多数金属常温下为固体,但是汞常温下为液体,B项不正确,其他各项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15.(2016河北)下列验证Zn、Fe、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中(“”表示未进行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选项

金属

盐溶液

A

B

C

D

ZnSO4溶液

Fe

Ag

Fe

FeSO4溶液

Zn

Ag

Zn

AgNO3溶液

Fe

Fe

解析:A.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铁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能验证;B.铁不能与硫酸锌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银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能验证;C.银不能与硫酸锌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锌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该组合不能验证Fe、Ag金属活动性顺序,故不能验证;D.铁不能与硫酸锌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铁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能验证。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5小题,共27分)

16.(2016娄底)(3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铝可制成电线,主要是利用其有良好的延展性和

导电

性。

(2)金属生锈是世界面临的难题,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

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共同作用的结果。

(3)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请再写出一条有效途径: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等(合理即可)

解析:(1)铝可制成电线,主要是利用其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金属生锈是世界面临的难题,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3)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还有:金属的回收和利用,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17.(2016北京)(4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

(1)如图是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件文物,其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C

(填序号)。

(2)出土的铁质编磬锈蚀严重,金饼却依然金光灿灿,从物质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铁的活动性强于金

解析:(1)根据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及合金,从中找出金属材料;(2)出土的铁质编磬锈蚀严重,金饼却依然金光灿灿,由此可说明铁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金不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铁的活动性比金强。

18.(7分)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图甲中发生反应后能生成

色固体,做该实验时,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可以防止

集气瓶底被炸裂

(2)小伟同学从生活中发现,在潮湿的空气中铁比铜更容易锈蚀,由此他认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填“强”或“弱”)。他还想通过一个实验(如图乙)来进一步证明,图乙中A为金属铁,你认为B是

CuSO4(或CuCl2)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

Cu+FeSO4(或Fe+CuCl2Cu+FeCl2)(合理即可)

解析:(1)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剧烈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做该实验时瓶底应铺一层细沙或加入少量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2)铁比铜更容易锈蚀,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也可用铁与铜的化合物溶液反应来验证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9.(5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属,请依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下列不属于合金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A.硬铝

B.铁

C.不锈钢

D.焊锡

(2)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继而进入铁器时代,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由此可知,利用金属的早晚主要和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或冶炼的难易程度)

有关。

(3)将一定量的铁粉投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渣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Cu

(填化学式),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AgNO3

Fe(NO3)2+2Ag

解析:(1)硬铝属于铝的合金;铁是一种金属单质,不属于合金;不锈钢是铁的合金;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2)金属的开发和大规模利用的时间早晚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金属越活泼,冶炼难度越大,开发和利用的时间越晚。(3)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则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当硝酸银完全被置换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铁,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20.(8分)为了探究金属Mg、Zn、Fe的活动性顺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度相同的盐酸,分别加入足量的、大小相等的Mg、Zn、Fe,立即把三个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各试管口上。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HClFeCl2+H2↑

(2)气球膨胀速度最快的是

A

(填试管编号)。

(3)该实验表明,实验室一般选用锌而不选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

锌反应速度适中,容易控制(或镁反应速度太快,铁与酸反应速度太慢)

(4)若将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与图像情况符合的是

D

A.铝粉、铁粉和硫酸均有剩余

B.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C.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

D.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

解析:(1)铁与盐酸反应,铁转变为亚铁,即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2)三种金属中,镁的活动性最强,放出氢气速率最大,所以放入镁的A试管气球膨胀速度最快。(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求反应速度不能太快,反应太剧烈不宜于控制;也不能反应速度太慢,太慢收集需要太长时间;镁与酸反应太快、铁与酸反应速度太慢,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选用这两种金属。(4)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说明硫酸全部参加反应,消耗相同的硫酸,需要铁的质量大,故铁先消耗完,铝有剩余。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20分)

21.(10分)铬(Cr)是重要的金属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r、Al、Cu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假设】

A.Al>Cr>Cu;B.Cr>Al>Cu;

C.

Al>Cu>Cr

【设计实验】

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打磨过的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金属

Cr

Al

Cu

与盐酸反应现象

缓慢产生气泡,金属逐渐溶解

快速产生气泡,金属迅速溶解

无明显现象

【控制实验条件】

打磨三种金属发生的是

物理

变化;上述实验使用等浓度的盐酸的理由是

控制变量(不同浓度盐酸与金属反应的速率不同)

【得出结论】

原假设中正确的是

A

(填“A”“B”或“C”);写出铬(通常显+2价)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r+2HClCrCl2+H2↑。

【结论应用】

根据探究结果,在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铬,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AlCl3、CrCl2

解析:【提出假设】

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分别是:Al>Cr>Cu、Cr>Al>Cu、Al>Cu>Cr。

【控制实验条件】

打磨三种金属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附着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上述实验使用等浓度的盐酸的理由是控制变量(不同浓度盐酸与金属反应的速率不同)。

