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路事迹材料
日前,在xx县妇联评选的xx县“十佳”创业女性中,来自xx镇xx村的xx显得格外“抢眼”,这不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大学生村官而当选,也不是因为她作为村级党支部副书记而当选,更主要的是因为她在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带领村民创业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当选。 20xx年7月,xx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离开母校,惜别亲人,怀揣梦想,从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来到苏北xx县xx镇xx村当起了村官,迈开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从江南到苏北,巨大的心理落差、经济落差和环境落差令xx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所适从的她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很快从迷惘和彷徨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角色的转换,阳光女孩的激情与活力又重新展现出来。
“既然选择了村官,就必须在村官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任职后,xx在做好各项村务的同时,进村入户与百姓座谈,寻找xx村落后的原因,倾听百姓对发展经济的诉求。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xx发现,村民发展经济和创业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由于思想的束缚、曾经的失败和资金的困扰,他们对创业存在着害怕失败的心理。要使xx村变为名副其实的“xx”,关键是要发展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共同创业,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是责无旁贷! 20xx年初,xx把“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作为自己的创业动力,带头投身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来,她要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村人。经过市场调查,xx将投入成本少、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小、技术简单易学的肉鸡养殖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为了减少风险,她决定与村里有养鸡经验的村民丁友祥一起合伙经营,共同投资16万元创办了xx村肉鸡养殖场,养殖场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年饲养肉鸡规模2.2万羽。
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一个人的创业之路都会有坎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xx也不例外。她在养鸡过程中,虽然有丁友祥作为靠山,但是她仍然与其他人一样饱尝了创业的艰辛。养鸡,对于xx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必须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全面准确掌握肉鸡饲养技术,她除了购买《肉鸡养殖100问》、《养鸡技术大全》等养鸡专业书籍钻研之外,还拜丁友祥为师,虚心向丁友祥学习养鸡技术。从第一批5000羽苗鸡购进后,她就没有离开过鸡舍。苗鸡防疫,她与丁友祥一起上;打扫鸡粪,她与丁友祥一起干;粉碎饲料,她与丁友祥一起做。这些,对于从未干过体力活的xx来说已是不易,而鸡舍内刺鼻难闻的鸡粪味更是令她接近窒息。一个个考验,一道道难关,xx从容面对,知难而进,全力以赴。付出终有回报,xx饲养的第一批肉鸡终于成功出栏。算算帐,除了苗鸡、防疫、饲料等成本之外,5000羽肉鸡净赚11000元。xx收获的不仅仅是钞票,还收获了养鸡的技术与创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人生的价值!
xx成功后,村民们不再对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冷嘲热讽了,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闻的赞扬声。面对成功,xx没有浅尝辄止,自我陶醉,而是在谋划更大的创业项目,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她和丁友祥把赚得的“第一桶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养鸡事业。
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头脑的人。如今,xx的肉鸡养殖场规模已经扩大到1600平方米,年养殖肉鸡近40000羽。成功后的xx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初衷,去年8月,她在镇村领导的支持帮助下,率先组建了“xx村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46个养鸡户为社员,免费为社员提供肉鸡养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在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这些养鸡户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解除了养殖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达到了互利多赢的最佳效果,目前的xx村已经成为xx县首屈一指的肉鸡养殖专业村,众多村民通过养鸡走上的致富道路。团省委书记练月琴、团市委书记高玉华等领导到xx村视察时,鼓励xx要在村官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创业道路。
身为xx镇大学生村官团支部书记的xx,在养鸡的同时,还与xx镇的14名大学生村官在20xx
年5月份集体兴办了“宿迁市春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江苏省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总面积300亩,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要创业项目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双孢菇——肉牛养殖的循环种养模式。他们先期饲养的230头肉牛目前已经全部出栏,种植的16个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学生创业园不仅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带动村民的创业激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他们创业的成功实践,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
