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5_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学案 本文关键词:法国,共和,资产阶级,专制,确立
高中历史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5_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学案 本文简介: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预习导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1.了解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统治及其覆灭。2.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3.掌握1875年宪法和共
高中历史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5_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学案 本文内容: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预习导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1.了解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统治及其覆灭。
2.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3.掌握1875年宪法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知识点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1.背景
(1)1848年底,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总统,标志着资产阶级保守派执政的开始。
(2)1851年底,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逮捕秩序党和共和派领袖,开始个人独裁统治。
(3)1852年初,颁布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独揽一切权力。
2.建立:1852年底,波拿巴登基称帝,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知识点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和战争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①对内,推行专制独裁统治,确立政治宣誓效忠制度,镇压人民反抗。
②对外,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获得大批殖民地。
(2)1870年7月,普法为争夺欧洲霸权展开决战,结果拿破仑三世投降被俘。
2.建立:1870年9月初,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知识点三
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1.背景
(1)第二帝国统治结束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存在激烈斗争。
(2)共和派力量加强,君主派因内讧力量削弱。
2.经过
(1)通过宪法
①1875年初,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多数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②同年,国民议会又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
(2)宪法内容
①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
②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拥有多种大权。
③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理由总统任命。
(3)最终确立
①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总统选举,议会两院、内阁及总统职位已全部为共和派控制。
②共和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最终确立。
3.意义
(1)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
(2)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
法国共和国政体的确立,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派别力量相互妥协的结果。
主题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经济方面,帝国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了大工业,重工业中机器生产普遍代替手工劳动,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尤为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史料二
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进行多次对外战争……击败俄国后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
19世纪50~60年代第二帝国还派遣军队侵略中国……掠夺大量财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思考
(1)依据史料分析,拿破仑三世在经济领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法国经济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三世对外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
(1)政策:实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成就:完成工业革命;金融资本发展突出,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目的:打破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海外殖民地。
影响: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频繁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重建共和国的呼声日益高涨。
【史论归纳】
1.对法国历史上两次帝制政体的认识
(1)从政体上看是倒退的,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两者统治期间都适应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需要,实现了政局稳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和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法国大革命后的共和之路之所以艰难曲折,主要原因在于法国的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封建旧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又说明了民主共和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挠的历史发展趋势。
2.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评价
(1)政治上:推行独裁专制统治,取消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强化国家机器,镇压人民反抗,这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资产阶级建立稳定统治的需要;但是专制统治违背了共和派和广大人民的意愿,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发展突出,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得到进一步壮大,为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军事上:频繁的对外战争,使法国摆脱了孤立,提高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掠夺了大量财富,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也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带来沉重的灾难,第二帝国也因战争而覆灭。
主题二
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史料探究】
史料
时间
政体
国体
大革命之前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君主专制)
封建专制
1789~1792年
君主立宪制(1791年通过宪法)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1795、1799、1802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制
1804~181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宪法)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1814~1830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宪章)
半封建性质
1830~1848年
七月王朝(1830年宪章)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
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宪法)
资产阶级帝国
1870~194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宪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考
(1)根据图表分析法国政体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宪法的颁布,这部宪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特点: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帝制、共和制几次反复;共和国确立之路充满了曲折反复,呈波浪式前进。
原因:共和国之路的艰难,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是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特别是由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缓慢,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处于弱势,共和派的力量不够强大,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法国才最终得以确立共和制。
(2)①使共和体制最终确立。②共和派得以逐渐掌握实权。③与封建君主制、帝制独裁相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④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论归纳】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原因及演变特点
(1)历程
(2)艰难原因
①法国历经近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主义在法国根深蒂固。
