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安全教育,小学,方案
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本文简介: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2008年10月开题,预计2010年10月结题,研究时间历时两年。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人身安全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
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本文内容:
小学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是吉林省
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2008年10月开题,预计2010年10月结题,研究时间历时两年。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人身安全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的自身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如出行、集会、旅游、参加体育锻炼等,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而青少年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目前,社会治安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着违法犯罪现象,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或滋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此外,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人为灾害(例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的发生,尤其是有关珍爱生命、呵护青春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都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
2.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通过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提升青少年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发展对他们的迫切要求。
3.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造成了生命意识的消解。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因此,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们从知识课程观的狭隘眼界中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换言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在全面研究国内外生命与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生命与安全教育理论。
2.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开展,能够唤醒我省中小学师生与家长生命与安全意识;开发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身心特点的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为我省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提供决策咨询。
三、该方面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起步较早,甚至曾经掀起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例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台湾中小学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我国的江苏省和上海市较早提出生命教育。江苏省实验小学从1997年开始提出生命教育研究,在《江苏教育研究》上曾经发表过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但没有较为系统的成果。2002年1月江苏省实验小学“小学生命教育”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为省“十五”重点课题,2003年12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为教育部规划课题。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于2004年12月22日下午在沈阳启动,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在全省一百个县区,成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指导中心。2005年6月上海制订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2008年开始黑龙江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使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尽管如此,国内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我国中小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与指导误区。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命教育:在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还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但目前大家比较趋同的还是2005年6月上海制订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给出的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3.生命教育观理论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2.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也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生命。
3.体验性原则:生命与安全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4.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生命与安全意识,提升生命质量,构建生命意义。
5.主体性原则:实验研究要尊重学生、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初级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全省中小学师生与家长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
2.中级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我省省情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材体系。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序列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高级目标
全省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让“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成为常态。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
1.生命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2.生命与安全教育方法的研究
3.生命与安全教育原则的研究
4.生命与安全教育途径的研究
5.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
6.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7.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哲学思考
8.国内外生命教育比较研究
9.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
(二)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实验研究
1.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目标预设研究
2.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3.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研究
4.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5.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
6.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法多样性研究
7.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8.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
9.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10.生命与安全教育技术与手段研究
11.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
12.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3.生命与安全教育家长素质提升研究
14.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管理研究
15.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价研究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
1.编写《生命教育读本》
2.编写《中小学生安全防护与自救学习读本》
3.开发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电子课件等)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每个阶段都选择一些带有全局性的“点”展开网上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充分占有资料,运用辨证分析法找出关键点,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掌握丰富的一手、二手资料的前提下,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探讨尊重生命教育的内涵、特点及规律,探索实施途径,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典型个案的系统观察与剖析。
5.实验研究法:对一些可以用实验验证的研究内容进行实验研究或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措施
