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关注学生双减负7】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
新学期开始了。看到8月30日教育部为贯彻“双减”政策制定的考试新规,吉林上海家长梁鹤觉得如释重负。“小学一二高一不进行纸笔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员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在这份《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院考试管理的通告》中,有关考试与分数的要求清晰明了。
“面对女儿的成绩,以前我是真的崩溃。分数高了,脸上褶子都放松些;分数低了,心里的怒火就抑制不住。”梁鹤说。
“光靠分数,不行;离了分数,也不行。”“双减”意见制定不久,北京通州学生父母张帅就发了这种一条同学圈。尽管她知道仅以分数评价孩子并不科学,但分数还是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直接牵引着她和很多父母们的心态。
“学生没有好分数就过不了刚刚的中考,但唯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将来的大考。”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学校教师唐江澎的话引起他们对分数的反思。
家长为何对分数极其执着?“双减”之后,这种执着是否会得到疏解?
绍兴诸暨县第一学校内,一年级新生们正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王华斌摄/光明图片
1.分数焦虑下,家长容易“见分不见人”
这个暑假,家在北京廊坊的王海燕一家过得不太自在。原本计划回娘家探亲的她们,因为父亲考试分数不梦想,只好退了车票,改为在家做卷子,女儿因此哭了好几次鼻子。
上海南京的焦友轩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大姐姐正读高中。他感叹,这几年,教育子女的压力让他透不过气,自己的性情也时好时坏。“不重视分数,孩子成绩下滑,还是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分数,真成了我们家美好指数的‘晴雨表’。”他说道。
“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大学存在考试数量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给予改正”,《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院考试管理的通知》直击当前考试存在的各类问题,很多父母也感同身受。
家长们的“分数焦虑”,源于“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为了让弟弟获得分数竞争,牺牲父母的休假时间,让人们参与各类培训班、进行题海大战,早已成了这些父母“别无选择的选择”。
焦友轩发现,高效率的应试练习可能在短期内让分数提高,但一系列“副作用”也逐渐而来: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体质下降浙江7名高考生被取消成绩,老是受伤。更严重的是,主动学习的意图越来越低了。
“过度追求分数给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也给家庭增添了较大经济负担。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这在推高了教育成本的同时,也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而且矛盾。孩子、家长越‘卷’越紧,越‘卷’压力越大。”云南师范学院党委常委蒋永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