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为了演好安嘉禾,曾拨通妇女热线找素材
冯远征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暴男安嘉禾为例。 为了寻找素材,他拨通了妇女热线。 对方认为他是家暴者,举了很多残忍的例子劝说他。 冯远征这才确认,安嘉禾在外面表演是个好人,在家里却是个施暴者。 如果不做研究,这个角色是无法靠自己的想象塑造出来的。
作为一个技术娴熟的演员,演好一个角色之后,想要从角色中走出来并不难。 表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真情,第二阶段是科技加真情。 冯远征在第一阶段举了一个演员的例子:导演面对一个哭不出来的小演员,问小演员和哪个家人关系最好,孩子说是他奶奶。 接着,导演告诉孩子们他奶奶得了癌症,小演员泪流满面。 哭过之后,小演员整整两个小时都难以回过神来。 但这是最基本的演员,通过物理刺激来表演。 因为,演员只要掌握了演技,就会从剧本、台词、对手戏中找到哭的情绪,所以导演哭完了就可以收手了。
一些专业演员也用物理刺激来演戏,但那样风险很大,不可持续。 在《晴天》中,夏雨饰演马小军。 见有人来了赶紧下楼,姜文往楼梯上抹了一点油,夏煜一个踉跄。 在《灿烂的夏日》中,张震饰演了一个非常郁闷的少年小四。 演出结束后,张震的父亲、演员张国柱表示,杨德昌在这部戏里偷走了我儿子的笑容。
03
北京人艺68年来首次公开招生学生班
冯远征还介绍了仁义新成立学生班的筛选标准。 这是人艺68年历史上的首个成人班,演员年龄跨度大,从22岁到45岁不等。 开设学生班的原因是人艺新建了一个剧场。 如果四家剧场同时运营的话,大约需要150名演员,但也没办法一下子从新生中招到这么多人。 人文艺术的要求是艺术院校表演学士学位。 参加考试的学生基本都有实践经验,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居多。
有些演员已经养成了表演习惯,不适合人文艺术。 北京人说话又快又含糊,但男女演员做不到这一点。 不仅要有北京味,还要一字一句说清楚。 所以北京人艺有办法训练演员说台词,吐字发音一定要清楚。
谈到今年在人艺排练的新剧《杜甫》,冯远征反对写人物传记。 他更注重演员坐在一起看剧本的过程。 在表演《杜甫》之前,演员们看了一个星期的剧本。 大部分台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生根发芽,避免凝固作用。
以下是新京报对冯远征的专访。
采访现场
新京报:为什么会想到写表演专着?
冯远征:演戏的技巧其实可以三言两语说明,但不仅仅是技巧,还需要经验。 我直接告诉你演戏的基本功。 看似简单,却需要坚持。
新京报:你觉得演员一定在艺术院校接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吗?
冯远征:不一定。 周迅是在片场磨练出来的,但她足够努力,也有足够的悟性。 绝大多数好的演员都经过系统的表演训练。 十年前拿金鸡百花奖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学戏的。
冯远征:这三个方面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 但我都喜欢。 我最初是一名电影制作人。 我拍了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 话剧给了我参与《茶馆》舞台表演的机会。 只是我是人艺的演员,所以我的作品更多的是以人艺为主。 只有完成了仁义的工作,才有时间去演影视剧。
我不是一个为了拍戏而拍电影,不讲究质量的演员。 我拍的每一部电视剧都可以说是一播就火,拍完就沉寂了。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两年没有拍电视剧。 主要是没看到好的剧本。 再加上影视寒冬,一些好的项目都被搁置了。
新京报:前不久,《我穿墙而过》广为流传,还收录在了《冯远征的演技课》一书中。 从德国回来后,你后悔了吗?
冯远征:没有。只有一次,从德国回来的飞机下飞机,看到北京刮着沙尘暴,有点怀念德国的青山绿水。 但是现在,我觉得回国是正确的选择,包括我留在德国的朋友,我觉得我选择回国的工作是对的。
新京报:您会推荐有兴趣成为演员的同学去国外学习表演吗?
冯远征:推荐。 如果你想在欧洲学习,就不要去美国。 欧洲有肥沃的戏剧土壤,流派繁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和我们中国高校只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不同,中国话剧、影视剧的演出都是靠斯坦尼斯拉夫系统支撑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还先进吗?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就像前段时间,一个外国导演去中国拍戏,用的是中国演员。 他和中国演员也有很大的分歧。 因为华人演员可能只会说台词,一些肉体的东西是不够的。 当我在德国上学时,我发现了很多身体潜力。 其实那才是发掘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力的正确方法,但在国内却很少。 所以,国内艺术院校表演教育最大的劣势就是老师不会表演。
我在德国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很会演戏。 每年暑假,我们都要排演一部话剧,在开学时放给学生看。 然后学生和老师有一个双向选择,也就是说,你是老师,我是学生,所以我可以选择你做我的老师,你也可以选择我做你的。学生。 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有一种紧迫感,尤其是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冯远征主演的电视剧,因为老师怕下学期没有学生,学生又怕没有老师。教导。
新京报:很多人说北京人艺的风格太传统了。 你怎么看?
冯远征:北京人意也有不落俗套的一面。 有一个导演李六一,他的作品有《三姐妹》《万尼亚大叔》等,非常具有开创性。 传统是北京人艺的风格。 北京人艺虽然只有短短的70多年历史,却出品了《雷雨》、《茶馆》等多部经典剧目。 它的传统风格很受欢迎。 而北京人艺是国内第一家小剧场,排演了开创性的《绝对信号》。
但前卫并不是观众的主流审美。 林兆华安排了一部林版《茶馆》,与可乐版《茶馆》不同,但可能没有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所以没有流传下来。
新京报:那您怎么看今年引起热议的孟京辉的《茶馆》?
冯远征:很好,敢于探索冯远征主演的电视剧,至于口碑,那是观众的事。 话剧市场需要百花盛开,《茶馆》不能因为长得不像仁义版就被人诟病。
新京报:你现在正在尝试做导演,你怎么看“演员演得好就是导演”?
冯远征:北京人艺有个传统,很多名导都是演员转型的。 比如苏敏老师,蓝天野老师,顾薇老师。 作为演员,如果在演戏的时候有一定的导演思维,其实到一定年龄转型导演更成熟,也就是驾驭舞台,驾驭表演。 我们也有转为导演但不太成功的演员。
新京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冯远征:因为审美。 不仅仅是演戏,你对一部剧各方面的审美都应该体现在作品中。 所以我觉得从演员到导演,只要你敢于尝试,只要你输出的作品被大众接受,那么你就成功了。
新京报:您如何看待近年来报考艺术类院校表演系的学生越来越多?
冯远征:跟市场有一定的关系,跟几年前大家都觉得好赚钱的一个行业有关系,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圆父母年轻时的梦想。
几年前,北京电视台采访我时,我问我能不能对艺术考生说几句话,鼓励他们。 我说我不想鼓励考生,我要他们明年艺考面试那些十年前毕业的艺生。 有多少人还在这个行业? 有多少人在这一行出名? 做这样的节目一定很受欢迎。 很多考生都知道自己毕业前一定不能当演员。
新京报:您如何评价当下的剧集市场?
冯远征:热。 但是不要被眼前的人气冲昏了头脑,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剧。 不然就像几年前流行的白领剧,现在没人记得了。
作者| 彭景涛
内容编辑 | 张进
值班编辑 | 崔建浩
校对 | 翟永军