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为什么,忽然就对国学有了兴趣,可能是最近的新闻媒体很多都在报道着和国学有关的事情吧,有的学校大力推行国学,于是很快就引发了对于国学精华和糟粕的讨论和研究等等。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少年宫中,其余培训班报名热火朝天而国学班门庭冷落的现状。是的,我们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该让孩子们传承的,孩子们接触得太少了,在语文课本中,也只是在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中才出现一些经典的语句。
相对于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以往接触《论语》只是零零散散,所背的除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或者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诸如此类,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孔子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教育家”。
于是,在阅读了《论语别传》一书后,我又再一次阅读了《论语》。再读《论语》的时候,我很惊奇的意识到,孔子首先是个通才。孔子教授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显然他自己是会的。我们看下面几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从上面几章可以看出,孔子不仅精通乐、射和御,而且似乎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夫子整理了他那个时代的典籍,礼乐制度,行了万里路,而绝不是死读书之辈。依现代之用语,孔子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运动才能也应该不错的。(其实古代的思想家身体状态大都比现在的学者好的,比如柏拉图)。
依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综合素质好,发展全面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后世之儒鲜有孔子之全面素质者,后世培养儒者大多从读经开始,而忽略了其它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中正平和的心态,做事情,看问题就难免失之偏颇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然而,有着一根高考指挥棒在引领,我总觉得现在的素质教育显得有点儿苍白。小学还好,到了中学,高中,很多时候,作为家长,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只能无奈,无奈地把素质教育搁置一边,而专攻应试教育,成绩高了,升学率高了,这是教育之幸,亦或是不幸?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很悲哀,但也许我们无力改变,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亦或是因为……
学习不能做书呆子,既要会学习又要会思考。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该充分紧密的结合,才能既学到知识,又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学与思统一起来。学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学懂、学通、学活。
学习并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为学习者,我们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应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的学习,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学到老、活到老。
本着这样的教育思想,我真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能做到学思结合,寓学于生活。我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