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读书小故事 铺我成长路
回顾这些年的读书经历,发现一个个读书小故事犹如我成长路上的一颗颗小石子,它为我奠定了成长路上的基础。哪怕是快乐的,酸涩的,还是忧伤的……
可笑
2012年8月28日,z教育学院的一位年轻教授前来我校指导做课题。那天是第一讲,主题是“学习型组织”。当时听到这一主题就觉得会不会搞错,莫非是“组织性学习”(这是个相当然概念,真是不学无术的丕子)。第二天,有个团友问我,昨天讲座什么内容,我脱口而出:“学习性组织。没什么听点,那教授连主题都说不清楚,说什么‘学习型组织'。”可笑吧,我的举动,我的语言,我的思维!
当时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于此已赤裸裸地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沾书的教书匠。随着课题团队这列车的渐行,我读到了《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等,才发现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多么可悲,“脱口而出”的那番举动,与其说是“胆大”,不如说是“妄为”。指挥这番举动的“思维”,实在是和“白痴”相接近。当我怀揣这个“触点”时,我认识到了读书的必要性,于是“读书”在我心灵土地上播下了种子。可是,又遇上了一件事,让我感到“可怕”。
可怕
2012年的暑假刚调入滨小。学期初,参加了一项活动--老教师读书汇报会。会上,十多位教师汇报读书心得。凡是汇报的教师都各具风采,要么委婉动听,要么铿锵有力。总之,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大家”。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镇定自若,口若悬河……
经历了这个场面时,我没有多余的思想去佩服他们,而是坐在一边直攥拳头直冒汗。为什么?因为听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滨小有一项制度,凡是教师都要作读书心得汇报。惨了,明年的现在,我就要轮到作读书心得汇报。要我汇报,汇报什么?怎么汇报?当着那么多人,我会发抖吗?一串串问号在我大脑里转个不停……聚焦的一个心理,就是“可怕”!
回到家,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想到了一句话:你无法改变世界,但你得适应世界。是啊,如果不赶紧调整自己,“白痴”绝对被社会所淘汰。于是,开始回忆汇报心得的教师所读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亲戚家里的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一下子映入眼帘。因为它是一位教师汇报过读书心得的一本书,要不然肯定是视而不见。《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成了我自觉读书的第一本。自从有了自觉行为后,我就收获了“可乐”的心情。
可乐
2013年12月13日,诸暨市新课程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上,我代表学校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专业发展情况发了言。发言的主题是:解读终身学习的理念。会场里,座无虚席,与会者是全市各校的骨干教师、业务校长及教育局领导。我在讲台上发言,全场鸦雀无声,还不时地有听众流露出赞许的目光,此时,我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稿子也丢在一边,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演讲,入情入境地叙述着我的观点,我仿佛在浩瀚的空间里畅游,心情多可乐!
追溯这“可乐”,它并非是会场里的气氛造就灵感,而是“解读终身学习理念”观点背后铺垫着厚厚一大摞书啊。在跨进滨小的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管理篇)、《第五项修炼》(实践篇)、《教育心理学》、《新课程与“教学内容”》、《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技术》、《课堂管理》、《课堂疏理》等10多本,及《研究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素质》专题文章若干篇。我有一个习惯,读书读文章一定要提起笔。所以,凡是我读过的书或文章,一定有反馈的印痕,或书本上画画点点,或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受。据不完全统计,读后感字数已达5万。当我看到这些印记时,一份可乐的心情油然而生。它不是因为我留下这些而可乐,可乐的是这些印记承载着我的积累,我的感悟,我教育思想的逐渐形成。
可喜
在读书过程中,渐渐地,我的视野拓宽了。后来读的书,不仅仅限于教育类书籍,我的书架上多出了文学类的,如四大名著、诗歌:《女神》《飞鸟集》等;散文:《郁达夫作品精选》《许地山作品精选》、《冰心作品精选》《朱自清文集》等;鲁迅文集;外国文学《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等;儿童文学:《乌丢丢奇遇记》《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亲爱的汉修先生》《笑猫日记》等;及诸子百家。综合类的有《释迦牟尼的故事》《术数》《中国百家姓》《人性的弱点》《西藏生死书》等等。满满的四架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是我的人生方向,是我的成长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