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中,我校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坚持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坚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体现主动性、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为青少年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强化管理机制,细化考核机制,加快骨干德育干部的培养,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育人为本、德育为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1)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年级组建设,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凝聚组内的合力、搞好组外的协作、强化组风的职能建设,使年级组成为一支具有强大合力、活力的战斗力团队;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班级之魂,是优秀班集体的缔造者,是全班学生的心情中人,为此要求班主任从原来的保姆型转变为一个调度员,调度学生的日常学习安排,调度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同时又是培训师,培养学生的“五学”精神,培植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使班主任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强化学生自主教育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团、队、会等群团组织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职责,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本学期在班级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抓好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要在“严、细、恒”三个字上下功夫。“严”就是要从严治班,从严治学,对班级、学生的日常管理“严”字当头,一着不松。“细”就是要细致管理班级,细心关怀学生,把爱放在心中。“恒”就是要持之以恒抓班风建设,反复抓,抓反复。
②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环境可以熏陶人,班主任要善于创设班集体的环境文化,如名人字画、班集体格言、班训、班歌、班级目标和计划、班级之星等,积极向上的标语和墙报都能营造美好的环境,唤起学生向上的动力。③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于班级的一些学困生教师要用情感教育法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想学,爱学,乐学,善学。④密切联系家长,争取社会配合。班主任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召开家长会、进行家庭访问、发家校通信息、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等。通过这些联系方式向家长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出教育要求,交流学生的家校情况,同时,和家长一起研究家庭教育的经验和规律,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对学生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本学期德育处将对各班认真贯彻和执行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定期检查。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定期学习对照《藕中德育手册》,促使学生明规章,守校纪。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的自管教育功能,扎实开展以班集体常规管理百分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百分考核为内容的“双百考核”和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家长评学生为内容的“三评”活动,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习惯,基本形成学生良好的文明素养。抓宿舍检查,加强文明舍风建设。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好的舍风,可以使每个舍员和睦相处,积极向上。学校专门委派一名行政负责宿舍事务,制定宿舍管理制度,坚持每天早晚检查一次,从遵纪守规、团结关爱、整齐划一、文明卫生等四方面进行一周一次评比。以检查评比来促良好舍风的形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宿舍是我家”的意识,都有与宿舍共荣辱的观念。
(4)以活动载体,不断拓展德育教育空间。①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学校宣传阵地,在校园内继续开展德育主题系列化教育活动,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德育主题教育内容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秀民族精神、日常行为规范、理想前途、心理健康、红十字精神、青春期教育、疾病预防教育、环保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②利用升旗仪式讲话、校园广播、班级主题活动。③以“节约中国、节约校园、节约家庭”为主题,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养成教育。④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爱心捐助等。⑤继续强化法制、安全教育,加强警校共建和合作,认真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杜绝在校生刑事犯罪现象发生。继续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⑥深化环境教育、人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⑦认真组织和办好学校“三节”活动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能学会珍惜时间,遵守纪律,懂得感恩和回报。⑧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宗旨,强化责任感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