②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欧洲封建君主们的仇恨和恐慌,于是组织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致使国家动荡不安。
③法国大革命的艰巨性是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突出的,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深刻性。革命的深刻性使法国大革命中的反抗力量特别顽固。
④法国资产阶级分成许多政治派别,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也增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度的难度。
(3)法国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革命。
②共和制与君主制长期斗争,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1.1848年,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这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
)
A.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B.复辟势力的支持
C.中小资产阶级的支持
D.农民阶级的支持
答案
D
解析
1848年法国进行总统选举,在农民的支持下,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故选D项。
2.1870年拿破仑三世给法兰西第二帝国涂上了代议制的色彩,主要是通过(
)
A.修改宪法以扩大立法机关的职能
B.恢复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
C.取消政治宣誓效忠制度
D.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答案
A
解析
为了缓和国内紧张的局势,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调整政策,实施一些自由化的改革,1870年修改宪法,旨在扩大立法机关的职能,给帝国涂上了代议制的色彩。
3.波旁王朝复辟及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集中说明了(
)
A.法国保皇势力的强大
B.实行帝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法国人民不愿实行共和制
D.共和制与法国无缘
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这两个政权都实行君主制,这反映了法国保皇势力强大。
4.1870年9月,巴黎人民的起义主要是受到了(
)
A.普法战争的影响
B.普奥战争的影响
C.法俄战争的影响
D.英法战争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1870年巴黎人民起义背景的掌握。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激化了法兰西社会的矛盾,巴黎人民乘机起义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国。
5.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C.复辟势力导致的政治危机
D.外国干涉阻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
B
解析
A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上反映”的限制条件,C、D两项与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史实相悖。
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法律由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的权力很大。他统率武装部队,任命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并可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总统不对两院负责,仅对叛国事件负责。但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有关部长一人之副署。总统宣布议会闭会,有权召开两院特别会议,并能宣布两院延会,总统有缔结并批准条约之权。在国家利益与安全许可时,总统应将条约内容通知两院。——《世界文明史简编》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出1875年宪法中的权力分配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法国总统是如何选举出来的?
(3)概括法国总统拥有的权力。
答案
(1)体现了法国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权力制衡的特点,总统权力很大。
(2)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3)创议法律、公布法律、监督执行,统率武装部队,任命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征得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有权召开两院特别会议,并能宣布两院延会,缔结并批准条约。
基础巩固
1.据法国史记载:“农民们排着队,奏着音乐,高喊着‘皇帝万岁’,将选票投给了他。”“他”应是(
)
A.罗伯斯庇尔
B.奥尔良公爵
C.查理十世
D.路易·波拿巴
答案
D
解析
1848年,在农民的支持下,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
2.1848年2月,从英国流亡归来的拿破仑的侄子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广大选民对他寄予的共同愿望是(
)
A.巩固共和政体
B.渴望恢复帝制
C.结束动荡实现稳定
D.对外打击英国
答案
C
解析
由于法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所以广大选民对拿破仑的侄子寄予的共同愿望是结束动荡实现稳定,重现法国拿破仑帝国时代的辉煌。
3.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当时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作者代表法国的有产阶级,他们不喜欢共和政体,也不喜欢君主政体,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稳定的秩序,体现了当时法国政治局面的错综复杂。
4.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后,法国国民议会内部出现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在于(
)
A.是否实行共和制
B.是否实行普选权
C.是否建立代议制
D.是否制定新宪法
答案
A
解析
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最终共和派取得了优势。
5.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斗争的结果
B.该议会实行两院制,上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下议院实行间接选举
C.标志着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
6.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的总统选举方式强调:“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说明(
)
①君主派势力较为强大
②议会中各派分歧很大
③共和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④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
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平民可直选法国的总统
D.有利于确立巩固共和制
答案
D
解析
此条文的意义在于否定世袭君主统治,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8.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被称为“一票共和”。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C.法国君主政体的弊端、危机重重,国力日益衰微
D.议会选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共和派不妥协的斗争
答案
B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和制能够确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共和派力量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按照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
……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
——法国1875年宪法
材料二
直到1877年,保皇派依然不甘心,对共和派进行反扑,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保皇派的一家报纸狂妄地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材料三
1884年8月14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修正政府的共和国形式”“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庭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并废除了部分参议员的终身制,将《马赛曲》定为国歌,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5年宪法确立了什么政体?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三中有关规定的通过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近代政体的最终确立说明了哪些问题。
答案
(1)政体:民主共和制。体现:在规定总统选举程序时使用了“共和国”的字样。
(2)现象: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斗争,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重大意义: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进一步巩固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3)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体现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反复斗争,是共和派人士进行长期顽强斗争的结果,反映了民主化进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解析
第(1)问中的“政体”可结合材料一中“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等信息进行判断,“体现”可依据材料一中“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按照绝对多数票选出”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现象”应依据材料二中“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等信息进行归纳,“重大意义”应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角度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注意结合斗争过程、必然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70页)
一、本课测评
1.法兰西第二帝国是如何建立的?
