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听课心得 内容页

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心得

  两天半,十八节课,三位专家的评课,一路听下来,不断在心里跟自己的教学、自己的思考进行比对;晚上大家在一起评课研讨,热热烈烈地,又受了许多启发。此行不虚,写下心得体会三点,以做纪念。

  一、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像语文课。

  这次的公开课,不少授课老师注意朗读、品味,注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能紧扣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浓浓墨香,让听者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体现,确实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课,把新闻当议论文教,把小说分割得支离破碎,把诗歌分析得诗味全无,纵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多么别致,课程进行得怎样热闹,老师怎样卖力地展示教学技巧,课也是跟语文的本真渐行渐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是技巧,丢掉的是对语文的兴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语文课,一定要重品读、重体悟。

  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品读和体悟。研讨时,杨君燕老师说到自己的一个变化:以前是爱用自己密密麻麻批注过的老课本,现在爱用干干净净的全新的课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课本读厚,她在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细读文本,努力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把文本读出花儿来。记得zz老师也曾说过他的理念:老师上课前是要把文本仔仔细细全心投入地读上几遍的。听过了这些公开课,我更认同他们的做法了,我想上课之前,老师自己一定要熟读文本,被文本打动,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课堂切入点。与其上课前看教参,不如读课文,读对课文的赏析和评论,这样也才能有生成的课堂、充满机智的课堂。

  二、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堂课,如果老师设计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看似热闹,实则学生没有提高;一堂课,如果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沉闷的背后是教与学的背离。这次大赛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前进行学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中的大部分更喜爱哪种学习方式,什么手段用在这里会有助于教学,什么手段虽然花哨但实际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学情。有些老师在两个班上课的形式所讲的内容都会不尽相同,其实是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变通。

  如何更快捷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实用的课题研究研究。

  三、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调、语气与引导评价语言

  语文老师的语言更重要,它更是传递美与感动的载体。在这次大赛上,我把老师们的语气语调与学生的反应比较了一番:过于高亢尖利的声音会让人感到一种烦躁与威压,学生会以沉默对抗;过于低沉缓慢,则又牵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容易跑神疲倦。恰到好处的语调语气发音清晰、语音柔美又有穿透力,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捕捉老师的声音,教学效果更好。正好,我们听课的那两天,我的一个在上海做老师的同学也在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名称就是《教师的发声与朗读训练》,由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授课。我们学校有不少懂得发声的音乐老师,能否请他们对老师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授课老师们的引导评价语言也高下不同。有些老师习惯于用“嗯”“很好”“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看似在肯定学生,其实是无效语言;有些老师不擅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预设的问题时,老师就会发急,就会自己基本上把答案和盘托出。这些细节也都会影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造成很大影响,有两节课原本学生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可是因为老师评价不当,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课堂气氛逐渐沉闷下去。而有些老师使用的引导语言就很值得学习,比如重复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比如肯定学生发言的优点,“概括得很准确”“语言很流畅”“总结得不仅准确,而且语言很美”“这位同学有发散性思维”等都是不错的评价语,不仅要肯定学生,而且要肯定得具体,这样别的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东西。再比如当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到点子上时,老师是进一步引导,而非代替学生说出关键。这些都是不错的,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使用的语言和方法。

  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回过头,就会更有“教到老,学到老”的心劲儿。希望有机会跟更多的优秀教师交流,愿每一次都能化感悟为日常教学创新的思维和行动。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