篇二:创业个人事迹材料
十佳创业青年典型材料
梅田湖镇:付国强
付国强,梅田湖镇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总经理。从1997年到广东省帆洋饰品有限公司打工,到2003年自己创办雅惠饰品加工厂,2008年创办梅田湖镇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风雨路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2008年,他创办的梅田湖镇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实现总产值达100多万元,利税1万多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5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付国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1976年出生在梅田湖镇金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95年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在家里种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仅能维持生活的温饱。90年代末,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年轻气盛的付国强也有了一种外出闯一闯的念头。1997年5月,付国强跟着几位在外打工的朋友来到了广东省佛山市打工,那时的佛山正是全民创业、全民经商的时代,家家户户办企业、跑市场,置身其中,就像看电影镜头,目不暇接。他一边打工一边想:佛山的企业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而且有的人也是空手起家然后逐步发展壮大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们一样办一个企业呢?一个年后,他萌发了自己办厂的念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调查,最终将自己的创业项目锁定在自己打工比较熟悉的饰品加工上,公司一炮走红,每年利润都在10万元以上。2008年7月,在梅田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付国强转让了因金融危机勉强维持的饰品加工厂,在自己家乡里办起了一家纯净水生产企业,走出了创办企业、改变贫穷的第一步。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企业创办之初,我也走过了一段艰辛之路。企业刚创办时,只有我一个人,我既是采购员、推销员,又是生产工人和货物搬运工。公司所在的位置,离梅田湖镇政府还有1.5公里。当时我的产品主要是乡镇政府各部门,每次为了及时把水送到,早晨三、四点就要起床,用板车将桶装水拖运到镇政府,然后随便买点吃的就算早餐吃,有时连吃东西的时间都没有,就饿着肚子。虽然吃了这么多苦,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产品品种单一,再加上交通不便,成本高,几个月下来,企业没有赚到钱,到了年底,企业几乎到了停产边缘。是放弃办厂,还是重整旗鼓,从头重来?在徬徨、犹豫、苦闷阶段,梅田湖镇政府和信用社伸出了热情援助之手,2009年2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信用社给他发放贷款5万元,重新进行生产,并改进了生产设备,将自己生产的纯净水提高了一个档次。为了拓宽销路,打开市场,付国强在华容县城联系了十多个送水点,遍地刷写广告提高知名度。终于,产品在县城打开
销路,现在,“益康三化多氧水”日均销量1000桶。从此,企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2009年7月,他又出资10万元,买下了原街道食品厂后面空地,企业规模又一次得到扩张。
三、搏击商海,诚信创业。企业要发展,要壮大,质量是根本,没有可靠的质量作保证,产品难有市场。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我自己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聘请的师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付国强又专门购进了一套质量检验设备,严把质量关,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合格率都是100%。并且为了保证安全放心,每生产一次批次的水,他都亲自装上一瓶存挡,预备随时进行质量检测。严格的质量保证换来了市场的信任,三化多氧水获得了和本县其他如“南山矿泉水”等知名企业同台竞争的机会,逐渐打开了市场。
四、富而思源,勤俭创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磨练,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知名度,付国强和他的纯净水公司在梅田湖逐渐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他的水也先后获得了诸多的荣誉。有的人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个大老板了,该享享福了。听到这样的话,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心里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仅仅个人吃苦闯出来的,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得来的,是家乡的百姓群众支持得来的。赚到了一点钱,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讲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钱用到扩大再生产上,用到支援家乡建设上。于是,付国强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先是免费为梅田湖敬老院赠送水,按每位老人一个月两桶的标准,不收一分钱,并公开承诺,企业办到哪一天,老人们免费喝水就喝到哪一天。后来,家乡交通建设资金困难,为保证通村公路建设顺利完成,村干部到处筹集资金,付国强听说后,主动找到村支书,捐出自己辛苦赚来的1万元。发展无极限,追求无止境。付国强经常说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创业中度过,更有意义和价值。今后,一定要做大做强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带动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的洪流中,为建设和谐新干、小康新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粮食加工我的成功之路
我是四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励家村前励组村民赵晋成如今正值不惑之年。“海纳百川,有容及大”,溪流由滴水而汇成海洋,面对四通公司今天的成功与名望,我不禁感慨万千,往事如烟,可堪回首??
