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虚词,研究课题,文言文,学业,研究性学习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 本文简介: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文言文虚词的研究课题组长:课题成员:指导教师:所属领域:语文一、课题背景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报告——文言文虚词研究 本文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文言文虚词的研究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指导教师:

所属领域:语文

一、课题背景

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白话文相差很大,我们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因此文言文的学习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为了一大难点,尤其是其中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二、课题目的

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点文言文虚词“之、其、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教与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小组讨论

四、研究过程

确定课题

探讨并设计研究方案

成员按照分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整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并进一步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总结反思

五、概述

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因此,本小组重点针对“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高考中所出现的高频文言文虚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点选取“之、其、以”三个文言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它们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对每个例句中对应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进行归类,整理出各个虚词在中学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义。

六、正文

(一)文言文虚词的概述

1.虚词的定义: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语助”、“虚字”等。关于虚词,北宋周辉在《清坡杂志》里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2]许多古代学者认为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却推动感情抒发。《马氏文通》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实词和虚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实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体骨”;虚字即“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是文的“精神”。

[1]郭绍虞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中指出:“古人的虚实说,是在没有词类说以前,是在没有语法学以前,所以目的重在汉语的实际应用。这样,当然结合到修辞,而适合于古人学文写文之用。”[3]总之,虚词是词汇的构成部分,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

2.虚词的分类:

现代观点一般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归于虚词。

3.虚词的作用:

虚词在语法意义的表达及语法任务的完成上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实词的数目远远多于虚词,但是虚词重要性不可小觑,究其原因:一是从使用频繁率来说,虚词甚过实词;二是“实字的作用以它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正如马建忠所言,“实字其体骨,虚字其精神也。”[1]实词如果是骨架的话,那么虚词则是骨头里的血液,而整个句子正是通过血液串起来的。因而甚至可以这样断言:汉语少了虚词,便不能正常表达。

(二)典型高考高频文言虚词的疑难问题分析

1.【之】

1.1“之”作代词

“之”字所指代的内容应该从具体的上下文中予以确定。“之”字多是承前

指代,或是蒙后指代。因此,有的语法书上讲,“之”字表指代时一般都有提示

语。这个提示语可以在“之”前,也可以在后。下面就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例句加

以分析,讨论怎样明确“之”的指代内涵。

①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之,代词,无疑,但究竟指代的是樊将军呢,还是指代樊将军的头呢?从语

法上看,两者都讲得过去。句后面紧接着荆轲的话有“诚能得樊将军首……”,因为古代取人性命,多以见项上人头为证。那么“之”指代的就应该是“樊将军的头”。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之,指代行动。结合文意来看,太子的心思是如何对付强秦,荆轲知太子心意,为其解忧,即准备刺杀秦王。故“之”指代刺杀秦王更为妥帖。综合地,应该把“之”理解为“刺杀秦王”这个终极目标。在这里,“谒”是“请求”之意。

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之,指代的是“此”,还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从内容上看,“之”所指的是“此”。“此”作主语,指的是沛公对项羽说的话,亦即“令将军与臣有郄”的“小人之言”。“此”是主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谓语,该句式的特点强调了主语所指代的内容,用一个“之”字再后面来复述。本句的“之”即理解为代词“此”。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是)你沛公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申,反复陈述。“以孝悌之义”是介宾结构作补语,从而导致“申之”的“之”

指代什么,看不真切,但如果我们把这个小句的句式变换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之”的指代,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来是指“孝悌之义”。故,代词“之”,代指

“孝悌之义”。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氓》)

之,仍是可以理解为代词的,因为其指代性还是比较强的,指代上文“三岁

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

笑矣”的悲惨遭遇。

1.2“之”作结构助词

(1)用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两个“之”均理解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都是“利”和“强”在一般条件下应当产生的作用。如果写成“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因为“利爪牙,强筋骨”容易误解成“使爪牙利,使筋骨强”。如果说成“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又不符合那时的表述习惯,故只好说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同时又起到了强调定语的作用。总之句式不同,所产生的修辞功能就不同。

②长叹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这些句子的“之”都可以理解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用来表示领属关系,“之”可译为“的”。

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荆轲刺秦王》)

译为:现在听说用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颅。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③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译为:今天的事怎么样?

