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来,B站称用户为UP的奖励,也就是所谓的“收费”。
因为早期的UP主真的是在用爱来发电。
在国外最早接触二次元圈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年轻人,他们也是B站的第一批用户。
有了更好的家庭背景,你有能力为自己的爱好买单,愿意做无偿的劳动。
而且因为我还年轻,所以我有很多时间。
这是一种只属于青年社区的氛围。
这些鼓励创作和二次创作的社区氛围在B站依然根深蒂固,让年轻人不计得失投身于内容创作,成为内容生态的一份子。
他们愿意自己付出更多,但他们要求的气氛是无法改变的。
像生态这样的东西,要么一开始就失败,要么一形成就立于不败之地。
B站生态形成后,开始反哺创作者。
这是只有B站才能打造的生态循环。 由于中国互联网日趋成熟,无法复制。
成立初期,它需要数万有创意的年轻人无偿贡献内容,十年以上的投资回报期,换来一个真正属于年轻人的社区。
在讨论过程中,B站的委屈至少是比较少的,体验还是很好的。
温和的讨论氛围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靠弹幕和弹幕礼仪的作用。
B站的讨论场景大多发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
弹幕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突破时空,将人们的寂寞聚集在一起,然后像泡沫一样破灭。
有时用户在旧视频中看到的弹幕可能是五十年前发布的,而发布这个弹幕的人似乎再也不会回去看这个视频了。
不同时空的不同人在同一个视频下通过弹幕进行交流,视频的所有观看者都成为这次交流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世界与时间的分界线在这一刻被打破,弹幕是用户生命的交汇点。
一瞬间,也是一生。
在这样的号召力下,弹幕往往给人没有明确的指向。 在使用弹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用户更倾向于发表自己对视频的看法。
而不是指责其他弹幕。
这些“谈视频不谈人”的弹幕文化,反向重塑了哔哩哔哩用户相对和谐的讨论氛围。
良好的讨论氛围会成为社区的护城河,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这个社区上。
一旦习惯了B站,用户就很难适应其他地方的氛围。
一个高质量、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以吸引用户的在线社区,
但是良好的氛围和高质量的用户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巧的是,B站有那些东西。
4个
最近,B站出现了二次创作的模板。
那是两个年轻人在不同的地方同时跳同一个抖肩舞,最后因缘际会的视频。
这个视频和它的主人一样,有神奇的嘻哈动作和洗脑的BGM。
哔哩哔哩用户疯狂翻拍这段视频。 这种二次创作往往能获得10万以上的点赞和数百万的浏览量。
但除了哔哩哔哩用户的创作热情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从中泄露出来的细节——
年轻人正在寻找发泄孤独的方法。
在B站,这个方法就是发弹幕。
视频的核心是两个特立独行的人终于发现同类的快乐,
而B站的年轻人也在通过弹幕寻找自己的同类。
应该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有些孤独的。
但在现实中,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无所畏惧地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和诉说苦恼的地方。
弹幕的及时性给了他们安全感,于是他们选择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在弹幕中。
随着视频的关闭,刚刚发来的弹幕就被无数人的弹幕吞没了。 虽然他们很想自己去找,可是再想找起来却很难。
于是这些情绪随着弹幕一起消失,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当他们需要陪伴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发弹幕。
过去的年轻人通过去酒吧发泄寂寞,而现在的年轻人开B站。
当他们半夜加班的时候,当他们看网课学习的时候,当他们消磨时间的时候,
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弹幕,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陪伴感。
深更半夜,这种孤独的少年不想打扰同学,也不想暴露自己的脆弱,只能忍着寂寞。
然而,就在他们打开B站视频的那一刻,不同的世界开始交错,转瞬即逝的弹幕仿佛可以沟通一切。
就像B站一夜爆红的那种视频,年轻人肩并肩的跑着跳着,以为自己是一个人。 并且通过弹幕,他们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同类。
于是他们开心的在弹幕里说道:
你也在这里。
我的路并不孤单。
5个
年轻人对B站的热爱,本质上是从吸引到迎合再到参与。
现在有句话说B站是“年轻人的第一站”,我觉得名副其实,因为它真的让年轻人在里面不管做什么都觉得快乐。
看视频有乐趣,创作有乐趣,连发弹幕都有乐趣。
快感可以继续细分。
可能是为了缓解一些不舒服的感觉。
发弹幕的乐趣在于排遣寂寞。
也可能是满足了需求。
新人UP主创作内容,被推荐到其他人的主页,就这样收获了被点赞、被播放、被评论的快感。
这是由于满足了被注意的需要。
这种快感是普遍的,在B站看视频的快感,虽然其中暗藏玄机。
每个互联网社区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好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口味不同,如何分发给最合适的人?