1.请专家。拟聘请国内生命与安全教育专家、学者、教授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对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将吸纳一线优秀实验教师参与课题指导工作。
2.在全省各市州、区县分层设立实验基地区(校)
各实验区(校)必须严格执行课题规划,履行承诺,扎实工作,深入研究,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必须“上挂下联”,即上有专家牵头指导,下有教学基地实验,并通过“校本教研”或者“强强联合”的形式,开展群众性课题攻关,提升课题研究的科技含金量。实验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每年度至少要聘请一位课题组专家到校指导实验工作。
3.课题研究采取“研训结合”的运行新模式
以研带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生命与安全意识、技能;以训促研,通过对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生命与安全内容的培训,促进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质量。总课题组每年度要组织一次实验区(校)课题研究人员、师生及家长代表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培训。
4.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通过教育期刊、网站等媒体,宣传和推广生命与安全教育。本课题研究将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上开辟“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做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与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推广工作。并将开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验网”为课题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5.课题实行学期计划管理
学期初向各实验区(校)下发年度工作计划,学期末召开课题工作会议。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
2008年6月至10月,课题确立、申报、论证、资料准备、收集阶段。6月筹备成立课题组,总课题组开始课题研究前期中外最新相关资料采集,同时在全省有代表性中小学校开展广泛深入地调研工作。8月在充分掌握较丰富学术资料、完成较深入学校调研基础上,组织我省有关专家及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典型先进学校科研骨干,论证方案、拟定纲要并研究性撰写“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10月课题开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领导与指导组织机构,课题组核心成员共同讨论、修改、审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初稿,完成定稿。
2.第二阶段: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课题实验阶段。以学期为单位,做好课题的实施和阶段总结。2008年11月,分别选建各地、市、县、区课题研究基地校(小学、中学各一所),确立各基地校所承担之子课题研究方向;《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简约版)出版。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立足基地校广泛开展与推广“生命与安全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与培训活动;通过带有实践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开始撰写《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索》论文;收集《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简约版)的应用反馈信息,确定其(增强版)的修订方案并开展具体实施。开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验网”。
3.第三阶段:
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课题总结阶段。做好实验分析、总结,撰写成果文章、研究报告等。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上开辟“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做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与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推广工作。
4.第四阶段:
2010年9月至10月,课题结题阶段。申请验收、结题。完成《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增强版)修订与出版;完成《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索》论文;完成《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报告》;做好本课题在“十二五”向国家级申报的准备工作。
十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请有关专家与领导指导,课题具体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
2.过程管理
严格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坚决避免“重两头、轻中间”课题研究的浮躁现象发生。各子课题都要在“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验网”上建立课题研究档案,通过信息化管理,督检课题研究过程,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与实效。
3.成果管理
边研究边推出成果,利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及时宣传与推广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对优质课题成果给予奖励。
十三、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项目顾问:刘
强
(吉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文艺处
处长)
郑
迅
(吉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教育处
处长)
姜本祥
(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副处长)
项目主管:张延华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所长)
项目主持:王野川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秘书长)
总课题组:
组
长:王野川
副
组
长:郭喜永
秘
书
长:邓鹏宇
学术秘书:刘
宇
吴清扬
2.研究经费保障
吉林省教育厅落实专项研究经费,为研究活动提供财力保障。
3.研究资源保障
群策群力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外丰富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十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丛书》学生版、教师版、家长版三本。
2.《中小学生安全防护与自救学习读本》学生、教师、家长综合图文版。
3.“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系列专栏论文。
4.“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十五、课题研究的特色
1.研究人员上:课题组既有教育行政领导,又有教育科研专家,还有中小学第一线教师,为课题能够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2.研究内容上: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及关怀等,本课题在全面研究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更突显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研究对象上:本课题研究的对象除针对中小学学生外,对中小学教师及家长也做具体研究。
4.研究手段上:除应用传统手段外,还将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科研充分融合。
5.研究方法上: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恰当整合,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2009年2月12日
篇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我们课题组于2015年3月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为题向驻马店市教育科学规划提出申报,2015年5月被正式立项。接到立项通知后,课题组就召开会议,明确成员分工,探讨课题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实施一年多来,研究进程有效推进,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我们课题组于2015年3月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为题向驻马店市教育科学规划提出申报,2015年5月被正式立项。接到立项通知后,课题组就召开会议,明确成员分工,探讨课题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实施一年多来,研究进程有效推进,研究策略初步凸显,教师业务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效提高。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县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交流活动,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而是认识上的升华。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承载着语言教学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基于上述几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为口语交际教学积累点滴经验。