十几年前,我才刚刚成家不久,却遭遇了一些飞来车祸,险些成为废人,不仅身受针石之苦,而且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负债累累。而励家村人多地少,单一靠种地很难维持生活,在几个兄弟姐
妹的帮助下,我做起了倒卖鸡蛋的小本生意,几番寒暑,几番风雨,一晃两三年过去了,手中稍微有了点积蓄。这时我搜集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许多农村人在沈阳、抚顺等地做生意,但只能用火车捎带货品,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受时间限制,十分不便,于是我想,如果有一辆车配货,不但能满足需求,而且效益一定十分可观。我不顾妻子的劝阻,东拼西凑买了一部解放牌大汽车,开始往城里送货,因而从此与杂粮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为别人带货的同时,我自己也捎带了一些货品,回来经加工后,在市场上零售;久而久之,经营的品种也逐渐增多,而小米的需求量超出其他种类。几个加工点加工的几乎都是我的货。一九九八年,小米成了销售的主导产品,经我销往吉林、黑龙江和周边的几大城市,生意大了,买卖火了,年底我又更换了两辆大货车,同时承包了一个粮谷加工厂,新的事业之旅开始了。
然而没有一个人做事总是一番风顺的,我也不例外。二三年春,我从佳木斯提取了三百吨红小豆,货一到家,连连跌价,两个月不到,赔了十几万元。惨痛的代价使我总结出一条教训,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是这次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开始学英文,买电脑上网??
面临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二三年初,我适时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四通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在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大生产规模,兴建了平方米两千平方米的厂房,增添玉米片膨化设备,招聘高级技师,利用当地盛产的玉米,转化饲料进行深加工。二四年初,我公司与加拿大独资,大连天地人有限公司结成联袂,创建“天帮”牌猪用系列产品,并已成功投向市场,该产品预计年转化玉米五千吨,饲料四千五百吨,产值千万元,利税三万余元。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公司主导经营的小米、玉米楂、玉米片通过联网,已销到深圳、广州、武汉等南方各大城市,其产品因货真价实,品味独特而供不应求,随着产品的热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为下岗人员和剩余劳动力五十多人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今后我将一如既往,一往直前地推进我所热爱的事业,为励家镇的经济发展服务。
机械制造铸就成功路(励家镇双岗子村刘刚)
我叫刘刚是双岗子村村民天工机械制造公司经理。今年四十一岁靠机械加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初中毕业以后,我没有旬其他农家子弟那样或是务民,或是经商,而是选择了靠技术发家致富的着道路。凭着小时候对机械的爱好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功底,我自己悟起了电焊技术。我先是到电焊修理部附近暗中“偷光”,之后再买来必要的设备和配件,自己练习。虽然我
并不聪明,但我相信:勤能计拙,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手也烫了,眼也花了,衣服也“穿”也了几个小洞??终于我完了平生第一件作品——一个美观而又坚固的铁门在我手中诞生了。
从此,我自立门户,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修理部,给人们做大门,车棚等,创业的过程是艰难的,有时候活很少,我就自己研究技术,有时候活很多,很急,常常忙得团团转,眼睛都熬红了。刚开始效益不是太好。有人劝我打“退堂鼓”。我都坚持已见,我想,任何事情都得经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成功有是一天两天的事。拿我们乡下人的话说,: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因此,我购买了相关书籍,努力钻研技术,熟练掌握技巧,争取把最好的产品展示在人们面前。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虽然没有产生很大的效益,但我还是坚持到镇里去发展,那里一来人流物流量大,二来信息灵敏。于是我开始了第一次动迁。之后我转变了经营观念,由以前的大门,车棚改为加工粮食用的设备,开始生产各类加工粮食用的机械,由于产品质量好,加之市里人都爱吃深加工过的粮食产品,如小楂子,因而这类粮食加工机械特别好卖,产品供不应求。人手不够用,我开始雇工十人,每人每月计件开资,员工多则每月千元,少则每月六七百元,产品基本上随产随销,近则本地及周边乡镇,远至辽吉黑再中转至全国各地,目前,只有海南和新疆二省区没有我生产的粮食加工机械。再后来,我先租后买下了镇机械厂,定厂名为“励家粮食清理设备厂”,并荣登辽西蒙东信息网络图,号称“天工机械制造”。然而我毕竟是个农民,虽然委多年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我的粮食清理设备,其实质是充分挖掘粮食的附加值,充分体现粮食的价值,我不会小富即安,我要多生产出一些好的粮食加工产品,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国农业,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王海军整理)
