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住校生家长寄语:我看小学的寄宿教育
客观地讲,中国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并将永远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说其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原因有二:第一,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中国的大中以上的城市人群中一个家庭不会多于一个孩子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并将不断衍生出诸多的新课题;第二,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当今全球日趋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中,却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其实,这本不是一名非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但是,这却是每一个孩子家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就离不开思考。思考,就需要寻求出路。
作为一名独生子女的家长,我感受最紧迫的就是孩子们如何应对他们的家长们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孤独。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孤独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思索的问题: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足够的同龄人聚集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面对的只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诸多的成人的面孔、语言和思维环境。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在哪里?欢乐的群体社会的童心感如何培养?在一个个单独的家庭中将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于是,无奈的父母们只有更多地借助于社会,借助于学校。这也就是我当初让孩子读寄宿制学校的初衷。当然,也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亲耳聆听了北京小学吴校长的一次报告后,更加坚定了我自己的这个念头。
童年是美丽的。孩子们是需要欢乐的。虽然,我没有读过教育学,但我依然坚信,小学阶段的教育必须更多地倾向于欢乐教育、习惯教育。促进孩子们全面的身心健康,是小学阶段最突出的任务。北京小学提出的'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理念为当今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找到了一把钥匙。
首先,孩子们不再孤独。每周100多小时的集体生活,将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睡觉,一起锻炼……,单个的家庭生活,普通的走读学校,是无法替代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小孩刚刚到北京小学读一年级的第一个星期,当周五中午我去接他的时候,原以为孩子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没想到,孩子却告诉我说,不想回家,想住在学校,因为学校里人多,同学可以一起玩。即使到现在,每周五去学校接孩子时,我都能够看到孩子们在一起愉快地玩耍的快乐场面。
其次,就是增强了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为孩子们塑造一个将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基础。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在的独生子女也必将是。是宽容,还是狭隘;是融入,还是隔离;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些因素将直接决定着孩子未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为孩子的未来打造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而充分的集体生活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的孩子到北京小学读书近三年以来,对集体的认可越来越浓厚,参加集体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由此也带来了对同学的包容、宽容和理解,也包括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帮助。这一点,我感受特别深刻。我认为,这种正常的集体生活产生的同学之间的情谊,是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个最大的补充,由此也带动了孩子们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和行为自尊等各种能力的提升。
第三,孩子的'四自能力'明显增强。在我的记忆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教育界、理论界等层面上曾经有一个担心的论调,那就是如何防止独生子女成为失落(沦落)的一代。这种论调,缘于社会生活中独生子女存在的一些被称为'小皇帝'的现象。其实,实施北京小学提出的'四自'教育将是一剂良方。通过寄宿制,通过充分的集体生活,通过良好的引导和管理,实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是完全可能的。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去年3月份,正值风大春干的季节,我的小孩嗓子发炎,疼痛,体温上升,中午12:15左右,我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嗓子疼,体温37.5℃,刚刚在学校医务室检查了一下,医生建议请家长带着去医院看一下。后来,我便到学校带孩子去了医院。这件事,我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我对于孩子的这种自理能力的提高感到欣慰。他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就主动到医务室找大夫检查,并测量了体温,还简要地向我通报了情况。这些能力的提高看似小事,实则是一种潜移默化自理能力、自强能力的锻炼和增强。我认为,这种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是同等重要的。
现在,孩子即将升入四年级了。我对孩子的发展、对北京小学的寄宿制教育更加充满了信心。在此,也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