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长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幽默与冷漠无缘。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情。
19、教学机智。面对意外情况,“灵机一动”,“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教育机智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20、教学相长。教学中难免出现“不如弟子”的情况。“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教然后知困”,不错的,越是“困”,越能“自省”。不懂不要紧,学!
21、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
22、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惊蛰的是春雷,化雨的才是春风。微笑,不也是思维的催化剂、信心的增强剂吗?
23、“一鸟入林,百鸟压声”。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先让“佼佼者”回答,会出现“一人说后,再无人举手”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有人担心不让好学生发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会的。当别人回答不出来,再请他说,会使他更感自豪。
24、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讲的是两个字:耐心。
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
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25、“再想想”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极也。”遇事多想想,真能“鬼神通之”也!
“思而不学则殆”。看看书,翻翻杂志,阅览阅览报纸,也是“再想想”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再想想”的延伸。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再想想”。
孔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百姓说:“众人是圣人。”
“再想想”,也包括和别人一起想,一起讨论。“善假于物”,自然也包括人。
26、“第八次”
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你是否会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张田若先生为什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27、一扇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
翻开学生的作文薄,就是和学生交谈。每次改作文,都是和学生交谈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28、“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于老师说:“在园丁眼里,这花是他们的骄子;在诗人眼里,这花是春的使者;在我的眼里,这花是美的文章。”
在于老师眼里,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妻子买来的电动玩具狗、垃圾箱里的剩面包、介绍信、欢迎词、欢送词……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
29、我教一年级
教一年级不易。当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更不易。
有人说,教一年级难就难在“大人要说小孩话”。所谓“大人要说小孩话”,就是要说浅显的话,形象的话。开口“关于这个问题”,闭口“如此而已”,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儿童就会感到茫然——听不懂。
童心未泯才能教好一年级。面部能够表达出孩子们的天真、稚气、活泼、顽皮,是教好一年级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揣摩儿童心理。每次备课时都想一想: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30、“熏锅屋”
徐州有句老话,“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仅课本那点“烟火”熏,远远不够;要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真高兴,在这一点上,我与于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运用语言文字,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熏”到成“自然”的程度,意味着成功。
31、“攒钱”与“花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语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呢?人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