杂粮运销大户娄云飞(励家镇娄家村娄云飞)
我叫娄云飞,是娄家村村民。现年三十三岁,九二年高考以几分之差,使我与大学无缘。但我坚信:“榜上无名,肢下有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并未因落榜而灰心丧气,而是静下心来琢磨自己将来的出路在何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思后想,我认为与其守在家里足不出户,还不如外出做点小本生意,一来赚钱比较快,二业可以有机会见见外面的世界;当时我们村里有很多人都去城里卖杂粮,我也跟着去了,开始做起了小买卖。寒来暑往,秋收科藏,一晃儿在城里度过了两个春秋。我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现在城里人生活水平有了很朋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健康观念日益增强,许多人爱吃农村的小米,小楂子等五谷杂粮。我想,如果回家开个加工厂,利用家乡丰富
的农业资源,加工小米,小楂子出售,销路一定会好。第二年春节刚过,我就把这个想法和父亲说了。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很支持我。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自己的钱不够,就多方筹措资金,购买设备,翻盖厂房,开始加工小楂子。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我只买了几样必要的设备,也没有雇工,多数劳动都是自己和家里人干。我们自己磨,自己筛,自己选购原料,自己到市场上销售。由于我讲究信誉,保证质量,所以销路十分畅通,产品供不应求,逐渐地开始雇工劳动,自己腾出时间联系业务,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我已拥有固定资产三十多万元,年加工玉米二百多万斤,产品销往我省十多个城市,并远销到吉林、哈尔滨等地,在不远的将来,我还要再扩大生产规模,并将产品进行绿色注册。
现在,我虽然小有成就,但归根结底我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是时代给了我发家致富的机会。因此我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和向往。令我欣喜的是,今年五月我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多年来艰苦努力的最好的证明。我相信,在党的富发政策的引导下,国家会更富强,人民会更加安居乐业。社会将更加进步,我的粮米加工厂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生猪及饲料经纪人(励家镇平房村崔文利)
我叫崔文利,是平坊村二组村民,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回想我的创业经历,可谓坎坎坷坷,一言难尽。当年,家是普通中的普通,人是平凡中的平凡,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也曾有过雄心壮志和梦想;残酷的现实一度使许多人放弃壮志激情,而我却从未被困境所束缚,从未被失败击倒。我想,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插上致富的翅膀。
最初我选择了边种地边做小买卖的方式,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经商,这样我一方面积累了虽然不很多但却十分必要的资金,同时也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是,农业是基础,没有农民的富裕,终究是虚假的繁荣,根本谈不上“共同富裕”。所以我想,应该创造一种环境使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位置:既能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又能为广大农民致富铺路,同时也带动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事业。
经过几番选择,最后我把目标锁定在生猪收购上,当时农民养猪的热情远不及现在,大型养殖户少,分散养殖较为普遍。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猪的销售也就成了问题,常常有想卖猪的找不到收猪车,收猪车也不能及时收足生猪的情况。于是,我开始为二者牵线搭桥,保证收猪车及时收到生猪,养猪户能及时将猪卖出。这样,收猪车开
篇三:创业典型事例
创业典型事例:
1、“老干妈”——陶华碧
陶华碧,1947年出生贵州省湄潭县,文盲,25岁结婚,婚后生了二个孩子丈夫去世了??91年从卖凉皮开始白手起家创业,现有职工1300人,每个月仅供员工吃饭住宿就花费70多万,如今年产值13亿多,上缴国家税收1.8亿元,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排行榜第5名。
2、 “小菜一碟”——胡小平,