提示
1848年,路易·波拿巴在总统选举中,利用农民对拿破仑的崇拜,当选为法国总统。又排挤共和派,发动政变,建立起个人的独裁统治。之后,又利用投票和选举两个民主工具,使他的独裁合法化,进而于1852年12月恢复帝制,号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式建立。
2.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提示
1875年由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法国政体以及议会、内阁、总统间的法律关系。这部宪法虽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但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结合课文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路易·波拿巴为什么能够攫取法国的政权?
提示
1848年的欧洲革命,使法国政局十分动荡;由于农民崇拜拿破仑,进而支持其侄子路易·波拿巴;路易·波拿巴利用了选举制度的不完善。
2.阅读与思考: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法国共和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的?
提示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使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得以完成;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取得的成果,推动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2: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政体,法国,共和,资本主义,确立
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依选举法规定的条件、以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的组成、选举方式和职权,将由一项特别法规定。第二条共和国的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
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确立共和政体素材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法国确立共和政体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众议院依选举法规定的条件、以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的组成、选举方式和职权,将由一项特别法规定。
第二条
共和国的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第四条
自本法颁行之日起,如国家参事职位出现空缺,共和国总统得在内阁会议上任命从事日常事务的国家参事。以此方式任命的国家参事,只能由在内阁会议上宣布的法令罢免。…….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在这种情况下,应在三个月的期限内召集选民团进行新的选举。
………
第八条
两院有权根据各自依绝对多数票分别所作的决议,或自动地、或经共和国总统之要求,宣布有必要修改宪法。当两院都作出这一决议后,两院将组成着手修改宪法的国民议会。
第九条
政府和两院设在凡尔赛。
——摘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篇3: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本文关键词:城市贫民,法国,法官,高等法院,制度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本文简介: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庞冠群《光明日报》(2014年11月26日16版)今日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司法宫便是昔日巴黎高等法院的所在地托克维尔尝言,“有一种社会,其法律界人士在政界不能获得他们在民间所处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体制下,我们可以肯定法学家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1789年推翻法国的君主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本文内容: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庞冠群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6日
16
版)
今日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司法宫便是昔日巴黎高等法院的所在地
托克维尔尝言,“有一种社会,其法律界人士在政界不能获得他们在民间所处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体制下,我们可以肯定法学家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1789年推翻法国的君主政体,主要应当归功于法学家。”托氏所谓的法学家正是法国高等法院的法官们。18世纪,法国13所高等法院以国王的名义在各自的管辖区内对上诉案件行使最终的审判权。作为王室法院,高法负责注册王室法令,国王颁布的任何法令非经其注册不能生效。正因拥有这样的权柄,法官们时常因财政或宗教等事务与王权产生冲突,甚至撼动了旧制度的根基。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些穿袍贵族得到了公众舆论的普遍支持,人民视之为保民官、“祖国之父”。要理解法官们在民间所享有的地位,需要认识高等法院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公共秩序维护者的重要角色。