当前,许多小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更是存在很多的困难。年级越高学生越不愿意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不愿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口语交际课上表现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在农村家教的影响下,性格很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目前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通过课堂听课和课后交流谈心,了解到至少有三分之一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语句含糊、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语言表达缺乏有序性和条理性。我们认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认为应当根据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言语知识技能训练的特点来构建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提高自身说话能力的方法技巧。最终让学生突破不说、怕说的心理障碍,变“金口难开”为“口若悬河”。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
“口语交际教学”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确立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要为学生将来发展着想。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口语交际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此有着专门的论述和实践。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著名语言学家斯特恩也曾指出:“优秀的语言学习者愿意实践,他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实践……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一些国家还专门编写了这方面的教材,如德国莫显茨?迪斯特威克出版社出版的《说话教育》等。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表现出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互动性。在我国的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姚满意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有(1)引导有序观察,培养交际的灵敏性;(2)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交际品质;(3)规范口头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丰富语言表达;(4)在质疑解疑、评议争论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王宁波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双向互动,多向交流;整体训练,全面发展;积累生活,积累语言。毛勇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从交际方式、交际能力、交际创造和人文素养四个方面来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说:“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些都说明口语交际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交际双方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这一理论为口语交际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支撑。
4、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努力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指导我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3.通过课题的实施,引领本校的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最终使学生突破了不说、怕说的心理障碍,变“金口难开”为“口若悬河”。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这种能力有别于专门交际人才的口才、交往能力,它是一般人都必须具备的生活、生存所必需的交际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本地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成因及对策。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家访三方面综合研究分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2.创造生活化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3.开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网络,查阅图书等方式查阅有关口语交际方面的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适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在探索与研究中不断完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3.调查法: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我校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现欲望。
4.观察法。在研究的每个阶段进行观察分析,把同一批学生不同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调整研究方法。
5.实验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实验,在口语交际中学生有无做到敢想、敢问、敢说、敢评、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6.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做好记录,并及时总结归纳,积累丰富鲜活的经验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
(1)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申请立项。(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对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原因,部署实施计划。
2、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培训教师,学习有关口语交际理论文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3、形成课题,申请立项。初步进行研究课题的探讨,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本课题,同时申请相关上级科研部门对此课题进行立项。
4、了解有关课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5月)
严格按照研究方案中的要求和研究实施计划中的步骤,分阶段进行重点研究,理论研究渗入教育过程中,其阶段成果为个案设计,收集整理原始资料,有计划的分学期进行总结和撰写论文。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1、探究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课内外训练的内容、步骤和组织训练的方式方法等,解决“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课题组根据各个学段中口语训练的要求,根据不同具体要求以及各年级段学生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初步探究口语交际有效教学的策略,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中的方法、步骤和组织训练的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研讨、分析,在按高段、中段、低段不同分工,开展同步研究。
2、召开课题研讨会。每个学期中末分别召开课题研讨会,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课等形式,对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并在课题组对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推广好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心得,论文,对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从精神上、物质上对课题研究人员鼓励,增强大家研究的信心。
3、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有针对的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寻求提高口语交际的方法和途径。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重视评价工作,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
4、开展活动,拓展口语训练活动空间。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汇总。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话题鲜活,形式多样,主要有交往类
、辩论类
、介绍类和表演类,体现出一事一训,一练一得,预留空间大,便于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教师凭借教材,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五年级的《介绍我的家乡》、《说说俺回乡的风土人情》;六年级的《小小辩论会》、表演课本剧、当一回节目主持人等。
5、整合训练,提高要求。在喜闻乐见的训练活动中渗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表达与交际训练。要求课题组教师要重视以下操作环节:
(1)注重交际过程、活动方式的设计。
(2)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应对能力,在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往。
(3)经常开展互动性、交际性强的活动。
(4)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互动、交际训练。
6、课题实验教师写好教学随笔、经验文章和教学案例等,反思研究过程,及时总结成功之处,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
(三)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
(2015年6月——2015年9月)
课题组系统分析在课题研究工作以来的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总。
1、按课题实施方案,充实研究内容,加大研究力度,运用、发展已有成果,不断总结、完善。
2、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培养学生应对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交际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探索口语交际教学有效策略的同时,总结一些方法比较科学、有效,形成经验的论文和总结,在课题组内交流。
