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一篇)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体会(第一篇)

  上学期中心组成员教研活动时,教研员 苏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张洪霞教授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我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书,并做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阅读,收获颇丰,我发现联系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先谈谈关于学生的提出问题。

  一、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而我国的教师在科学课上都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或“你们想研究什么呀?”学生们则常常回答:“为什么……这么样?”或“我想研究……”作者指出,这些都是假科学问题。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也反复强调:无论是提问假设还是讨论都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亲自动手的活动是提供经验的最好手段,也可以弥补不同个体之间经验上的差异,从而共同提出问题,形成假说。问题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的,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不是老师强加的。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提问,本书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

  二、提出的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例如在课例《一杯水的观察》中,学生的探究问题是五花八门的,诸如:“我想研究水是怎样产生的?”、“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我想知道为什么很多成语都用水来形容”等等,从这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涉及到水的起源、水的作用、语言学问题,孩子们也和我们教师一样,倾向于宏观的和技术的问题,很少注意微观的科学问题。

  其实,正如书中说说:对于低年级的科学教育,主题要小,对于“是什么“的问题,所观察的对象要具体;对于“为什么”的问题,所解释的现象要简化,不要变量太多,尽可能注意“不要以善小而不为”!

  三、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活动中提出问题

  教学中,每次导入新课后,我总喜欢让学生根据探究的对象提出想要探究的主题,但总会感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甚至是基于想像的,于是,我带领学生围绕预设的主题有序地进行探究。其实,这一“提问”环节的设计,粗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细细品之,不难发现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非但没提高,还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指出,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它们不是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自然产生的,因此,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提问。

TAG标签: 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