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日期:2021-06-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动手,有效性,结题,实践,数学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不仅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1、

本课题所强调的“中高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3、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个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研究的意义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我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3、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概念的数学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使用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表、设计游戏等。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2、了解学生现状:他们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个体特点。研究形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

3、以本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

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的范本或借鉴。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改进意见,边研究便反思,是研究逐步深入,形成具体的操作措施。

调查实验法:应用调查实验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上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来反映。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料积累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完善、应用和推广以往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切实提高模式与策略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2)、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有效数学交流模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6)、培养一支具有超强教育能力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6、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自己所任教学班的动手实践性兴趣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涉及到每个学生的探究机会非常少,教师指导方法不当,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存在个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现像等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被束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要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学生们就无从下手,践行实践问题的能力就有所闭塞。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缘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不断学习与研究升本教育理念下的新思想,新观念充实教育经验,搜集整理文献,不断积累素材选定实验班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结果

在2011年7月-2012年12月为研究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

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有的放矢,注重差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高年级阶段,也离不开教师“扶”着进行操作,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作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从而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2)

鼓励交流,注重合作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论是实践环节,还是表达交流思维的形成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有些学生会做一道题,但他不会讲明白道理。这说明了什么,孩子的语言思维受束缚,所以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而合作

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明显得片面性,甚至有时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心提高。

例如,在学“圆”这一单元后,周大凤老师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操作题,准备4个相同的易拉罐和一根绳子,并测量出易拉罐的直径,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用绳子把两个易拉罐绑一周,试求绑在易拉罐周围的绳子的长度,要求:先尝试画出平面图,然后寻找联系求周长。

②分别用绳子把3个、4个易拉罐绑一周,其他要求同上。你发现了什么?上面这项实践若是由一个学生单独来做很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只有采取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基本的操作。从学生的实践反馈得知,这项实践人人都参与了合作,基本得到了——

两个易拉罐,绳子等于一个圆周长加两条直径:……

(3)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到手操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彩色纸卡,利用带有小格的学具或小正方体试着摆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摆?看谁的方法最灵活,最有说服力,道理讲得最清楚。话音刚落,学生便以小组长为中心,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两种不同的摆法,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把孩子

们在探究学习中得到

的知识给心足够的时间炫耀一下,孩子的成就感得以展现。这亲,课堂氛围就会很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规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充分准备了不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自由地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作出记录整理。最后发现总结边的大小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析,摆得数据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3、丰富呈现方式,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1)

课前体验

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觉了一次,体验了钟的神奇,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2)课中操作

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发现长方形面积中所包含的单位面积的个数是长里摆的个数与宽里摆的个数的乘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鼓励学生通过把平面图形进行剪拼操作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所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课后实践

课后实践又叫“实践性作业”,联系我们的数学实践,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实践作用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课后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

超市想把6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有效性有所提高,也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

4、巩固、利用已有成果,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常常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各快报是非题认识。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

问题。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合理与否,促进和推动了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的图形,列出算式。有一位学生用5根小棒摆了个五边形,这时我让学生猜想他里还有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可能剩下1、2、3、4根?我又问:“为什么?”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并明白了道理。

最后想说,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来创造的,而动手实践操作是探索新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重要方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七、取得的成效

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科学的、有效的动手实践方法进学生学习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有利途径。动手实践方法的教学要结合实践能力的其他几种形式进行,想、摆、说三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自淡定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二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根本”;积累了“动手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学生语言思维的开发”,总结出了“《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浅析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途径》”等经验文章及案例分析、教案设计及反思等相关文章。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具有共性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八、存在问题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导。总之,不同的学生仓皇实践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效果肯定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知识上的个性差异(2)思维敏捷、灵活(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现如今,动手实践不能只有固定的模式中进行,创新也是一种新思路。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动手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罹难2形式。一是活化思维。动手实践教学中要有价值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深度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的高峰体验。因此,我们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实践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实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多种思维应用,从而拓展了数学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兴趣是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给与学生实践上科学有效的技巧性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虽然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了,但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将会一如既往的研究和推广这一课题。