4、教师交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好学生资源,以生助说,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交际。
5、对非实验班学生进行对比调查,了解研究效果。
6、总结研究得失,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7、迎接课题组的评估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管理,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
我们认识到口语交际是当今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训练。因为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科学有序的训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可以丰富口语交际的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听、说交往的能力。
(三)以现实生活为练兵场,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四)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
学校在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三八、五一、中秋等)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如:“祖国妈妈,您好!”作文比赛、“感恩”演讲比赛、“月圆中秋”故事会等,各实验班也经常利用班会课举行各种活动。这样,在全校形成了一种口语交际的氛围,学生也乐于交际,从而善于交际。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潜心课堂教学,精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个性,以课堂教学为杠杆,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主体,争取多方面的培养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探索出新课程下更灵活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途径与策略。
1.把握课前5分钟,激活“口耳”。课前5分钟,是老师与学生再次相知的又一个起点,我们创造一个美丽而可爱的起点,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又可以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抓好课前5分钟,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一半。教研组也规定:教师备课中必须有课前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要求多样。在各年级中各具色彩,低年级引进了幽默生活、生活小事、寓言、简单诗词等叙述性或记忆性材料。中年级引入了“你我相识相知”、每日新闻、家庭生活等栏目。高年级引入了“我说生活”、即席演讲、美文赏析、小辩论擂台等,这些小活动,学生热情高,他们既当听众,又当演员,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些丰富而有趣的活动中开始活跃、冲动。
2.抓住阅读课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堂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也是展示口语交际能力的舞台,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口耳”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我们听课文录音带,要求学生闭目倾听,然后口述大致内容或提出疑问,将听说结合起来训练。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老师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设计教学情境,把握课堂教学流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文本,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实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激发、飞溅
、师生互动。同学们的目、耳、口,在此时得到了立体发展。
3.落实活动课,展示“口耳”功夫。活动课是学生最活跃最热心的课,他们的才情在这儿得到了充分展示。如美文推荐,既展示了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又显示了他们的审美表达力;辩论赛既要听对方陈辞,把握要义,又要组织语言有的放失,有理有据反击;看录相,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茶余饭后叙述情节,品评人物不在话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兴致甚浓,各班也组织了不少活动。教师开挖渠道,引出滚滚活水,大型赛事,小型活动接连不断,发挥了学生的潜质和特长。
4.进行演讲比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每学期定期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如爱国、感恩、环保、读书等方面的演讲,在听说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5.作文教学的评议、修改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作文教学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舞台,尤其是在作文评讲课上,我们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修改意见,不仅对作文是一大促进,同时更训练了他们的“口耳”功夫,真可谓一举两得。
6.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指导性训练
训练培养的最终目标还是得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训练并运用,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中尤其加强了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如:①你的一位同学病了,你去看望他,你如何对他说?②你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而此时又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这时如何得体地做好小主人?③你在街上碰到了一位你几年未见的小学老师,你如何和他交流?④你乘车回家,售票员认为你没买票,你怎么解释……我们尽可能地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情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关注力极高,而且有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小情景“无言以对”的情形给了一个引导或某种形式上的示范,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
7.走进生活,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老师的引导、讲解已让很多的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言行,而且水平提高极快,在一定的时期,我们有组织地让学生走上街头,来到社区。根据学生意愿,我们组织了:①小记者在行动。小记者们采访医院院长、民营企业家、退休教师、学校校长、街头小贩等,让学生不仅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更让他们得到了一次社交水平的展示与锻炼。②探访福利院老人。每年由学校组织学生代表到我镇的福利院听老战士讲战斗故事,采访老人,和老人谈心等诸多活动。③购物讲价。学生几个人一组上街和服装店老板讲价钱。
(二)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开展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教研成果日益丰富。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总结,不断反思,积极撰写课题论文、随笔反思、案例。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教育教学成绩显著,鲁瑞和黄杰同志2015年被评为镇和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所撰写论文和教学设计在中心校和学校交流活动中获得一致好评。
(三)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
教师们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间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说、议、辩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泥任何形式,鼓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进行口语交际。同时,我们还给学生足够的口语交际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语实践,从而使学生说话时的拖腔做调,方言土语得到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在说话课上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动脑、敢于动口、乐于动手;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说中学、学中说、玩中乐、乐中求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说话的兴趣。
(四)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之前,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较低,对口语交际教学不感兴趣。通过三年课题研究,我校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兴趣、口语交际综合素养均大幅度提高。实验班学生的口语交际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在口语交际相关比赛活动中,一些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令老师、家长刮目相看。
(五)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优秀教学设计集》被本县其他镇小学参考运用,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县内各学校就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辅导讲座、上口语交际示范课,有效推动了全县语文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九、课题研究的体会
