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材料的积累 本文关键词: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的积累 本文简介:写作材料的积累也谈写作材料的积累李业近读《应用写作》1987年第6期刊登安保春君所写的《写作材料的积累》一文受到启迪,在此也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名家。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材料写不成*。然而,写成一篇*,需要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材料究竟从哪里来呢?秦牧曾说: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是群众,一是生活,一
写作材料的积累 本文内容:
写作材料的积累
也谈写作材料的积累
李业
近读《应用写作》1987年第6期刊登安保春君所写的《写作材料的积累》一文受到启迪,在此也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名家。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没有材料写不成*。然而,写成一篇*,需要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材料究竟从哪里来呢?秦牧曾说: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是群众,一是生活,一是书本。他的话,给写作材料的积累准确地指明了三条根本途径;即到群众中去取材;在生活实践中聚材;从书本知识里集材。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一、到群众中去取材
劳动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我们作*,写文件,搞创作都离不开劳动群众。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西汉的《汜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都是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我国古代的药物典籍《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也是在集中了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基础上写成的。不朽之作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直接取材于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可以说,离开劳动群众,再高明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都将一事无成,任何精神文化创作活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北京晚报》1982年11月128——发表的访名作家马烽的通讯《笔端常含泥土香》中说:“马烽在五十年代就当过汾阳县委书记,他和农民一起吃玉茭,睡破庙,也象农民一样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引水源,同青年们甩开膀子修水库,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发掘生活的底蕴,这就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创作背景。马烽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有些农民同他相处一段后,还不知道他是作家,但过后当接到马烽寄来的书,他们一看才知道自己被写进了书里,只是更改了姓名。正是由于马烽放下架子,作群众的一员,他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创作出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成为人民群众爱戴的作家。
二、在生活中聚材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长期地体验、深入地思考生活,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活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来。刘心武说:“提出一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写的《班主任》,那其实是从我全部教师生活的总积累中提炼出来的,凝聚着我对生活的长期乃至是痛苦的思考。”刘心武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在自己生活中认真思考、探索、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活材料的重要性,这确是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杨干华也曾谈过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他说:“过去,我忽略的,正是它们,老是埋怨自己没有机缘碰上轰天动地的事件,在生活中守株待兔,致令生活扑面而来,擦肩而过,自己还不知道呢。”他还说:“……这个干部凡是外出住招待所、入饭店,为什么不象许多人在临别之时而却在第一个晚上就郑重其事地写感谢信呢?原来,也要得到以后一连几天更殷勤热情地接待啊!……我蛮有兴趣地把它们记在小本子上。抚案思考,它们的表现力还真可以,好象也印证了恩格斯的话,不但表现了做什么,而且显示着怎样做。尽管一鳞之爪,鸡零狗碎,积累多了,人物形象也就会逐渐完成。”
class=“*
Id=
写作材料的积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