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中学学校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文明的圣地,“经始灵台”,《诗经》记录了她灿烂的文化,留芳后世;这是一片古老的沃土,文王伐密,《史记》记载了她光辉的历史,彪炳史册。背靠离山之绵延,面临溪水之浩荡,在这厚重文明的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坐落着一所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城中学。
扩建强校 志存高远
秉承三千年文化积淀,历经二十八载锻打淬炼,创建于1986年的城中学,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三易其址、不断壮大,终于发展成长为全县义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改革、创新的基地,赢得了学生家长及同行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学校最初建在荆山脚下,仅有6个教学班,2002年因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整校搬迁至城南工业园区。2007年又因学校规模扩展,再度迁回原址。2013年,灵台县党政领导雄才伟略,高瞻远瞩,城中学借县城教育布局规划调整的东风,实现了进入城南教育小区的整体搬迁。一个占地96.5亩,投资1.37亿元,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标准化寄宿制独立初中投入了使用。有框架结构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各1幢,宿舍楼3幢,食堂1幢,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1个,总建筑面积35149平方米。踏着时代的步伐,和着改革的足音,学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举措深入改革,“一主两翼”,深入人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向创建“书香怡情、体艺双馨、张扬个性的平凉市素质教育示范校”而努力奋斗。
民主理校 和谐发展
岁月如歌声声急,事业如棋局局新。一位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学校确立“关注生命 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把“感恩励志 自信卓越”作为校训,以“文明和谐 进取创新”为校风,“好学善思 求真致用”为学风。积极落实教职工“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打造“文化乐园 多彩城”党建品牌。学校制定出台各种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规范,时时有人管,精细化管理局面日渐形成。推行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创新用人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实行教代会民主管理,校委会集体决策,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障监督,各处室具体指导,年级组负责落实的管理机制。班级学生和宿舍管理落实“两制一会”、“五星创评”及“满园星”和星级宿舍评选制度。
以德治校 惠风和畅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这里,是展示才华的舞台;这里,是放飞梦想的驿站。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德育工作新机制。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校园监督岗,班干部培训等活动开展,促进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文明礼仪教育月促良好习惯养成;感恩励志教育月让学生学会感恩。自主早操、激情宣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收旧利废、净化校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成立“父母学校”,举办父母讲堂,建立家长开放日,形成了家校携手育人的合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值周组和巡逻组,两套人马,分工协作,共同维护校园内外师生安全,坚持学生放学护送制度。
课改强校 提升效益
雨滋桃李花千树,风举鲲鹏路万程。学校坚持“一主两翼”“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改革思路,打造“四助五步六字”高校课堂模式,全面落实读经典、颂名著师生读书和学体艺、练书画校本艺术课程开发活动。坚持一年一度教师课堂教学评赛,启动推广导学案和学案,突出教师集体备课优势,让老师由“教学”向“导学”转变。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契机,不断优化教师培训形式,把自主学习与集体培训,立足校内与走出校外,常规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使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名校经验,开阔教师视野,科研型、专业型、智慧型教师群体初步形成。通过“同上一节课”青蓝结对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面向全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构建班级学习和管理小组,使自主学习和管理活动落到实处。
人文兴校 百花齐放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引领,注重专业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回归人文传统。创办《晨钟》《青草地》等校报校刊,编印《感恩》、《器乐》等系列校本教材,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师生经典名著午读活动,开发校本艺术课程,学会葫芦丝、竹笛、竖笛、快板、口风琴、口琴等六种乐器演奏。不断浓化校园学术氛围,大兴校园读书研究之风,给校园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和谐。校园文化长廊气势恢宏,中华十大义理教育深入人心。教学楼、公寓楼道悬挂师生作品、励志名言,充满文化气息。班训上墙,习作展示,读书角群书荟萃。目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精彩激烈,课外活动异彩纷呈,阳光体育活动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