胡小平,1966年出生于安微省无为县偏僻乡村。81年初中毕业身带20元、15公斤大米来南京打工,饭店做杂工、摆过摊修自行车、在码头做搬运工(从40斤一坛榨菜赚12元做起??)。目前,“小菜一碟”的小菜年销售额已逾8000万元。现在是“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3、刷马桶刷出来的百万富翁——韦文军
韦文军,1978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16岁那年考入南宁美术中专学校学习。19岁刚毕业那年就到深圳找工作??最终被一家装潢公司罗老板留用,后在罗老板的启发下,在深圳创业了“家天下”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成为深圳装修装饰行业的传奇人物,年纯盈利近百万元。
4、穷小子变成亿万富翁---裴春亮
裴春亮,1970出生于年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上
有父母和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家境十分贫寒,10岁之前没穿过鞋,他9岁那年,他三哥因煤矿出事死亡,12岁那年他二哥拉石灰遇车祸,车毁人亡。大哥受打击太重突发脑溢血瘫卧在床,时间不长,大嫂出走了,留下二个幼女,不久二嫂子也改嫁了留下一个幼子。没办法裴春亮只有辍学去砖厂帮人推车、摆砖坯,靠每月工资30元来维持家庭的艰难生活。16岁那年,父亲又撒手人寰了,是村里给了二棵树为他父亲打口棺材,邻居这家三毛那家五毛的筹点钱、米、面做点送老衣才把他父亲安葬了。
他明白,光这样打工和家中的几亩地解决不了家中的贫穷,要靠技术才能脱贫致富。为了筹借学费,他去砖厂又打了二个月的工,攅了80元,邻居借给他50元,共计130元到安阳技校学习电机修理技术,学费120元,在校长关怀下他坚持学习了二年,二年后回到了村里,在村西头路边租了两间门面房,打出了修电机和电气焊的招牌。从修理电器起家,裴春亮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理发店?在北京卖过大理石??因助人为乐,朋友介绍他掏第一桶金就挣9万元??。如今已发展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 个人富了,不忘报达乡亲,他个人投资150多万元为村民安路灯、修道路、打水井、购买大型农机。对裴寨村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他出钱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
奖励。1999年以来,他捐款380万元为家乡修路、建学校以及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
2006年初,他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个人出资3000万元,把裴寨村村口的一座荒秃山头推平,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160栋别墅式两层小楼及学校、敬老院、体育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如今,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式住宅楼和一座座商业店铺拔地而起,又投资80万元对村自来水供水设施进行改建,敬老院建设、园区绿化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了在全面启动。由裴春亮多方引资、村民自愿入股创办的投资4亿元、日生产能力4500吨的环保节能水泥厂正在建设之中。裴春亮正带领群众大步迈向小康。
5、“水晶”大姐----吴兆娥
1958年出生,71年进厂,88年企业不景气,自动下岗,在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三无设备的情况下,七拼八凑了2000元,腾出自家的住房做厂房,用吃饭桌子做支架,拆下出嫁时陪嫁的洗衣机上的电动机,自制土研磨机,招来本村的几个人,创办了“海龙水晶工艺品厂”。一位土生土长、普普通通的农家女,以非凡的胆识,敏锐的目光,走出了水晶生加工、精加工的第一步,她们企业现生产的产品涵盖了首饰类、保健类、观赏类、礼品类等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固定资产千万元。
事实上,创业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勇敢迈出自己的步伐,夕阳下的老人同样可以品味创业的幸福与成功的喜悦。如以下几个老人创业的故事。
1、 家住河南淮阳县的一对普通农民夫妇,周大生出生于
1944年,老伴出生于1947年,在城里儿子家探期间,从孙女的玩具身上发现了商机。自此,夫妇俩开始了充满童趣的晚年创业之族。如今,凭着一手漂亮的针线活,老俩口专门为玩具娃娃做衣服,每月收入近3000元??
2、 刘燕如是河南省信阳县的一位退休干部,58岁。她创
业的方式与众不同,与5名退休老人在网上创办收废品??
3、 91岁老汉“时尚”里致富,1980年,63岁的孙迪退休
了,83年他瞒着家人带10元跑到南京闯世界,结果被骗了,可没想到的是,孙迪坚定地对家说,从哪里跌倒就得从哪里爬起来,谁也劝不住,老伴不放心只好跟着他来到了南京,在金桥市场租了两截柜台卖服装,每年的营业额60万元左右,他经常骑摩托车去上海、杭州等地进货,他说:心态决定人生,只要拥有一颗敢闯敢拼的心,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