高等法院不仅行使司法职能,还拥有行政管理功能,法官们负责维护公共秩序、进行书报检查、管理商贸交易、监督行会等,权限几乎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一个地区的高等法院往往处于城市生活的中心。自16世纪起,巴黎高法周围就拥挤着兜售杂货、书籍等物品的各色商人,还有工匠和流浪汉。在17世纪的第戎市,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深深依赖高等法院,城中至少有1/10的人口凭借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高法维持生计。位于城市中心的波尔多高法同样吸引着各色小生意人。由此可见,这些穿袍贵族不是封闭在象牙塔之中,而是生活于市井之间,公共秩序与其息息相关。
在近代早期,瘟疫、战争、灾害、饥荒频繁出现,乞丐、流浪汉比比皆是,这些因素都对公共秩序造成了威胁。从中世纪到18世纪初,鼠疫等瘟疫时常横行。面对瘟疫,高法与市政机构共同努力,颁布相关条例,以防范疾病的传染。瘟疫流行时,人们尤其怀疑那些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的乞丐和流浪汉传播疾病,因此这些城市底层贫民受到了高等法院的格外关注。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中,穷人代表了受难耶稣的形象,社会对穷人较为宽容。然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人们关于贫困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将贫困视为上帝对无赖的诅咒,并且出现了妖魔化穷人的现象,认为穷人可能是懒汉、无赖、敌人、异教徒,更可能是鼠疫传播者。同时,盛行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理论也影响了穷人的处境。旨在促进工业和贸易之发展的重商主义谴责失业,提倡开办企业,雇佣穷人劳动,从而解决工业生产不足与穷人失业问题。这为禁闭穷人并强制劳动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随着绝对君主制的发展,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四处游荡、行乞的穷人于是成为了被排斥、被监管的对象。可以说,高等法院对于公共卫生的监督与对贫困人口的控制密切关联,二者都指向了公共秩序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法院成为管理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行动者。比如,1522年左右,诺曼底高等法院曾在其内部创立了一个法庭,专门处理有关穷人的一切问题。1522年2月,它发布了一项决议:那些肢体健全的乞丐,身强力壮却总是游手好闲,聚众进行非法的娱乐活动……应当束缚住他们的一只脚,并将其放在城市的防御工事中;至于其他穷人和贫困短工,则由公共工程雇佣,应不受束缚地自由工作。1534年至1535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城市治安混乱问题,诺曼底高法还积极参与了健全穷人事务所的创建与管理工作。至17世纪中叶,该事务所又开始关注穷人的住宿问题,此举距离收容、禁闭措施只有一步之遥。
诸如此类的实践促使王权于17世纪前期开展了对于穷人的大禁闭。1629年颁布的米肖法典规定要把各城市中的穷人都围圈起来。通过1656年4月敕令,路易十四创立了巴黎总收容院,这开创了米歇尔·福柯所谓的“大禁闭”之先河。这项举措禁闭穷人和乞丐,并强迫他们参加劳动。1662年6月路易十四颁布的大敕令规定,在王国的每个城市和乡镇都建立一所收容院,以禁闭穷人。于是,一些类似的收容机构应运而生,而这些收容院的创建和管理工作往往离不开司法界人士的参与。
王室虽然出台了政策,但不予拨款,而是鼓励市政官员积极努力,并且指望个人捐赠。高法成员在收容机构的资金筹措与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法官及其家属慷慨解囊支持收容院这一既控制又救助贫民的新制度。
法官们对于收容机构的捐助也与司法界悠久的济贫传统相关,巴黎高法著名的拉姆瓦尼翁家族便是典范。高法院长拉姆瓦尼翁的夫人被称作“穷人之母”,她创立了一个组织,专门解救因债务而入狱的囚徒。她的女儿则建立了专门救助被遗弃儿童的巴黎圣母往见会。在那些并不显赫的高法家族中,济贫行为也很寻常。最能展现高法法官家庭普遍济贫的证据是法官及其配偶的遗嘱。许多遗嘱中都提及了针对教区穷人的遗赠。研究者大卫·福特瑞分析了150份遗嘱,发现其中149份首先提及对于教区内穷人的遗赠。其中多者4000里弗,少者50里弗,平均值在300-500里弗。除了遗赠给所在教区的穷人群体,法官及其家人也面向个人捐助。有的捐赠给贫困女子作嫁资;有的为贫穷的寡妇留下养老金;还有的解救身陷窘境的穷人,帮助其经营生意或出离牢狱。同时,法官们也关心穷人的教育问题。比如,有个法官赠4000里弗给弃儿收容院,就是为了给孩子们买《圣经》。还有许多遗嘱要资助法官领地村庄的学校。
法官及其家人为何热衷于救助贫民的慈善事业呢?首先,救助穷人被视作贵族的美德与义务,是构成贵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其次,依据绝对君主制理论,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助手,他应该仿效耶稣保护臣民中最弱者,而高法又自认为在人民面前代表君主,那么法官自然是穷人天然的守护者。最后,法官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施舍又是基督徒的义务,尤其可以用来悔罪,弥补往昔的过错。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促使司法界的贵族扶助贫弱。
旧制度下的高法法官惧怕城市边缘人口威胁公共卫生与社会秩序,是收容乞丐、流浪汉制度的主要参与者,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对穷人的压制,也包含了救助。在启蒙时代,一些收容机构的改革者认为,现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惩罚性的,呼吁更人道的做法。的确,收容机构大多条件很差,人满为患、空气污浊,时有疾病传播。但也应该看到,法官们所积极参与的这套收容制度在当时的法国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毕竟不再是简单驱逐社会边缘人口,而是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作为地方精英,法官及其家人同情怜悯穷苦的贫民甚至囚徒,对其施以援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高法在与王权抗衡中何以得到底层人民的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