1.口语交际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形式生动活泼,学生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学生非常喜欢。调查显示,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语文阅读课也许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但对于难得一见的口语交际课却常常记忆犹新,并由此而增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口语交际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都是语文的理解、训练与运用。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形式,思维靠语言来组织。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最直接迅速的反映,口语训练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通过口语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增大思维训练的密度,提高其效率。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口语交际教学带动了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说与听一般总是相随,有人说必有人听,而且说话人本身也是通过监听自己说话去获得反馈信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在口语训练的同时可以训练自己的听力,二者皆可促进。口语交际训练对阅读训练的积极影响更是明显。说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更多的是从阅读中吸取营养,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问答、课文复述、读者感想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说好的,而加强口语训练可以促使学生课外阅读。说与写的关系更是密切:写之前的说,能为作文开拓思维、理清思路、启发构思,可以说,口语训练为写作进行了有效的铺垫,是写的助跑器。在读、说、写三者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说既是吸收也是表达,因而,说是由读到写的过渡,是读与写的桥梁。
4.口语交际教学要掌握特性,遵循原则,讲究策略。口语交际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不能像教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一样来教口语交际。在教学中,我们只有遵循其特定原则、讲究策略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5.农村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能促进参与者自觉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我们已经解答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1.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素养。我们觉得,虽然现在的考试已开始涉及口语交际,但形式比较单一,限于条件只能靠纸笔测试。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评价的信度不一定很高。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口试法、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我们希望能探索出更好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要既简单易操作,又具有较高的信度。
2.如何加强跨学科的口语交际训练。我们发现,在语文以外的其它学科中,有很多口语交际训练的契机,但由于这些科目的评价中没有口语交际内容,这些老师也就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我们认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职责。如何让所有老师都来关注学生的口语交际,如何加强跨学科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待进一步研究。
3.进一步开发口语交际地方课程资源。我们在研究中,开发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地方课程资源,如《谈谈家乡》,《今日新闻》等等,但是,内容还很不够,编排还很不系统。适应课改需要,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快开发进度。
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注重口语交际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有效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继续深入进行我们的研究。请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十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3.《现代语文教育论》:魏国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5.《新课程评价改革》:徐勇、龚孝华编著,首都师大出版。
21
篇3: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联动,小学生,申报,评价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简介:附件2:《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年度编号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吴亚玲负责人所在单位永川区汇龙小学校填表日期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主题词学习家校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内容:
附件2:《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
年度
编号
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
申
请·评
审
书
课
题
名
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吴
亚
玲
负责人所在单位
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填
表
日
期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主
题
词
学习
家校联动
评价
负责人姓名
吴亚玲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74年12月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教学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任教学科
小学语文
工作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邮政编码
402160
联系电话
023-49812678(单位)023-85365406
(家庭)
13883208828(手机)
主
要
参
加
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罗声银
男
1977.08
小一
教学管理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张
彪
男
1974.04
小一
信息技术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魏
星
男
1978.09
小一
数学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唐大芳
女
1975.11
小高
数学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唐
波
女
1977.01
小一
语文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代
秀
女
1975.06
小高
音乐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预期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论文
预计完成
时间
2013年12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
时间
《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
吴亚玲
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童话,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
吴亚玲
论文
《永川教育》
2007.5
《感受真爱
记录真情》
吴亚玲
论文
《作文大本营》
2007.10
《阅读滋润童年
特色铸就品牌》
罗声银
论文
《今日教育》
2008.5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魏
星
论文
《永川教育》
2009.2
《农村小学三结合网络教育的建设与思考》
魏
星
论文
《重庆市永川区优秀论文集(三)》
2008.12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
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
2004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已结题
《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已结题
《农村小学生校外教育策略研究》
永川区级课题
2004年
永川区教委
已结题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
策略研究》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0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实施阶段
《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永川区“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1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
“三算”教学策略研究》
永川区“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1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
永川区级课题
2010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四、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竞争越加激烈。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将优先发展教育列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评价的实效,是学校和家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1.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教育部下发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指出: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2.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推进“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印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减负提质”的一个较大阻碍是家长对“提质”的不放心,进而导致对“减负”的不支持。要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必须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条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出了不同要求。各科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指导深具学科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均要求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期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
