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关键词:信用,发展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简介: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一)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产生了信用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交换,没有信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交换;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差别,贫者为了生存就要向富者借贷,信用由此产生。(二)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商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内容: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的产生
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一)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产生了信用
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交换,没有信用。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有了商品交换;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差别,贫者为了生存就要向富者借贷,信用由此产生。
(二)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商品,货币在各个生产者之间分布不均衡,出现了商品需要卖,但拥有货币的人不需要买,而需要商品的人却没有货币,商品交换无法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赊购赊销的方式,即商品赊卖者或货币贷出者成为债权人,商品赊购者或货币借入者叫债务人,二者发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双方达成了到期归还并支付利息的协议,这便是典型的信用关系。
信用的发展
(一)高利贷信用
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1.什么叫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2.高利贷信用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大量财富被少数家族占有,而大多数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家族,为维护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有的家族借贷商品和货币,在当时剩余产品有限,可贷放出去的资财较少而需要者较多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得自己所急需的商品和货币,于是高利贷产生了。
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广泛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上述社会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占统治地位。小生产经济是个人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简单劳动,极不稳定,任何微小的自然灾害或意外打击都可能击垮他们的简单再生产,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极其低下的生活,有时也为支付苛捐杂税、地租,小生产者必须去借高利贷而不考虑能否承受高额利息。除小生产者外,奴隶主和地主也是高利贷的借者,所不同的是奴隶主和地主不是为了满足再生产的需要或增加生产资料去借,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荒淫腐化的生活或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比如修建豪宅、豢养武士、保镖、购置武器装备等。马克思曾指出:“榨取贫苦小生产者的高利贷是和榨取富有大地主的高利贷携手并进的”。而后者总是加强剥削来弥补他们在高利贷中的损失。
3.高利贷的债务人与债权人
高利贷的债务人:小生产者、奴隶主、封建主。
高利贷债权人:是商人、宗教机构、职业军人、奴隶主和封建主。首先是商人,特别是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等业务,手中经常集聚大量的资财,是高利贷的主要发放者。其次是寺院、教堂、修道院等宗教机构利用善男信女的施舍和富有者资财的寄存也发放高利贷。再次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如职业军人依靠战争掠夺大量财富,如官吏通过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资财发放高利贷。此外,奴隶主和封建主依靠残酷剥削手段得来的财富末消耗前也利用高利贷进行超经济剥削。在自然经济占优势,货币关系不发达阶段,高利贷主要是实物形式的借贷,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形式以及货币实物混合形式。
4.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如下:
(1)利息率高。高利贷信用的年利率一般在30%以上,100%——200%也较常见,甚至没有最高限制。高利贷的利息率没有最高限额,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保护,因为发放高利贷者本身就是统治者;二是高利贷的借者又是为了获得必不可少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不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如果是为了获得追加资本,借者考虑到无利可图,就不愿意借了;三是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使货币供给愈紧张,货币供应愈紧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愈大,为高利率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非生产性。高利贷资本的来源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本,而是靠掠夺剥削而来的社会生产以外的财富。从高利贷的用途看,奴隶主和封建主是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和巩固统治,小生产者则是为了维持生存而不是再生产。
(3)保守性。高利贷极高的利息率使通过高利贷借得的资本不是主要用于生产,因为生产所得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其非生产性又使生产不能快速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虽然高利盘剥积累了大量财富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它依附于小生产经济,维护旧的生产方式,破坏生产力,阻碍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是保守的,寄生的。
5.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高利贷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推动者,而是旧的生产方式的维持者。但是高利贷也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1)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由于高利贷主要是货币借贷,迫使小生产者到市场上出卖劳动产品以支付高利贷本金利息,同样迫使奴隶主和封建主把剥夺而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因而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高利贷使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封建主成为无产者,为资本主义生产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创造了条件。二是积累了大量资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货币资本。因此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时,高利贷成为发展新的生产方式的一种手段。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反对高额利息率,支持扩大生产的呼声愈烈。当资本主义的信用组织出现,资本主义银行产生,高利贷信用终被资本主义信用替代。
思考:1.高利贷会永远消失吗?