大多数算法在确定你喜欢某个领域的内容后,开始重复推送该领域的内容。
这些信息茧房,确实是第一眼就能抓到人。 而且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感到厌烦。
尤其是年轻人,更需要新鲜内容的不断刺激。
而且B站的算法会给你不同领域的推荐,但是G点是一样的。
就像知乎之前的问题:“有没有看似不相关的圈子,虽然重合度很高”,
B站会通过算法将两个看似毫无关联但兴趣群体高度重叠的视频联系起来。
有时候被B站判定为强关联的两个视频,虽然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可以互相引导。
甚至有时候,用户会在视频A下发弹幕问我为什么听到这个视频A,
接着一连串的弹幕飘过,都在呼应:我也是。
这又产生了另一个大规模的交互,这可以被认为是无意的。
这些算法是跨领域的,允许用户进入新的领域,同时保持核心的快乐来源,这样新的视频总是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这不仅仅是吸引用户眼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B站吸引了年轻用户。
吸引年轻人就是抓住未来。
这波青春红利虽然还在,但也只是初显疲态。
不像其他互联网社区需要从零甚至负数开始教育用户,建立用户对支付的认知,
B站的主流用户一直认可支付。
这是因为B站的主流用户是年轻人。 他们往往拥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和高等教育。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互联网的野蛮时代,所以没有产生老网民对互联网上任何服务和服务的热情。 内容要求免费定制。
而且,这些人大多暂时还不具备支付能力,但由于他们物质条件比较丰富,又受过网络支付教育,所以并不反对支付。
B站只需要等他们不断壮大,逐渐走入社会,经济独立,就可以迎来一批又一批的付费用户。
而这一等待,已经初步解读了结果——
B站的年轻用户正在成为付费的主力军。
2019年哔哩哔哩月均活跃用户1.1亿,付费用户630万,降幅111%。
付费用户的暴涨,对应的是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开始赚钱的哔哩哔哩用户群体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具备支付能力,B站的支付率将迎来周期性的波澜起伏。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年轻人会越来越富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攫取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
年轻人有未来,B站有年轻人。
这是其他网络社区无论如何也羡慕不来的,因为B站小时候就和这些年轻人站在一起。
在潜在用户还没有能力的时候陪伴他们成长,摆脱孤独,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等他们成熟了,在B站消费不叫消费,而是补贴家用。
之后,他们成为质量最高、消费能力最强、消费意愿最强的用户。
作为B站多年的用户,深有体会。
这些伴随着用户成长的模式,都是非常棒的商业模式。
6个
好了,现在说正题,也就是开头说的年轻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的抽象代表就是弹幕。 弹幕的本质是“认同与共创”的文化。
回想一下,您现在知道的大多数著名电影都来自讨论。
同学圈、工作群、口口相传……说白了就是别人用坏话劝你看。 我们一般称这些人为自来水。
而B站则将这个环节完全产品化,通过弹幕、评论,以及这群用户的自发笑话。
所以在B站看大??大小小的东西,闲着没事上热搜。 它的网红体质来自于它的产品特性本身。
这就是共同创造的力量。
不同于以往大手笔砸明星的方式。 现在,品牌要想实现营销目标疯狂猜品牌答案,就必须想方设法获得年轻人对品牌本身的认可疯狂猜品牌答案,通过内容共创完成深度营销。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B站简直就是一个为新一代营销而生的地方。
与普遍厌恶营销不同,B站的那些年轻人非常务实:
他们不会像其他社区一样,不管内容好坏,只要是有营销目的的,他们自然会防备和排斥。
对于营销内容,哔哩哔哩用户通常有一个递进的三层心态:
1. 包容营销行为本身,理解UP的主要目的。
2.接受优质营销内容,扶持UP主恰到好处。
3.喜欢优质互动的营销内容,一起跳槽。
这一代年轻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群体。
如果你想向他们推销,你必须考虑他们的心理。
年轻人是感性动物,他们需要的核心心态是“你我站在同一边”。
做营销的博主,无论是明示的还是暗示的,只要在心态上站在用户一边,都可以被原谅和理解。
而且B站的年轻人已经不是反营销了,年轻人天生就是反权威的。
如果营销手段是为了讨好他们的权威或者折腾他们的情商,他们就会把营销和权威砸在一起。
别忘了,哔哩哔哩用户都有UP的潜质,甚至有很多用户为了某些事情自己学会了制作视频。
再次指出,B站的新人都是怪物。
B站年轻人喜欢平等分享,所以一定不能灌输BtoC,只能引导CandC。
比如B站有个UP主Lex Burner,他可能是全网唯一靠广告拉粉的博主。
几乎每个 Lex 视频中都有广告,但粉丝们很高兴看到它。
在他的视频中,用户与弹幕和营销内容进行互动,广告已经成为Lex的特色,甚至是一种乐趣。
你农夫山泉多少,我华润乐百氏赔三倍,我营养快车超级双倍,我傅艳杰只是笑笑不说话。
你不知道年轻人会玩多少花样。
这是只有B站才能出现的场景,最广泛的用户主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营销心态逆转,在情感上完成了对优质营销的心理接受。
年轻人喜欢重构一切,甚至营销,他们都能解释清楚。
在万物重构的语境下,广告不再是对个人时间的侵犯,而是内容消费的一部分、二次创作的素材、互动的道具。
对于品牌营销来说,这是风险,也是机遇,也是只能接受的现实。 如果一个品牌把营销变成了尖锐而乏味的教条,它就必须做好遭到强烈反对的准备。
话语权不再是垄断权,营销不再是单方面灌输。
当品牌居高临下的时候,年轻人也会用他们的方式来抱怨和反击。
但如果品牌愿意放下表象,年轻人也会愿意参与进来,一起“玩”。
比如在B站推出iQOO的时候,一场发布会就出来了,导致近10万弹幕,所有人都变成了王竞泽。 对于优质的营销,年轻用户乐于表达、畅所欲言。
还有一则iQOO在B站发布的广告,也引发了一波二次创作热潮。 这段TVC也成为了B站上最适配的手机广告。
所以这群年轻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群体,不仅不抗拒营销,在被当成营销对象之后,甚至还自发地通过二次创作来帮助营销主体扩大影响力。
这种充满创意能力的B站用户,是舆论场上的高手。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营销的对象,也不再愿意追逐和崇拜品牌,而是希望品牌与他们平等对话,共同创造内容。
这种变化源于互联网对语音渠道的垄断被打破,像蝴蝶效应一样颠覆了品牌与人的关系。
B站只是这些变化的写照,背后是时代和人的变迁。
每个营销人员都必须放开一切束缚去追逐年轻人。
一代人总会老去,但总有人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