4.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改善家校教育脱节的必要途径。
经调查,我区各小学教师与全体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一期一次的家长会和校讯通,或者是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和部分家长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受到了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且往往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家长成为了倾听者。家长是否赞成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评价?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不了解的。长此以往,分散了家校合力,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或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导致了家校教育脱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家校联动”势在必行。
研究现状:
针对“学生学习评价”这一研究内容,国外研究趋势是:(1)逐渐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提出“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2)关注评价的过程和评价双方在评价进行中的沟通、理解和让步。(3)提出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个体化目标,以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获得全国小学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安徽省新课程改革试验研究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都是建构以学校内、课堂上的评价模式为主,家庭评价或者没有,或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因此,本课题拟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开展实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乃至全永川区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
1.多主体评价。(1)教师评(2)学生自评(3)学生互评(4)家长评
2.多形式评价。
(1)课内评价+课外评价(2)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研究思路
此课题我们拟按照“一二三”思路来开展实施。
1.把握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家长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中要促进师生、家长与孩子走向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着力把握好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2.进行两项调查
(1)对我校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自评、师评、互评、家长评)。
(2)对我校学生评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学生想要什么样的评价)。
3.抓好评价中的三个载体
(1)以语言为载体。(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等。
(2)以活动为载体。(1)学习成果展示活动;(2)评星晋级活动;(3)“家校通”互动等。
(3)以学生成长记录(《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为载体。
四、研究价值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减负提质”,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外部转向内在,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形式转向实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提以全面提高。
五、研究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应该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有益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智能现状,如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建议;这种评价是公正的,它与传统的考试的根本区别在于,该评价是从日常表现中获得信息,是真实的,情景化的。这种评价思想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创立的协同学角度分析,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亚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期系统内各子系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联动就是实现其功能的手段之一,它使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使教育系统向着平衡、和谐、有序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六、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教科院出版)
2.《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4.王华斌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6.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领导重视。永川区教委及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关注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希望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的研究,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提以全面提高。
2.环境基础。我区有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社会评价研究”,其中,家庭评价是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成为该课题的子课题,专业的教研及科研人员将对我校课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为我校的课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3.人员基础。本课题拟邀科研水平高的教科所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对课题研究进行专业指导;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书记、分管教科研工作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组成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进行专业的管理;组建了由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组,对课题进行扎实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吴亚玲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青研会成员,永川区首届名师培养对象班成员,现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在多年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素质。吴亚玲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该课题成果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永川区科学技术进步软科学一等奖;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该课题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成果评选一等奖,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在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课题《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主持申报了永川区级课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研究》。
课题组成员罗声银系学校教导处主任,张彪系学校信息技术部主任,代秀参加重庆市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已结业,魏星、唐大芳、唐波为永川区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4.物质基础。学校对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各种需要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2012.01-2012.08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家校联动”评价现状及需求调查
“家校联动”网络评价平台
实施方案
调查表
班级博客
家校通平台
吴亚玲
魏星
罗声银
张彪
2
2012.09-2013.08
典型性课例
评价案例论文集(教师、家长)
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记录
录像课
专题集
评价手册
课题组成员
3
2013.09-2013.12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吴亚玲
魏星
4
5
6
7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最
多
限
报
2
项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3.12
评价案例、论文集
论文
课题组成员
2
2013.