提示(1)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2)正式借贷渠道的约束(3)
地下经济活动
(4)
危机时期(5)
金融管理的滞后(发展中国家)
2.
“利率高就是高利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二)现代信用
现代信用产生的标志是借贷资本的出现和形成。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一方面必然形成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即形成了可以贷放出去的资本;另一方面也存在临时补充资本的需要,即需要借贷。
1.借贷资本的产生——暂时闲置货币资本的形成
首先,固定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其价值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以提取折旧基金的方式积累,直至固定资产更新为止,因而在固定资产更新以前,固定资本表现为闲置的货币资本;其次,流动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暂时闲置。比如商品出卖所得销售牧入,在没有立即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之前和在未支付工资以前,均会成为闲置的货币资本;最后,当用货币形式所积累的利润在没有作为资本来追加投资之前以及在未支付股息和纳税之前也表现为闲置。
这些闲置的资本,停止执行资本的职能,与资本的特征相矛盾。
贷放出去获取收益是闲置资本的客观需求。
2.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有借入货币资本的客观要求
首先,在再生产过程中,当企业需要更新固定资产而其折旧基金的提取尚未达到足够数量的情况下需要借入一部分资本;其次,为维持产业资本的正常周转,需要临时借入资本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不足,如季节性、临时性地大量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最后,当积累资本的数额不能满足投资需要而又想扩大生产规模时也需要借入资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利润是生产经营者共同的追求,这样就使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借贷关系,于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便转化为借贷资本。
3.借贷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种商品资本。当资金盈余者将其货币资本贷放给资金短缺者时,是将这部分资本当作“商品”出卖的。借贷资本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但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是:普通商品一经消费其价值也随之消失,而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被消费之后带来了利润,其价值不但能保留下来,而且会增值,即产生利息。
(2)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借贷资本虽然是商品资本,但在出卖时,只是出卖其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正因为资金盈余者拥有借贷资本的所有权而有权向资金借入者收取利息。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产业资本的运动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四种形式,即:
A
G——W
……P……Wˊ——Gˊ
P
商业资本的运动采取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三种形式,即:
G——W——Gˊ
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只采取货币资本一种形式,即:
G——Gˊ
从运动公式可看出:借贷资本具有双重支付双重回流的特点。
四、信用的作用
在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信用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集资金的作用
信用的基本特征一是偿还,二是付息。资金的所有者只暂时让渡其使用权,信用可以不断地把小额、分散、闲置的资金集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变货币收入为货币资金,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投入生产经营,促进社会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思考“收入”与“资金”的不同
(二)配置资金的作用
信用从形式上看是将资金从暂时闲置者手中调剂到资金短缺者手中,实际上是对资金的重新配置,这个配置不改变资金所有权,只改变资金的实际占有权和使用权,并以偿还付息为条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充分利用资金的目的。配置资金的途径一是借助于金融市场,二是依靠银行信用。
思考:除信用可以实现资金重新配置外,还有哪些重新配置资金的手段?信用配置资金与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示:财政手段、捐助手段)
(三)节省流通费用的作用
1.信用工具的使用节约了流通中的货币。
信用使一部分交易通过赊购赊销或债权债务的方式相互抵销而结清;闲置的货币资本通过银行再贷放出去进入流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节约了流通货币的使用量。
2.信用货币代替了实体货币的流通,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3.信用加快了资本形态的变化,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加快,减少了占用在商品储存上的资本,节省了保管费、运输费等费用,使节省的费用投入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
(四)宏观调控的作用
信用的发展为国家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创造了条件。
1.在信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机体;
2.信用的发展创造出多种信用工具,成为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3.国家通过银行信用规模的收缩和扩张,有效控制社会的货币流通量,使货币供给量与需求量一致,实现对总量的调控,同时运用利率杠杆,调整信贷方向,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节。
辩证地看信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如盲目贷款、任意扩大信用规模导致国民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等,因此政府必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避免其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