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建于1942年,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是“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凉山州示范性普通高中”、“凉山州校风示范学校”。
学校办学规模大。学校现有教学班88个(其中高中57个,初中31个),在校学生6548人(其中高中学生3871人,初中学生2677人)。有教职工333人,专任教师312人,中学高级教师62人,中学一级教师110人。办学规模在凉山州居前列,在州内民族聚居县第一。
学校办学条件好。13398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3300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优美,文化教育氛围浓郁。各类建筑中西合璧,巍峨壮观,催人奋进。校舍齐全够用,有按照国家超一类标准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和音体美教学设施设备和校园网、180台学生用计算机、办公用笔记本电脑320台、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功能分离又自然连成一体,方便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源盐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群众重视教育培养子孙后代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办好初中,做大做强做优高中。把源盐中学办成省内知名州内着名的,对周边地区起辐射作用、在民族地区起带头作用的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办学目标。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育人、树人、发展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求发展,以规模求效益,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办出了四川省民族地区高完中的质量和特色,先后获得近百个省州县级各种荣誉和奖励。是“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卫生单位”、“四川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着。学校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学高、力强、敬业、身正”的教师队伍。坚持对青年教师成才采用了一培(大胆任用、以老带新)二推(给成长机会)三压(任职、承担任务),使他们能“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六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青年教师成才工程”(即“13610”成才工程);对老教师实施一推(给机会)二压(压担子、承担任务)三树(树威信树形象)的“名师形象工程”。
学校先后推出了4名四川省骨干教师、10余名州级骨干教师、97名县级骨干教师、186名校级骨干教师。教师队伍涌现出了1名省级劳动模范、1名省级优秀德育工作者、1名凉山州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凉山州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凉山州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凉山州知名教师、2名凉山州优秀教师、8名凉山州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源盐县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10名源盐县优秀教师和若干先进模范人物。
正是依靠老教师的引领和迅速崛起的新一代教师,学校做到了质量不倒,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居于凉山州35所高完中前列。
教育科研出成果。学校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地区校本研训基地校”,“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学校”,凉山州课改实验示范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9个州级课题、84个县级课题在研,参研教师达384人次,科研管理机构健全。2005年有1个课题研究获得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课题三等奖,2011年有2个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二等奖,其教育科研工作在全县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都能够获得省州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常规管理显特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探索总结出了“1234”为核心内涵的校本管理特色:即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两大目标(为大学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三根杠杆(目标导向机制、过程管理机制、激励竞争机制)、四种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形成了民族地区高完中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寄宿制学生管理、抓教学质量的特色,在各方面条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抓常规管理,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育英才。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组建有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舞蹈队、艺体特长班等认真开展体育锻炼和特长培养;各学科组织有学科兴趣小组,落实活动时间、教材、师资、场地和设备;学校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和微机室等公共场所和教学设施设备定期向学生开放;学校每年定期组织运动会和艺术节。各类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男子蓝球队、排球队参加全州中学生运动会均获得第一名;生物小组环境调查课题参加省州青少年科技活动分别获得优秀项目一、二、三等奖;历年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200余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省、州名次。
教学质量结硕果。自1998年以来,学校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多年获得凉山州高考质量一等奖,自2007年以来在凉山州34所高完中位居第5名,在全州11个聚居县稳居第一。办学70余年,毕业学生20000余人,考入各类大学4000余人,其中400余人考人各类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