1.3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它的作用是把主、谓两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

使之成为一个短语。加了“之”的主谓结构不能独立成句,是小句。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偏正结构,这种用法的“之”是从用在偏正结构中的“之”的用法发展而来的。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1.4用来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此外“之”作助词还有:用来作为宾语(包括介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

字不译。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1.5作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

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可以说它是为了满足音节需要而

加的一个衬字。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这个“之”比代词更加虚,只是凑足一个音节,使语气舒缓一下,不能把它

看成“鼓”的宾语。

②顷之未发(《荆轲刺秦王》)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传》)

这两个“之”都用在时间名词后,表时间不长,表示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

作用,可不译出。

2.【其】

2.1“其”作语气副词

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充分权衡利益轻重,准备撤军,但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因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攻打秦国,是不仁义的,不明智的,不勇武的,咱们还是撤军吧。”这一语境中妙用一个“其”字,“其”的表达感情色彩比较多,能传递很多信息。言语中流露出懊悔、尴尬、无奈、不确定、心有不甘的种种情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后面有“乎”,“其”作指示代词“这”讲是说不过去的。句末“乎”表

疑问的语气,“其”,表猜度、揣摩语气。它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圣人为什么越来

越明智,而愚人为什么越来越愚拙的原因,使整个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晰明确,留

有余音。

2.2“其”作代词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2.3“其”作连词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其”既可以理解为反诘副词,“难道”,又可以理解为选择连词“还是”,两者都有揣测语气。

2.4“其”作助词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以】

3.1“以”用作介词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①怀帝阁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②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

(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工具”,既指具体的工具,也可指人的躯体,制造器物的原料以及借以完成动作的力量、手段等。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②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3)介绍动作、行为所依靠的条件、凭借。如果说“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

工具”中的“工具”还比较具体的话,那么“条件”、“凭借”则比较虚,大都

是指某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名义,所遵循的规则,所依据的条件,所凭借的态势以及进行的角度等等。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这是语言中常要表达的一种关系。因果关

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介词“以”常引导单句,由“以”

来介绍出原因。

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3.2“以”字用作连词

这种“以”字与作连词用的“而”字用法相同,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但“以”只能用作顺接,不能用于转接。也就是说“以”可以表示顺承、修饰、因果、目的等关系,但不可以像“而”那样表示转折关系。

连词“以”所连接的两部分之间关系的辨析

从意念上讲,连词“以”字可以连接多种关系,目的关系、结果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修饰关系等等。

(1)“以”表目的、表结果关系:

目的是人们主观愿望希望实现的,是美好的心愿。而结果只是一种状况的反应,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而不好的结果决不是人们主观愿望希望实现的,所以不会成为人们的目的。至于好的结果与目的如何区分,可以用“而”字来替换“以”字。一般说来,作连词的时候,“以”的作用、语气比“而”要强、重一些,这可能和“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衍化而来有关。表目的时,可译为“而”“来”;表结果时,可译为“以致”。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顺承,一般有一种情理或时间上的相承性,“越国”顺理成章发生的事情并不是“鄙远”,并且“鄙远”也不是“越国”的必然结果。“鄙远”是秦国的最终目的,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越国”是必须的途径,即越过晋国,可直接译为: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以”字译为“而”、“来”。故把“以”理解为表目的的连词更为妥帖。

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理解为连词“以”,前一部分是方式,后一部分是目的。“以”是目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译出现代汉语是“传递和氏璧来给美人和左右的人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亡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陪邻”,这是秦穆公决不希望看到的事实,因而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军的心理而言,“以”表结果更为妥帖些,正是“亡郑”这个不好的结果,会导致“陪邻”,“以”可直接翻译成“来”。

(2)“以”表顺承、表递进关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前一个“以”,连词,表顺承关系。背即违背之义。绳墨,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这里比喻正直之道。第二个“以”作介词。廖序东《释的“以”字句和“而”字句》中认为,“以”是介词,处在两个动宾结构之间,后面添一个代词“之”,构成介宾短语,充当“以”前动宾结构的宾语。这个不完全的介宾结构充当“以”后动宾结构的状语。“竞周容以为度”补充完整,即“竞周容以之为度”。

(3)“以”表修饰、表顺承关系:

“以”表修饰,“以”前的动作与“以”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以”表顺承,“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是前后相继的,即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便自动结束。可译为“而”、“地”或者不译出。

七、总结与反思

通过探究典型的文言文虚词“之、其、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言文虚词的内涵、类别及作用,熟悉了典型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同时提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并培养了对于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

八、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转引自郭灵云.古汉语虚词研究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