【得出结论】

铬与稀盐酸能够反应,说明铬比铜活泼,产生气泡不如铝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剧烈,说明铬不如铝活泼,因此原假设中正确的是A;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r+2HClCrCl2+H2↑。

【结论应用】

在CuCl2和AlCl3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金属铬,铬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铬和Cu,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

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铬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AlCl3、CrCl2,可能含有CuCl2,也可能不含有CuCl2。

22.(2016咸宁)(10分)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2CuSO4+2H2O。

(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2)蓝色溶液B中的物质是

CuSO4、H2SO4

(填化学式)。

(3)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4)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生锈需要空气中的

H2O、CO2

(填化学式)。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

BD

(填字母)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解析:由题意可知,废料中的铜与氧气、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蓝色溶液中含有硫酸铜,根据蓝色溶液中加入铁有气体产生,说明蓝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溶液中还含有硫酸;加入铁粉是利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将铜置换出来,得到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也是获得硫酸亚铁,所以加入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使CuSO4、H2SO4完全反应;固体D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先用硫酸清洗把铁除掉,再用水冲洗,最后进行干燥就能得到铜了。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过滤。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生锈需要空气中的H2O、CO2。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B、D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8分)

23.(2016淄博)(8分)合金的种类很多,用途非常广泛,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电器的零件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中某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的其他杂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称量10

g粉末状黄铜样品放入烧杯中,量取45

mL

稀盐酸分三次加到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实验数据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稀盐酸

的体积(mL)

15

15

15

生成氢气的

质量(g)

0.04

m

0.02

试求:

(1)m的数值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根据表格可以发现,第一次加入15

mL盐酸生成

0.04

g氢气,第三次加入15

mL盐酸还能生成并且只生成

0.02

g氢气,说明直到第三次反应才结束,并且盐酸有剩余;同时说明第二次加入15

mL盐酸时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可按照第一次的数量关系(15

mL对应0.04

g)类推,而得出m的数值为0.04。

答案:(1)0.04

(2)解:根据表格可知,共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4

g+0.04

g+0.02

g=

0.1

g,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则有

Zn+2HClZnCl2+H2↑

65

2

x

0.1

g

=

x=3.25

g

所以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7.5%

答: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是67.5%。

篇2: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0》教学建议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0》教学建议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减法,上册,单元,和加,新人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0》教学建议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0一、在情境中理解“没有可以用O来表示”。可以课件动态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讲述猴子吃桃的数学故事,并记录桃子的数目。如:盘里有2个桃记作“2”;吃了1个后还剩1个记作“1”;又吃了1个以后,盘子里1个桃都没有了,怎么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交流后揭示:在数学上,一个都没有用O表示。二、注意O的写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0》教学建议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0

一、在情境中理解“没有可以用O来表示”。

可以课件动态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讲述猴子吃桃的数学故事,并记录桃子的数目。如:盘里有2个桃记作“2”;吃了1个后还剩1个记作“1”;又吃了1个以后,盘子里1个桃都没有了,怎么记?(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交流后揭示:在数学上,一个都没有用O表示。

二、注意O的写法的指导。

在教学0的写法时,教师要进行指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三、根据图意理解O的加减法的算理。

鸟窝里原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小鸟,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使学生明白:从3只小鸟中去掉3只小鸟,就1只都没有了,1只都没有就是剩了0只。也就是从3中减去3,就一个都没有了,结果就是O。

四、练习六。

第2题可以制成课件,动态演示摘苹果的过程,并把摘苹果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一些规律。还可以结合3个算式讲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用数学表达的能力。

第3题可以仿照第2题进行教学。

第4题,根据图意列出算式3+0=3、0+3=3后,帮助学生感受:在含有0的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篇3: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单元,高考,北魏,学年,文帝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二)一、孝文帝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现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总结(二)

一、孝文帝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现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二、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1.封建化

(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

(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①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②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北方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

③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⑤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

三、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共同原因

1.移风易俗

(1)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

(2)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2.共同原因

(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

(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四、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项目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目的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侧重于富国强兵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典例】

(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一步:审题意

第(1)问,答题要求两点:一是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二是“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第(2)问注意是“据材料概括”。第(3)问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步:抓关键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制度、移风易俗、迁都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第(2)问,由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融合方式多样,由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汉化是主流;由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相互交流学习。第(3)问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归纳分析。

第三步:扣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参考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历史材料题的六大隐性突破点

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1)标点符号。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

(2)材料的开头、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

(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

(4)材料中的时间、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

(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着关键的辅助作用。

(6)分值,主要是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

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从中概括其有利条件即可。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目的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北魏前期的“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可见孝文帝改革后处于自觉状态;依据“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结合材料二三的信息,孝文帝改革后,“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立场、研究方法、时代等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即可。

答案

(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以上《20XX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20XX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20XX届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检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