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师版
北冶一中 七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1
2
篇二: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2《蟋蟀在时报广场》习题
《蟋蟀在时报广场》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儿童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琴弦( ) 蟋蟀( ) 污垢( ) 霓虹灯( ) .....
慷慨( ) 涟漪( ) 萦回( ) .....
3.释词:
⑴他亲眼看到很多年纪老了的老鼠因为没有攒下什么钱而无人理睬,最后孤苦伶仃地抓向坟墓。
孤苦伶仃:
⑵成千上万人都读到了蟋蟀切斯特的消息,马里奥家的报摊也变得家喻户晓。
家喻户晓:
⑶空气中充满了车辆的喧闹和人们谈话的嗡嗡声。
喧闹:
4.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流落到时报广场的切斯特受到哪些礼遇?他又是怎样对待朋友的?
⑵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角色?说说理由。
5.分析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⑴美妙的乐曲声弥漫着整个车站,就像一颗石子落进静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涟漪。
⑵人人心满意足,不向前移动,几乎连呼吸都停住了。
⑶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吹拂着深深的茂密的草丛。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一句话。
有只布袋想站起来,它请有帮忙。这人拎起袋口,布袋立即站起来,非常得意。它正想开口说上几句,不想那人一松后,它马上又倒了下来。布袋叹口气无可奈何地说:“我怎么就站不起来呢?”
那人笑笑说:“你之所以站不住,就是因为 。”
第二部分:
(一)
吃猫的老鼠
《动物晚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吃猫的老鼠》,一下子轰动了鼠界,乐得老鼠们手舞足蹈。
老鼠怎么会不高兴呢?夜间偷粮、窃油??最大的对头就是老猫。老猫独具夜光眼,四脚长有肉垫,奔跑无声,动作迅速,而且专捕鼠类。老鼠和猫真是不共戴天。现在听说有老鼠能吃老猫,看来猫逮鼠的历史眼望可改写了。于是鼠界派出了一个五鼠代表团,由硕鼠为团长,赴吃猫老鼠的家乡——非洲学习考察。 老鼠取经,不远万里,跋山涉水,终于到达了非洲。
非洲的人特别,黑如紫檀木,又似煤块。非洲的鼠,也与众不同,个子倒不相上下,可嘴上有层硬壳,而且长得坚硬,可称为“铁嘴老鼠”。
铁嘴老鼠得到消息,有同类自远方来访问,受宠若惊,急忙出门迎接。接进洞中,寒暄几句,
代表团团长硕鼠已迫不及待,直截了当地问道:
“听说你们能吃老猫,不知是否当真?”
铁嘴老鼠点点头道:“此话不假。”
“果真如此,不虚此行。”硕鼠心里这样想,脸露喜色。
代表团鼠成员个个心里一乐。
“你们真行!”一位鼠代表由衷夸奖起来。
“不过,你们如何制服老猫倒要请教请教。” 硕鼠接着问道。
“这方便。”铁嘴老鼠如此这般说来,话很简单,说来轻巧。
代表们一听有些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是实。
夜晚,五鼠代表瞪眼旁观,眼看铁嘴老鼠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铁嘴老鼠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走近老猫身旁,不等老猫张口,它散发出一股浓烈的臭气。这臭气宛如迷魂药,又似毒气弹,老猫嗅到臭味,顿时发抖,瘫软,动弹不得。铁嘴老鼠不失时机,纵身一跃,用尖利的牙齿咬断了老猫的喉管,然后拼命吮吸,吸尽猫血,再将死猫拖进洞里,让大家吞食。
鼠代表,平生每一次尝到了猫肉,着实解恨。
鼠能吃猫,它们深信不疑了。如何制服老猫,看来在确方便,鼠代表们心领神会;就是靠那股臭气,这又有什么难呢?只要憋足一股劲。它们以为取得了真经,便兴冲冲告辞,踏上归途。
回来一汇报,老鼠们齐声欢呼。
硕鼠迫不及待,决定当夜出洞试它一试,叫大家看看奇迹。
硕鼠堂而皇之地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今晚要叫你尝尝我的厉害。”硕鼠心里说。
它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临近老猫,憋足劲,放了一个臭屁。
老猫既不抖,又不瘫。 “怎么搞的?”硕鼠慌了。正想转身逃跑,哪里还来得及,老猫一张嘴,一口就咬住了硕鼠的脖子。
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心想:有什么屁用!还不是猫吃老鼠。 是的,屁有什么用。吃猫老鼠散发的臭味非它莫属。硕鼠闻味臆断,以为得了真经,结局只能是悲剧。唉,老鼠怎么能知道世上事物的特殊性呢?
7.本文的文学样式是 ,讲述老鼠到非洲取“吃猫”的经验。故事里蕴含了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8.故事的结构:一般是有开头、结尾,中间有生动原情节。本文以 开头,以 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是
9.童话故事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深入浅出,试各举一例。
生动:
形象:
幽默:
10.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练、明白,试摘录四个词语加以说明。
篇三:《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熟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理解童话中蟋蟀、老鼠、猫儿的象征意义;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3、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谈谈你在课前查阅资料所了解到的关于美国的风土人情。
2、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以“你对美国知多少”为话题交流旧知。学生交流时尽量围绕“流浪汉”、“流浪歌手”、“美国贫民”几个关键词
3、导人:有一天,一只蟋蟀意外地来到了纽约,从此改变了它的生活和命运,它会有一段怎样的经历呢?它会适应纽约的生活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点明了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蟋蟀)和这篇童话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时报广场)。本文主要写蟋蟀与主人马里奥(卖报的)、老鼠塔克、猫儿哈里之间的真挚友谊,反映了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
2、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在生物分类中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约有1400种,我国已知的有30余种。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
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3、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但最负盛名的是《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报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近时作者又出版了两本有关小蟋蟀切斯特故事的续集:《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1981)、《蟋蟀切斯特的新居》(1983)。
4、《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童话一经发表即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充满友爱与温情的经典之作。《旧金山纪事报》这样评价:“任何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永远记得那只叫做切斯特的蟋蟀,记住那嘹亮而韵律无穷的鸣叫。”《出版者周刊》也说:“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
5、学习生字:
污垢(g?u)霓虹灯(ní) 慷慨(kǎi)禁闭(jìn) ....