篇2: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感恩,课题,结题,报告,教育

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XXX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编号:【2013-X】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来源:XXX教育科学研究室课题主研单位:XXXXXX小学校课题负责人:XXX201年7月XX日一、项目结题简表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来源与编号XXX县教育科学研究室【2011-

感恩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XXX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

【2013-X】

课题名称: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

XXX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XXXXXX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

XXX

201

年7月

XX

一、项目结题简表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与编号

XXX县教育科学研究室【2011-9】号

XXX

职称、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XXX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主要参加单位与人员

XXX县XXX小学

XXX

、XXX

XXX县XXX小学

XXX

XXX县XXX小学

XXX

XXX县XXX小学

批准立项时间

2011.09

批准立项文号

蓬教发【2011】XX号

计划完成年限

1年

实际完成年限

1年

资助总额

8000元

1、鉴定成果

实际支出金额

8000元

实际支出中:

千元

1、

科研业务费4千元

2、

实验材料费0.5千元

3、

仪器设备费3千元

4、

出版补偿费0.5千元

5、

6、

2、期刊发表论文

3、省级及以上

3、市级及以上

4、市级及以下

5、专著出版

二、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XXX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势下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回报。千百年来,先哲谆谆教诲我们,感激生活,知恩图报。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懂得生活、懂得幸福。

当人们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询问当代科学大师霍金,是什么精神使他被困在轮椅上30多年却始终未停止过深邃的科学思考,并在科学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时,霍金缓缓抬起手臂,用不灵便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在宽大的投影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样一行字:“我有一颗感恩的心。”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一生只享受了19个月的光明,较之一般人,她遭遇了更多的不幸。可她却时时心存感激,感受生活一丝一缕的给予,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恩之心可以催生理想的火焰和奋斗的精神。感恩之心让我们常思戒勉,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心神疲惫不堪,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也还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冷漠无情,推诿责任……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自私心理膨胀,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是灾难与祸害。

心存感恩是一种明朗的心境,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我们要自觉培养和树立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情、树立感恩之德、履行感恩之责。做到从细微之处规范自己,对祖国报忠心,对社会献爱心,对集体要关心,对父母尽孝心,对自我树信心。

(二)探究感恩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的方法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忌一味灌输或责备批评。

2、系统性原则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

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施恩。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材料文件,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播放《感恩的心》、《父亲》、《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1)剖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无私的。我们还要求教师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实施亲情行动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①作亲情观察。我们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世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②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③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我们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④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

(3)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们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妈妈的账单》、《可贵的沉默》、《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亲情的震撼和洗礼。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优美亲情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循循说教。

(4)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利用家访或家长学校等机会,和家长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2、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我们具体开展了“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的“四感谢”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①开展了《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的征文演讲活动;

②开展“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多做孝心事”的活动:一、二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至五年级开展

“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

③结合课文《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等,四、五、六年级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发动学生向父母了解从进入小学起家长为自己的经济投资和精力投资,并谈谈自己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2)感谢老师教育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懂得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旅程的引路人,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

①一、二年级开展“我对老师说句感谢话——”活动;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活动。

②开展“我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活动;

③一、二年级开展“送给老师一句问候、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的征文演讲活动。

(3)感谢同学帮助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同学是心中最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大家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①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的活动;

②开展“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的征文演讲活动;

③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感谢祖国培养我

活动目的: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

①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②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③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3、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十分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

四、课题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

(1)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2)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研究过程,它是我们行动研究的生命力。每学期每人开放一、二次课题观摩的制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课题组教师共开放各类课题观摩活动26人次,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讨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教师经常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让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过程。鼓励教师不断总结,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

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常怀感恩之心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

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道德宣传日的公德宣传签名活动”;“环境日的布袋伴我行”;“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五、有关课题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认识到了感恩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行之有效地将道德教育自然地运用到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此次课题已经结束,但是各项感恩活动我们仍将继续开展进行,让每个孩子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三、审查情况

审查人员组成

(学校、班级)

四、结论

专家组审阅意见*年*月*日

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年*月*日

教育局审查意见

单位盖章:*年*月*日

20

篇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感恩,结题,实践,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目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势下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

3、通过研究,使学生发自内心感激生活,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对生活和对别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回报。千百年来,先哲谆谆教诲我们,感激生活,知恩图报。只有心存感恩的人,才懂得生活、懂得幸福。