12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吴亚玲
魏星
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课题申请内容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单
位
公
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八、镇(街)教管中心意见
同意汇龙小学对该课题的审核意见,同意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公
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九、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附件3:
登记号
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设计论证活页
说明:本表供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和主要参加者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宋体、小四,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报送一式3份。
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学习: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家校联动: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以期最大程度的发挥养成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实验论证,建构起家庭和学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学生学习评价”这一研究内容,我们了解到国外研究趋势是:(1)逐渐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提出“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2)关注评价的过程和评价双方在评价进行中的沟通、理解和让步。(3)提出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个体化目标,以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国内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获得全国小学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安徽省新课程改革试验研究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都是建构以学校内、课堂上的评价模式为主,家庭评价或者没有,或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因此,本课题拟高度重视家庭评价作用,把家庭和学校作为共同主体,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开展实验研究。
三、选题意义
1.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教育部下发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指出: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2.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推进“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印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减负提质”的一个较大阻碍是家长对“提质”的不放心,进而导致对“减负”的不支持。要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必须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条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出了不同要求。各科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指导深具学科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均要求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期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
4.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改善家校教育脱节的必要途径。
经调查,我区各小学教师与全体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一期一次的家长会,或者是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和部分家长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受到了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且往往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要内容,家长成为了倾听者。家长是否赞成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评价?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不了解的。长此以往,分散了家校合力,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或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导致了家校教育脱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家校联动”势在必行。
四、研究价值
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减负提质”,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形式转向实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五、研究目标
1.积累评价素材,提炼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建构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
2.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激励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家长科学评价观,提升家教水平。
六、研究内容
1.多主体评价。(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2.多形式评价。(课内评价+课外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七、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假设:将《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系统,利用和开发学校和家庭的评价资源,能全面、系统地调整和优化现行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拟创新点:在当前“减负提质”大背景下,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对深化教育改革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家长资源,使其积极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的现状,形成“家校联动”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八、研究思路
此课题我们拟按照“一二三”思路来开展实施。
(一)把握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家长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中要促进师生、家长与孩子走向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着力把握好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二)进行两项调查:
1.对学生学习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对学生评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三)抓好评价中的三个载体:
1.以语言为载体。(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等。
2.以活动为载体。(1)学习成果展示活动(2)评星晋级活动(3)“家校通”互动等。
3.以学生成长记录(《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为载体。
九、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地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家校联动”评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每位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都不尽相同,要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十、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2月):调查分析当前学校及家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分析当前教育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8月):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针对师评、生互评、生自评情况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和家长进行家庭评价研讨。③利用家校通、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途径和家长共同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④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总结阶段(2013年9月—12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区进行推广。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
课题组负责人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该课题成果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永川区科学技术进步软科学一等奖;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该课题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成果评选一等奖,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二、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教科院出版)
2.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3.王华斌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5.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三、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课题负责人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小语青研会成员,永川区首届名师培养对象班成员,现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该负责人曾参加重庆市语文学科教学竞赛获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参赛两次获重庆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在多年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素质。该课题负责人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在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课题《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已主持申报了永川区级课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研究》。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六位主要参加者平均年龄30岁,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学校中层干部两名(教导处主任、信息技术部主任),教研组长两名,普通教师两名;一名为重庆市级音乐骨干培训结业教师,三名为永川区骨干教师,两名为校级骨干教师。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本课题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书记、分管教科研工作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组成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进行专业的管理。
2.环境基础。学校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已有多个重庆市及永川区的规划课题结题。学校专设了教科室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全校教师都参与过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具有良好的环境基础。
3.物质基础。学校大力支持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