积蓄(xù) 喝彩(hè) 纵火(z?ng) 情不自禁(jī....n)
疲劳(pí) 涟漪(liàn yī)萦回(yíng) 吹拂(fú) .....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21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其他主人公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3~5),故事的开端。塔克和马里奥结识蟋蟀切斯特,知道了切斯特的身世,他们把切斯特挽留下来并成为朋友。
第三部分(6~16),故事的发展。蟋蟀切斯特与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之间的交往和友情,歌颂了下层人民和流浪汉之间的人性的美好。
第一层(6~12),写切斯特无意咬坏了马里奥父母辛苦挣下的两美元,它
的三个朋友——马里奥、塔克、哈里帮助它赔偿了钱并使它重新获得了自由。
第二层(13~16),写老鼠塔克不慎使马里奥家的报摊失火,切斯特认为是自己有罪而用歌声抒发忧愁,马里奥的父母因找到知音而原谅了它。
第四部分(17~20),故事的高潮。蟋蟀切斯特为报答马里奥一家的情谊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
第五部分(21~22),故事的结局。切斯特为了重新获得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举行告别演奏会后,要回到家乡去。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蟋蟀切斯特在老鼠塔克等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在大城市纽约成名的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城市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同时也说明西方现代文明虽然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
二、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导同学们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的顺序来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
朗读课文,并思考讨论如何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如何按顺叙来复述课文。采用小组复述的方法,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明确:“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结识朋友——啃破钞票——意外失火——演唱成功。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在纽约猫和老鼠已经抛弃了旧日的偏见?
明确:因为他们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沦 落到最底层往往会捐弃前嫌,友好相处,这是环境使然。这篇童话热情歌颂了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种种美好的品德。
2、在梦中切思特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在梦中他错把两美元当柳叶吃了。
3、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不愿逃走。 善良、真诚、勇敢。
4、面对失去自由的切思特,他的朋友是怎么做的?
明确:马里奥——赚钱为他争取自由;塔克——愿意拿出自己养老的钱;哈里——愿意照顾塔克。
5、当蟋蟀切思特的音乐才能被发现之后出现了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积聚在报摊周围听 切思特演奏”、报摊的销路也好了起来。他成了有名的音乐家
6、文章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名了,为什么他却感到不快乐,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明确:在蟋蟀看来,荣誉虽好却使人疲劳,他失去了自由,演唱要受人安排 。这有悖于他“爱自由”的性格(试从课文中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因此他并不快乐。
蟋蟀来自乡间,与乡间的草地等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虽然成功了,但是他始终和城市保持着一种距离,在这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比如,许多民工虽然在城市中挣了不少的钱,但仍愿意有了积蓄之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就是这个原因。) 对那些心地淳朴、酷爱自由的人来说,相对西方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更向往的是乡村的自由。
四、分析形象:
1、你对课文中几个形象的看法,我们再来探讨一下。
动物形象:
蟋蟀切斯特:进入城市的乡村流浪歌手——正直、勇于承担责任,依恋故土,
富有才华。向往自由。
老鼠塔克:城市流浪汉的缩影——精明、助人为乐、慷慨大方
猫儿哈里:城市流浪汉的缩影——宽厚、助人为乐。
老鼠、猫儿他们有相当丰富的生存经验、见风使舵的本领,凡事都能找到于己有利的一面,但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是沾染了一些城市人的恶习。他们也常助人为乐,有时也会慷慨大方。
人物形象:
马里奥:城市贫民的代表——善良、重友情,勤劳
马里奥妈妈:城市贫民的代表——虽一开始对切斯特不太友好,可那也是生活所 迫,令人同情。
音乐教师梅德利先生既是伯乐,又是个热情的宣传员。
2、作者借助这几个形象,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问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他,使它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解囊相助。他的成功更是完全来自真情。
五、小组讨论:
流落到时报广场的切斯特受到了朋友们的哪些礼遇?他又是怎样对待朋友的?
明确:“礼遇”指的是尊敬有礼的待遇。蟋蟀切斯特流落到时报广场受到的礼遇有:①马里奥收留了正无家可归的他,使他有了安身之所;②老鼠塔克经常陪伴寂寞中的切斯特并把好朋友哈里介绍给他;③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塔克向它解囊相助;④切斯特在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和塔克的宣传和肯定下,成为著名音乐家。
他对待朋友的态度:①无意中咬坏了马里奥家的钞票,他没有收拾行李逃走,也不愿意马里奥一家为丢钱而互相猜疑。更不希望好朋友塔克为自己牺牲用来养老的一生的积蓄。②报摊失火了,切斯特不顾朋友的劝说,坚持留在报摊里,并为自己的不慎而自责,用自己的才能报答了马里奥一家。
六、教师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