当人们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询问当代科学大师霍金,是什么精神使他被困在轮椅上30多年却始终未停止过深邃的科学思考,并在科学领域创造了辉煌业绩时,霍金缓缓抬起手臂,用不灵便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在宽大的投影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样一行字:“我有一颗感恩的心。”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一生只享受了19个月的光明,较之一般人,她遭遇了更多的不幸。可她却时时心存感激,感受生活一丝一缕的给予,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恩之心可以催生理想的火焰和奋斗的精神。感恩之心让我们常思戒勉,拥有了感恩之心,就拥有了豁达的人生。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名利心神疲惫不堪,怨天尤人,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也还有一些人,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牢骚满腹,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冷漠无情,推诿责任……这些人的感恩意识萎缩,自私心理膨胀,带给社会和家庭的是灾难与祸害。

心存感恩是一种明朗的心境,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我们要自觉培养和树立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情、树立感恩之德、履行感恩之责。做到从细微之处规范自己,对祖国报忠心,对社会献爱心,对集体要关心,对父母尽孝心,对自我树信心。

(二)探究感恩教育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的方法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切忌一味灌输或责备批评。

2、系统性原则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时,感恩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与文明礼仪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结合起来。

3、持久性原则

感恩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4、情感性原则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诱发学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无情的说教。

(三)探索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学会施恩。因此,实施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探寻有效的方法。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相关材料文件,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向学生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1、剖析亲情理念

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生活和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艰辛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对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时代发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无私的。我还常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和感受告诉学生,学生因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更容易接受亲情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实施亲情行动

学校的亲情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从以下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1)作亲情观察。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那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2)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3)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制作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学校要强调的。

3、进行亲情熏陶

“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如:《小巷深处》就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母爱的赞歌,一个靠卖冰棍为生的盲阿姨收养了一个女婴,含辛茹苦将其养大供其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养女内心的虚荣与自私渐渐膨胀,竟然嫌弃母亲,这对母亲是多么大打击和伤害,但母亲默默地忍受,依然深爱着女儿。难怪人们说,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母亲的胸怀。通过欣赏此美文,学生体会到了圣洁无私的母爱,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之中,还学会感恩与回报。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本文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洗礼。推荐、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优美亲情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循循说教。

4、争取家长配合

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布置了亲情作业,可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去做,慢慢地孩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爱,却从未想过回报,这样学校的亲情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利用家访或家长学校等机会,和家长共同商讨亲情教育的良策,经常和家长沟通,把学生对家长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引起注意,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亲情教育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拥有感恩之心。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我们具体开展了“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的“四感谢”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也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1)中、高年级开展《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的征文演讲活动;

(2)开展“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多做孝心事”的活动:一、二年级开展“三送”活动,即在家里向父母长辈送上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至五年级开展

“三做”活动,即学做一件家务、学做一回家长、学当一天家。换位体验父母长辈的辛苦,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

(3)四、五年级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发动学生向父母了解从进入小学起家长为自己的经济投资和精力投资,并谈谈自己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恩。

2、感谢老师教育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懂得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旅程的引路人,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报答老师博大的爱。

(1)一、二年级开展“我对老师说句感谢话——”活动;在三至五年级开展“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活动。

(2)开展“我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活动;

(3)一、二年级开展“送给老师一句问候、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的征文演讲活动。

3、感谢同学帮助我

活动目标:让学生体会同学是心中最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大家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送给同学一句鼓励话”的活动;

(2)开展“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的征文演讲活动;

(3)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情,通过电话或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感谢祖国培养我

活动目的:让学生懂得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情。

(1)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征文活动;

(3)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学生将感恩之心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十分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

四、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

(1)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2)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研究过程,它是我们行动研究的生命力。每学期每人开放一次课题观摩的制度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课题组教师共开放各类课题观摩活动30人次,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

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教师经常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让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过程。鼓励教师不断总结,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

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

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道德宣传日的公德宣传签名活动”;“环境日的布袋伴我行”;“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五、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感恩于心,感恩于行》结题报告

草河口中心学校

梁学娟

2012-9-26

    以上《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